APP下载

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与肉用选育改良

2015-12-07昝林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7期
关键词:肉用秦川肉牛

文│昝林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与肉用选育改良

文│昝林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畜禽遗传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们在畜牧生产和新遗传资源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川牛是中国黄牛的代表性品种,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体躯高大、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肉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秦川牛现已被载入《中国牛品种志》《陕西省畜禽品种志》《中国土特名产》等著作;2000年8月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名录,也曾载入法国出版的《世界名牛图谱》中,被列为珍畜。秦川牛是陕西省及其陕甘宁毗邻地区广泛饲养的地方优良黄牛品种,目前存栏量约350万头左右,“九五”以来,秦川牛作为优良品种被列入农业部重点推广计划,已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我国地方黄牛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

1.保种县建设情况。陕西省秦川牛产区涉及全省8个地市30个县、市、区,其核心产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气候温和,水草茂盛,盛产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良,是传统的家畜养殖区,当地秦川牛养殖历史悠久。目前,陕西秦川牛存栏约100万头左右,并已经形成扶风、凤翔、岐山、眉县、杨凌、武功、兴平、乾县、礼泉、临潼、富平、蒲城、大荔等13个秦川牛基地县。其中,扶风县是秦川牛的主要发源地和生产地,拥有优良种质资源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早在1964年扶风县就被农业部批准列为秦川牛基地县。该县境内既有国家级秦川牛保种场——陕西省农牧良种场,秦川牛保种群规模稳定在200头以上;也建有标准化秦川牛繁育龙头企业——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并在全省率先创办了秦川肉牛科技示范园区、秦川牛科技专家大院和肉牛协会。扶风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秦川肉牛产业开发基地县”等称号。

2.保种场建设情况。从1958年开始,陕西省开始建立秦川牛繁育体系,在建立秦川牛良种基地县后,全省先后在扶风、周至、乾县、蒲城等县建立了秦川牛场,以加强对秦川牛的资源保护。发展至今,承担秦川牛保种任务的有陕西省秦川牛原种场、乾县秦川牛场、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和陕西省家畜改良站等4个单位。

◎秦川肉牛育种基础群

陕西省秦川牛原种场创建于1965年,现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是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繁殖、选育、推广的重要基地,200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种保种场”。该场秦川牛纯正、品质优良,档案齐全,现存栏210头,其中基础母牛140头、种公牛20头、青年后备牛50头;基础母牛全是特一级,公牛全为特级;成年母牛平均体高132厘米,体重420千克,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48厘米,体重820千克。

乾县秦川牛场属省级保种场,现存栏秦川牛120头。多年来,该场大力推广应用科学管理技术,坚持优胜劣汰,提纯复壮,每年向社会提供良种秦川牛60余头,辐射带动全县养殖秦川牛3万多头。

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由陕西省、宝鸡市两级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全省最大的秦川牛肉用选育扩繁企业。中心现存栏特、一级种公牛56头,基础母牛2000余头,并建有肉牛冻精生产车间,引进法国卡苏式冻精生产设备1套。中心在秦川牛良种保护、肉用选育扩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陕西省家畜改良站始建于1980年,承担陕西省优良种畜选育、良种冻精生产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现存栏优秀秦川种公牛21头,年生产推广秦川牛冻精70万份。原陕西省种公牛站现改制成立了陕西秦申金牛育种有限公司,是经农业部验收并确定的首批“国家级种公牛站”之一。

二、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

1.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历程。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1956年,以西北农学院邱怀教授为队长,由前西北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西北农学院、陕西省农业厅组成的调查队,对秦川牛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调研,基本掌握了秦川牛的分布、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情况。

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在邱怀教授积极倡导下,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全国地方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后更名为“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邱怀教授率先组建“陕西省秦川牛选育协作组”,并起草了《秦川牛选育方案(初稿)》,提出了秦川牛“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8字方针,为秦川牛选育改良工作指明了方向。主持修订了《陕西省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1980年),修正了秦川牛评定标准,选育方向由役用向肉用转变。

