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现状分析

2015-12-05杨晓宁,郭燕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标准

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现状分析

杨晓宁,郭 燕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自媒体主体意识”是指自媒体传播者对自身的媒体主体角色、行为后果与社会责任的理性自觉。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在参与自媒体传播活动时,往往缺乏主体自觉,忽略了作为自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以及职业素养、道德自律与政治意识。为此,必须强化大学生自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意识。

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

早在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就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报告对“We Media”下了较为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化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这表明自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阶段。然而,对中国大众而言,自媒体似乎还是一个新概念,很多人不解其意。尽管中国也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却对其缺少清醒、理性的认识。

一、自媒体——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自办新闻社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自媒体的特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触手可及的通讯媒介秀自己,而非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则表述为:“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2]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贴吧、BBS、QQ、播客、微信、甚至手机短信传播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并与他人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传播权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个性化。从这些专业人士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媒体就是以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手机为代表的,普通个人参与传播,受传一体的新传播形式。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它的特点是:第一,个人成为了传播主体,传播活动变成了个人行为。第二,传播范围是以“小众”为主的特定人群,当然也不排除相互关联的小团体所导致的某些信息在更广范围的传播。第三,传播内容以低成本、小规模的微内容为主,包括文本的或多媒体的。第四,传播速度主要以手机为传播工具的即时性传播,无需群体协作和机构过滤,远快于大众媒体。第五,没有严格约束机制的自发传播,缺少新闻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基于上述关于自媒体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自媒体的出现无疑是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新闻,关注这个世界瞬间发生的变化;它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视野,使人们跨越了空间界限而具有了世界的眼光;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更加灵活快捷,也更接地气,是传统媒体的重要补充。同时,作为媒体的一部分,自媒体的出现在张扬个性的前提下,更使个人言行具有了社会性。但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问题。首先,自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职业准入标准。由于门槛低、易运行,使充斥于自媒体世界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早在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1]其次,自媒体新闻缺少道德准绳。自媒体的个人身份是虚拟性与真实杂陈,使自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道德的屏障。很多人在发布信息时缺少道德准绳与社会责任意识,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择手段。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常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事儿,搅乱人们的视线。再次,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其真实性失去了制度屏障。传统大众媒体实行的是“双重把关模式”,即新闻采集过程中的记者把关和新闻加工过程的编辑把关。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发布消息要有事前的严格把关,而自媒体却没有这个事前把关环节,有的只是事后问责。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媒体”世界的无政府主义肆虐。因此,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道德素质和媒体素养,规避自媒体的消极影响,是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从哲学上讲,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的自觉,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观念上的表现,是对个体与社会、虚拟与现实关系的理性认知。这种理性认知有助于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与观点中辨识真伪,甄别善恶;避免自身在信息接受与传播过程中的轻信和盲从;克服“自媒体”自身所具有的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情绪化的表达特点。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交往是借助于数据或字符实现的,交往者的个人信息往往是虚拟的、非真实的,诸如人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这些备受关注的身份特征都能借助虚拟世界得以隐匿和篡改,这种去身份化的交往使网络空间成为了“陌生人社会”,并导致网络主体产生人的工具化态度。在这种境况下,如果自媒体主体缺乏甚至缺失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价值评价标准,那么自媒体世界的道德失衡与价值扭曲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本文提出的“自媒体主体意识”是指参与自媒体传播者对自身的媒体主体角色、行为后果与社会责任的理性自觉。它包括:对自身作为传播主体角色的认知;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对虚拟与现实关系的认知;对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关系的认知。与一般意义上的主体意识不同,自媒体主体意识强调的是作为媒体人的公共意识。因为,当网民参与媒体的发布与传播之时,就不再是普通的个体,而是媒体人。而作为媒体人必须秉承这样的职业操守:真实报道,不颠倒是非,不屈服于权利;不恶意伤人,保持价值中立性;只报道事实,不伤害报道人和被报道人;反映民生、民识,关注社会发展;抑恶扬善,传播正能量。

从目前自媒体的现状看,我国网民总体上缺乏自媒体主体意识,绝大多数网民对自己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身份缺乏自觉,其传播行为完全从兴趣出发,甚至认为自己不过是看客,用网络语言讲是个“打酱油”的。具体表现为:浏览与传播信息中的从众心理;传播与表达信息中的情绪化;接受信息中的“碎片化”和扭曲化;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过度商业化。因此,强化网民的“自媒体主体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自媒体的生力军——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现状

