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以西昌市为例

2015-12-06李俊

中国领导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西昌市县域常态

李俊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以西昌市为例

李俊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运行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稳定、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均衡发展状态。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改变

(一)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成长性的机遇叠加。中国未来中高速增长阶段大体会延续十年左右,预计从2016年到2026年。西部地区也会有持续的上升空间。原因在于:1.全国性的产业梯次转移态势没有变,而且呈加剧态势。这主要是得益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些增长空间不大利润相对较薄的产业或企业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不断向西部地区转移;2.国家对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带来了现实的增长因素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由于中西部地区是新一轮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建设周期较长,必将带来持续的增长;3.新型城镇化带来现实增长动力,将极大地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4.77%,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期,西部地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西昌市2014年城镇化率为56%,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70%,有15万农村人口将成为新市民,如果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人均投入30万元来计算,将会有45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入。

(二)发展处于刚需阶段,动力性因素叠加。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总体上,发展不够、不足、不好仍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1.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GDP、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于2020年实现倍增作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第一要务。2014年,西昌市GDP为418.69亿元,达到2016年目标的91.7%;人均GDP为55700元,达到2016年目标的84.3%;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8194元,达到2016年目标的80.1%。三项指标均已提前达到“小康社会”标准,但较实现“翻倍”的目标仍有10%—20%左右的差距。2.保民生实质上就是保发展。在西部地区,民生事项就是重要项目,西昌市2015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共114个,总投资150亿元,其中涉及教育、交通、医疗、水利、电力、通讯等民生改善项目有67个,总投资88.2亿元,占58.8%。3.基本建设具有延时效应,需要持续地加大投入。十三五时期,西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三分之一要地方自筹。如果经济不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就会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基本建设半截子工程等突出问题。

(三)资源开发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叠加。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优先权,中西部地区往往就是资源富集地区。1.以食品医药、矿产资源、清洁能源为代表的基础优势将形成西部地区新一轮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随着全民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制造业的逐步复苏,西部地区独具优势的粮食、中药材、矿产综合开发以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构建起新的产业增长体系。2.以土地空间、空气洁净度、光照降水为代表的原生态资源将形成西部地区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以交通纽枢、电力通讯、教育卫生为代表的基本建设将形成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的增长优势。未来30年,中国西部将成为基本建设的黄金增长期。大量的基本建设投入不仅会形成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创造条件。

(四)发展增速减缓。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更趋平缓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社科院预测,2011—2015、2016—2020、2020—2030三个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区间分别为7.8%~8.7%、5.7%~6.6%、5.4%~6.3%。西昌2006年-2014年区间分析:2006年—2010年为持续发力期,增长幅度处于9%~13%左右;2011年—2015年为快速增长期,增长幅度处于14%~19%左右。

(五)社会风险增加。三十多年持续改革和高速发展中累计的旧矛盾与新挑战交织,中国经济将不得不同时应对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业下行以及就业、环境、外部冲击等多重风险。由于当前受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且随着公车改革、养老保险改革等政策的出台,民生等刚性支出迅猛增长,财政收支结构性矛盾加剧,西昌市政府可用于建设的资金进一步减少。2011年—2014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环比增速分别为28.57%,22.89%、13.19%、7.66%,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发生改变

(一)新常态下深化改革为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提供了强大契机。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西昌落实中央要求,坚持放手该放的,管好该管的,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93项;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项目提速,进一步降低注册门槛,简化注册手续,激发市场活力,全年新登记企业776户,个体工商户4919户,较2013年增长20%。

(二)新常态下政治生态的优化为发展环境重塑提供了契机。“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2014年以来,西昌以“五好干部”为标准,明确“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围绕“3567”选人用人基本要素从严规范干部选配操作方法,探索差异化考核成绩、团队化配备干部,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全面推行“月考季晒年评”制度,严格推行大督查机制,实行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最严厉的问责制度,加强干部的日常考核和管理监督,促进作风转变。

(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从增速优先向转型攻坚转变。新常态下必须把推动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既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又要全面深化改革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改革与新常态下发展不相适应的做法和制度,建立与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释放创新创业的潜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实现从政府超强主导向有为干预的作用转变。“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在向好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正向激励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发力,要呵护这个趋势”。地方政府站在前台引领发展、导航定向,继续通过国有企业和融资平台在一些领域“自航自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转型保驾护航,确保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新旧矛盾稳健消化,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有序竞争,确保牢牢守住发展底线、民生底线和安全底线。

三、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动力和实现方式

地域广阔、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引擎,县域经济作为重要支撑的角色定位将越来越明显。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860多个县域经济单位,占全国县域总量的三分之一,2013年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西部地区拥有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矿产资源和电力能源占全国的90%以上,是国家生态保护的屏障以及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有18个,中西部就占14个。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讲,“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李克强总理指出,“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应有之义”。总体上,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条件,具备后发优势。

(一)释放转型升级的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新常态下,通过引进、吸收、消化、产业链延伸、资产重组、再创新等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棚户区改造、西部铁路和公路修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等公共投资,弥补历史欠账,是再造经济新动力的重要途径。西昌下决心推进三大产业结构从2:3:1向1:2:3加速转变,下决心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食品医药、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保持基础建设的适度投资,实现城乡基本建设跨越发展。2015年全面完成5条进出口通道改造升级与景观提升工程,在中心城区加快构建“三横五纵”道路交通网络,实施一批以电网、给排水网、天然气网、天网、通信网、路网改造提升为基本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二)挖掘内需潜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如果“十三五”能够顺势而为,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国家创造条件。西昌市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全面加速第三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以攀西国际商贸城、万达集团城市综合体等10个重点项目为代表,激活第三产业各类发展要素。以建设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为目标,推动邛海泸山景区创建“5A”级风景名胜区,探索航空运输、旅游口岸建设新模式,2015年力争航空客运吞吐量过50万人次。

(三)落实政策推力,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昌市围绕建筑业和金融服务业作好文章,培育壮大一批本地骨干建筑企业,推动外来房企加本土化建筑业“1+1”发展模式,促进建筑业企业就地注册、纳税、核算。以住房市场化为主导,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加大金融服务业发展力度,2015年力争引进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

(四)保持开放的胸襟,助推经济实体发展。继续缔结友好合作城市,与强者为伍,2015年缔结友好城市、友好医院、友好学校10个以上。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以雅砻江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落户西昌。借力“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以及国际火把节等招商选资平台,签约引进一批企业。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模式等,降低投资产业门槛,吸引社会投资,营造激活消费潜力的环境。

(本文作者:中共西昌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江生亮

谭天 书法作品

猜你喜欢

西昌市县域常态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四川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成效分析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西昌市棚中棚早春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