第三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随着西北农学院农业部黄牛研究室(1982年)的组建成立和《秦川牛》国标制定和颁布实施,在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邱怀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加大了对秦川牛的选育力度,其肉用体型有所改善,肉用性能指标有所提高。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获批组建了“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昝林森教授领衔的“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育种创新团队”先后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资助,通过统筹多方科技资源和产学研合作,强化了早期选种和良种快速扩繁工作,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2.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进展。与我国其他地方黄牛品种一样,秦川牛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但存在前期生长较慢、后躯发育不良、产肉量较低等缺陷。为此,我们首先确定了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的指导思想是“点上保种选育,面上改良开发”,基本原则就是“不彻底改造秦川牛,只是扬长补短,提纯复壮,突出肉用生产性能”。

在秦川牛本品种选育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组建了秦川牛肉用选育核心群和基础群,核心群现存栏母牛580头,种公牛56头;基础群现存栏基础母牛2000头以上。研究确定了秦川肉牛育种目标性状,确定了生长发育性状、繁殖性状、胴体性状等3大类9个育种目标性状(初生重、周岁重、18月龄体重、育肥期日增重、生长能力、初产年龄、产犊间隔、胴体品质和大理石花纹),强化了肉用秦川牛选育工作的科学性,研究确定了秦川肉牛主选性状遗传进展,为制定秦川肉牛育种方案和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建立健全了肉用秦川肉牛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ONBS)和线性外貌评定系统,创立了根据体尺指标估测活重的数学模型和不同经济类型牛评定方法。筛选出了肉用秦川牛肉质和生长相关基因,确立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针对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选种难度大、育种效率低等特点,挖掘筛选了31个与胴体品质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现了123个SNPs位点和30个微卫星位点,其中72个位点在秦川牛上首次发现。将各多态位点与秦川牛18个经济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分布在15个基因上的20个分子标记位点与秦川牛生长及胴体性状显著相关,其中13个标记在秦川牛上首次发现。

项目组在陕西关中秦川牛保种区,按照秦川牛肉用选育方案,综合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育种技术,对秦川牛长期进行提纯复壮和系统选育,培育出24月龄体重达500~600千克的秦川肉牛新品系1个,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23.79%、32.20%和32.94%,平均日增重达到0.8千克以上,提高30%以上,且牛肉肌纤维细嫩(直径35.24μm),大理石花纹明显,其嫩度、肌间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高档牛肉标准,明显优于国内其他黄牛品种,具有生产高档牛肉的良好潜力。

在秦川牛杂交改良方面,项目组以秦川牛为母本,引进国外肉牛良种(冻精)作父本,通过配合力测定,充分发掘杂交优势,共筛选出安秦、利秦、皮秦、和秦、和安秦等5个杂交组合。“安秦”“和安秦”2个优势杂交组合,其后代日增重达1.09千克,屠宰率达到66.54%,胴体净肉率达到70.60%。

在产业化开发方面,项目组通过定向选育、良种良法配套和产学研合作,大幅提升了秦川牛科学化养殖水平和效益。建立秦川牛快繁技术体系,开发高效精液稀释液和冷冻保护剂以及新型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的药物配方,完善MOET技术程序。研制了秦川牛胴体生产与分割技术规范及优质肉块活体估测模型,明确了秦川牛胴体生产、肉块分割与修整、包装规格等技术工艺,制订并统一了秦川牛胴体14个部位分割、修整等技术方法和图例;为了在活体条件下评估秦川牛产肉性能,项目组根据线性回归法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应用活体测膘仪测定的活体数据,创建了秦川牛优质肉块活体估测模型。建立了牛肉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为实现秦川牛从良种繁育到餐桌消费全程质量控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组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RFID+条码”标识为主键,对牛肉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快速追溯,在国内首先研究建立了产品信息数据库和牛肉质量跟踪溯源系统。