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所占比例提升至78.5%。

从该报告关于网民年龄结构的统计看(图1):

图1

网民年龄比例最高的是20到29岁的青年,其次是10到19岁的少年,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是学生,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居多。而面对多元、快捷、杂陈的自媒体世界,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们将如何面对?如何判断?又如何担当“传受一体化”的双重角色呢?基于这样忧虑,我们对大学生在自媒体世界的主体意识状体和价值评价状况进行了调研,以期通过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大学生参与自媒体的程度,我们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7份,涵盖14所院校,涉及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其中,有博客的学生273人,占25.8%;有微博的学生1057人,占100%。足见大学生自媒体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无愧于自媒体生力军的称号。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每天刷微博的学生占14%,经常刷的占11%。偶尔刷的占75%,尽管大多数学生属于偶尔发布信息者,但是他们的受众不少,影响不小。

另据安徽理工大学彭晶老师“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研结果”看,大学生通过手机上微博的人数比例不断增高,其中56%的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使用微博,35.5%的学生通过宿舍电脑上网使用微博,7.9%的学生通过网吧等其他方式使用微博。他们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交流、信息搜索,也有部分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记录生活、结交朋友、打发时间。[3]这一结果与我们的调研结果基本吻合。这说明,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极高,特别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网络参与度几乎达到了100%,网络也因此成了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在这里感知世界、了解社会、结交朋友、获取知识……

自媒体的出现无疑是时代进步的标志。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一家之言,使各种不同的理论、见解得以在这个平台展开,引发人们的群体性思考,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视野,而且各种意见的争论与撞击也有助科学见解的诞生。正如哲学认识论所言,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其次,自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使信息传播的垄断权被弱化,在某种程度为各种观点的充分表达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发挥公民的监督作用,也有利于养成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当然,自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漏洞与不足。这些漏洞与不足也必然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世界各种言论杂陈泛滥,会引发大学生更多的迷茫与困惑。因为,在网络世界里,价值取向各异、审美旨趣不同、利益角色参差的人们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宣泄,这无疑会给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困惑甚至误导。其二,自媒体世界里缺少严格意义上监督,一些意见领袖所散布的消极、负面的东西对主导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处在重要的形成期,尚缺少对非主流思想的“抗体”,更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产生非理性的消极人生态度。

那么,在这种“传受一体化”的新闻传播格局中,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角色有没有清醒的意识呢?据此,我们设计了如下问卷:

问题1:“你在网上发布或者转发消息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是媒体人?”有9%的人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19.4%的人清楚地意识到了;54.6%的人不太清楚;17%的人根本没有意识。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参与自媒体传播活动时,只有9%的大学生能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媒体人。尽管有近19.4%的学生说自己清楚地意识到了,但对媒体人的基本责任了解的还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紧接着提出了第两个问题:

问题2:“你在发布或者转发消息时,是否考虑过后果?”只有9%的学生回答说“经过了反复思考”。

可见,大学生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还是比较淡漠的,大多数人在发布或者转发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到自己是传播主体,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到信息发布与传播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即成为了媒体人,因而也就没有意识到作为媒体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盲目的参与和跟风,无疑会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迷失方向而潜藏危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如对自媒体的涵义、特点、发展规律、正负效应、甚至游戏规则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家长对学生疏于教育和引导;等等。但学校教育的缺失,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在中国式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强调更多的是学习,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均以学习为主,尤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主,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更不用说独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乃至法制意识的培养。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老师或者家长告诉你在网络传播中你是一个媒体人?”75%的人回答说没有,这就足以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

问题3:“你在转发前是否会考查消息的真实性?”有64%的人会考查其真实性;有19%的人不会考查其真实性;17%的人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略感欣慰。因为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转发网络信息时会去考查消息的真伪,尽管这种考查可能仅仅是网上的调研、核查。但它说明大学生还是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有最起码的认知,保有最基本的报道真实、不颠倒是非的道德底线。但不容乐观的是,还有近40%的学生对此问题采取了不核查、不考虑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主体,在思想上、心理上、特别是世界观上的不成熟。我们知道,现实社会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这些矛盾必然会在互联网上呈现出来,并得以发酵和释放。因此,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好和网络世界,我们需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客观分析和审慎面对,更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盲目转发,只能使矛盾放任和激化,直至生产混乱,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问题4:“你对网上发布的各类信息的评价标准是?”在发放的1057份问卷中,15%的人选择以法律为标准;49%的人选择以公共道德为标准;27%的人选择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为标准;9%的人选择以对自己有利或者自己的喜好为标准。

