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婆:千里姻缘把线牵

2015-12-05陈海叶

四川劳动保障 2015年11期
关键词:婚介媒婆媒人

文/陈海叶

媒婆:千里姻缘把线牵

文/陈海叶

“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面带黑痣,脸贴膏药”。说起媒婆,人们的脑海中往往浮现出这样一个经典的形象。她从历史中走来,穿梭在大街小巷,撮合了一对又一对的姻缘……

媒婆形象

今年的“双十一”光棍节,马云和他的天猫淘宝又上演了一次网络狂欢。这一天,你是在忙着抢单还是脱单呢?

不知何时开始,光棍节开始出现在我们身边,成为单身男女表白、相亲的重要日子。同时,各种相亲网站、相亲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着无数单身男女,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媒婆。本期,让我们走近“媒婆”这个古老的职业,一探其历史变迁中的百般模样。

媒婆者 成人之美

在我国古代,女子没有恋爱自由,甚至连出门、交友也被严格限制。封建世俗下,未婚女子不能随意出门踏春郊游,即使出门在外,也不能随意对异性抛媚眼“搭讪”,更不能和男生“勾肩搭背”授受不亲。当然,更不可能和异性同床共枕“坐而论道”。深锁香闺之中的她们,只能看着铜镜刺鸳鸯黯然伤春。到了婚配年纪,她们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让媒人成为了婚姻的“中介人”,父母的“委托人”,在婚姻中举重轻重。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其实就出现了媒人的影子。只是那时媒人的职能和今天的婚礼“见证人”差不多,重在见证婚姻,且没有专门的称谓。他们一般由氏族社会最高的行政长官巫觋担任。巫觋在当时被认为是鬼神在人间的化身,担此重任自然再合适不过。

而在周代,已经设置有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对社会适婚年龄单身的男女或“丁克”进行登记管理。

春秋齐国时,则出现了专门管理婚配嫁娶的官方机构——掌媒,并在各个城邦中广泛设立,专门管理未婚男女嫁娶及寡妇等的婚姻登记情况,但其业务范围和今天的民政部门相比就窄了很多。

到了三国时期,“媒官”制度日趋完善,竟普及到交趾、九真(今越南北部)等地区。与此同时,私媒也在民间走红,媒人们一边在良缘撮合中寻找成就感,一边收取脚钱,乐此不疲。

魏晋后,从事媒人职业的男子越来越少,逐渐发展为妇女的专门职业。

而到了元代,媒人终于换称“媒婆”,并且需持有国家颁发的营业执照才能从事说媒工作。至此,媒婆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从“无媒不婚”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官方专门机构到大街小巷,媒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下,风光无限,跃居古代三百六十行之列。

媒婆由来是这般

关于“媒婆”叫法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从前,渭河南北两岸有两个村子,虽然仅一河之隔,但由于河上没桥,两村人还是来往甚少。一日,北岸村一名叫张禾的小伙子卖杂货途经南岸村,恰好碰上了年轻美貌的姑娘周彩凤,一见钟情。经一段世间的交往了解后,两人更觉情投意合。后来,两人被一位串亲的婆婆从中说合成了亲。缔结连理后,二人生活幸福而甜蜜,为了感谢早已不在人世的婆婆,夫妻二人用白面团捏了婆婆的像敬奉起来。谁知过了几日,两人却发现婆婆像已经发霉了。“霉人”的故事由此便在乡间慢慢传开来。

从此,人们就把为男女青年搭桥成婚的人称做“霉人”,后来慢慢演变为“媒人”或“媒婆”。

媒婆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或许就是那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可以说,一对新婚夫妇,从相识相知想恋再到喜结良缘,很大程度全靠这张嘴从中撮合。

说媒时,她们常在脸上贴两片膏药,这和她们的职业有关。在那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没有手机联络客户,更没有网络查询客源。想要打听未婚男女的消息做早期市场调查,媒婆就必须经常到处走动,掌握周围各家各户的情况,在心里存一本明细账。她们每日不停奔波,疲劳过度了又没有饮料解渴,只好在脸上贴两块略带刺激味儿的膏药用以提神醒脑。这也成了媒婆标志性的特征。

因为媒婆的牵线,很多良缘喜结,这是媒婆受人尊敬的原因。比如《西厢记》《花为媒》中的媒婆形象,善解人意、热心助人,让人心生敬意。不过,也有极少数媒婆缺乏职业道德,为了钱财乱点鸳鸯,成为不幸婚姻的助推者。

不管人们眼中的媒婆是何形象,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在女子为男子的附属这种简单逻辑所统治的封建男权社会,媒婆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勇敢地为“逐利”而走家串户,为封闭的社会婚姻结合做出自己积极的努力,这样的勇气值得称颂。她们作为中国古代妇女职业的代表之一,我们没有理由轻看。

走了媒婆来了媒介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随着封建王朝的消亡,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思想观念逐渐普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不再为青年男女所接受,媒婆也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当然,直到今天,媒婆这一职业也没有消失,而是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婚嫁男女的身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年轻人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谈情说爱,“大龄青年”“搞对象”甚至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热词,连中共中央书记处都专门召开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问题。部分青年尚能通过父母、亲戚、朋友以及同事来寻找生活伴侣,但更多的人怎么办?

于是,1982年,我国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在广州成立,宣告“媒婆”在当代重获新生,媒婆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火热的相亲party就是新时代的媒婆

和古代媒婆相比,婚介所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团队运作,实现了婚姻介绍的组织化,通过设立人员资料自由查阅、按对举荐恋爱对象、组织交友晚会及郊游等方式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大大优化了媒婆在收寻匹配、传递信息等方面的效率问题。当然,最大的不同在于,婚介所仅仅是联系男女双方的红线,是其自由恋爱的助手,婚姻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婚姻当事人的手里。

在随后的10多年里,婚介所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当代重要的婚介形式。到今天,在中国注册的婚姻介绍机构已超过2万家。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婚介所也顺应时代所需,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创新,借助网络开展婚介活动。同时,网络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世纪佳缘、百合网等一大批相亲交友网站不断涌现,给宅男宅女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非诚勿扰》《咱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节目收视火爆,引得无数青年男女争相上镜……他们将传统婚介和新媒介结合起来,更容易受到青年男女的青睐和追捧。

婚介行业的繁荣也导致了一些黑心媒介的出现。他们为了获取利益,除了刊登虚假广告外,还找来各种婚托,欺骗征婚或应征婚人。不仅使征婚人感情受到伤害,还使其蒙受经济损失,其手段比古代的不良媒人更恶劣和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当然,我们也相信,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网络婚介将变得更加便捷有效,方便人们更准确地邂逅心仪的对象。新的时代,依然有“媒婆”的一片天地。

猜你喜欢

婚介媒婆媒人
女子相亲多次未果,能否要回婚介服务费
媒婆李
媒婆李
降火
媒人
探索婚介运作模式 拓展区域用户市场
专职媒人的变化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本期话题:古代媒婆的故事
对婚介服务合同含义、性质及其法律适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