在牛肉深加工及新产品研发方面,以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兆龙食品有限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示范基地,改进了传统的牛肉加工工艺,实现了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开发。开发了“乡党”“秦宝”“兆龙”等系列优质牛肉产品,远销韩国、中东、东南亚、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提升了这些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拉动了产业发展。

三、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产学研合作。自2000年以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指导下,陕西省先后成立了陕西省秦川牛产业协会、陕西省秦川牛商会、陕西省秦川牛生产力促进中心、陕西省肉牛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工程技术协作组(产学研联盟)。创建了“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秦川肉牛育种专家大院模式和“以品种选育改良为先导、以养殖大户繁育为支撑、以公司育肥为主体、以全产业链开发为目标”的产业化开发秦宝模式,并探索出了“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推广模式,以及“注入式”“链接式”“捆绑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培育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

2.开展跨省区联合育种。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了“陕甘宁毗邻地区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技术协作组”,统一编制并制定了秦川肉牛跨省区联合育种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方案,每年举办技术培训会,重点开展秦川肉牛联合育种。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科技示范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陕西省农牧良种场、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陕西省秦川牛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了科技部863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强县富民计划,农业部良种繁育专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世界银行扶贫计划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等项目,修订了《秦川牛》国标,制定实施了《陕西省秦川牛标准综合体》,获批组建了国家级渭南农业(秦川牛)科技园区和国家级秦川牛科技专家大院和宝鸡市秦川牛科技示范园区等。通过示范引导,先后建立了6个示范基地、12个中试示范点,实现了“以用促保、以保促用、保用结合”,提高了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效果,带动农民养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4.加大技术宣传和普及。编制及推广《秦川牛饲养与育肥》《秦川牛标准综合体》《肉牛高效益饲养法》《肉牛养殖新技术》《新编肉牛饲养配方600例》《牧草生产与深加工利用技术》等技术资料15000多份。每年开展技术培训及咨询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配合中央电视台7套节目组录制肉牛养殖专题片7套。举办了三届中国秦川牛节和一次杨凌农高会秦川牛大赛,大幅提高了群众养殖秦川牛的积极性。

四、工作设想与对策建议

1.工作设想。进一步完善选育核心群、保种基础群、重点保种区的秦川牛系谱和技术管理档案,严格选种选配。加强秦川牛种群动态监测,完善秦川肉牛开放式育种体系,实现保种场与周围保护区动态结合,适时选拔优秀个体进入保种群和育种核心群,淘汰秦川牛保种群、秦川肉牛育种群不符合种用标准的个体。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秦川牛保种场、秦川肉牛良种扩繁基地、商品肉牛生产区三级结构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人工授精和胚胎工程相结合的繁育技术体系,对保种场选育的优秀个体牛进行扩繁,加强定向选育,不断扩大秦川肉牛育种群规模。

2.对策建议。做好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秦川牛保种和选育提高,充分发挥秦川牛的种质优势,理清秦川牛纯种选育和杂交改良之间的关系,切勿盲目引种、无序杂交;以用促保,以保促用,保用结合,使秦川牛优良地方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明确改良计划和主攻目标,切勿随意改变。调动企业、农户肉牛养殖积极性。围绕龙头企业培育、肉牛基地建设、品种改良,重点在信贷、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政策倾斜。

保护母牛及犊牛。近年来,随着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影响,我国黄牛数量逐年下降,这样难以保障肉牛产业发展的牛源基础。因此,建议国家应出台更加普惠的扶持母牛养殖的政策法规,禁止“杀青弑母”现象。

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养牛担保贷款基金、担保贷款,解决流动资金、公司保护价收购的保障机制,从而形成互惠共赢机制。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对规模养牛场、母牛养殖小区、母牛养殖户进行补贴,调动广大群众饲养母牛的积极性,促进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肉用秦川肉牛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傅雷的称赞
换座
在雨中“躲雨”的绵羊
肉牛口炎咋防治
该得奖的李老师
肉用犊牛和育成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