这样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其中近一半的学生以社会公德为标准,有近1/3的学生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为标准。忧的是15%的学生以法律为标准,还有9%的学生以自我的喜好与利益为标准。我们知道,价值评价标准应是和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评价与主体及其现实需要相符合的性质。所谓合规律性即评价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的性质。这就是说,主体需要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与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相一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问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因此,以个人的喜好与利益为标准的做法肯定是错的。其次,价值评价标准又是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的统一。所谓道德标准就是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所谓历史标准则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因此,在价值评价活动中,应该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的统一,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来观察和审视问题。当道德标准与历史标准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坚持历史标准优先的原则。如果脱离历史现实,一味地强调道德标准,就犯了哲学上道德主义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抽象的道德,任何道德包括普世道德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然会打上历史的印记。至于以法律为评价标准的想法就更不可取了。因为,法律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评价以法律为标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难以为继的。

问题5:“你通常在网上关注和转发那个方面的信息?”有41%的人关注幽默笑话;46%的人关注感人故事;9%的人关注非官方消息;5%的人关注时事政治。

可以说,这个结果令人颇为堪忧。仅有5%的学生关心政治问题,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疏于思考,更不敢奢谈参与了。政治意识的淡漠,无疑表明了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弱化,社会公共意识的匮乏。而这些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公民意识包含哪些内容并不十分清楚,例如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把爱国意识和竞争意识当作公民意识。还有很多人不清楚作为一个公民除了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之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试想:一个缺乏责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道德责任意识的人,身处虚拟世界能是一个理性自觉的主体吗?能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吗!孙中山指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5]这句话基本上揭示了政治的要义,那就是国家的治理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们没有或者少有这样意识和责任,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呢?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憎恶某些公职人员的权力腐败,但又渴望通过各种手段成为其中一员;一方面热衷对时事政治的评头品足、发泄不满,另一方面却在现实的政治参与中表现出“超脱”与不屑。不难想象,这样一些政治上不够成熟、政治责任感不强的人,在网络世界的各种信息传播中会起什么样的作用了。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作为自媒体生力军的大学生其自媒体主体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参与自媒体传播活动,但极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媒体人;二是缺少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自律;三是在网络传播活动中,缺乏正确的评价标准;四是在参与自媒体互动时,缺乏政治意识,特别是政治参与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阶段,其世界观、价值观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可诱导性。既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社会倾向的侵袭。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生力军如果缺乏自律自觉的主体意识,势必会导致整个社会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以,强化大学生自律自觉的网络主体意识,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当好“媒体人”,对于维护好网络传播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的途径

针对上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育大学生的媒体主体意识、使命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提升他们的价值评价水平。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强化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

为此,我们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大学生自媒体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强化“自媒体”相关知识教育。虽然大学生是自媒体领域的生力军,但大多数学生对自媒体的涵义、特点、发展规律、正负效应、自身角色、甚至游戏规则都没有深刻透彻的认识。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向大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自媒体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特别是要认清自媒体的特殊性,参与其中的人不仅是各种信息的受众,同时也是传播的主体。人们在发布各种消息的时候必须承担作为主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强化社会角色认同教育。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纽结,社会生活的共同规则与秩序就是通过各种角色赋予个体或组织各种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和相应的道德责任。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但除了年龄、性别、家庭等与生俱来的角色之外,更多的是社会角色,这些社会角色需要通过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获得认可。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但是在独生子女众多的中国社会,家长一直把他们视为孩子,而他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孩子,潜意识里拒绝长大,从而导致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排斥,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试想一个没有社会责任的人,怎么会对自身的行为有理性的自觉呢!三是强化大学生“媒体人”责任教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媒体人责任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媒体人”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做到真实报道,不颠倒是非;价值中立,不恶意伤人;反映民生、民识,关注社会发展;抑恶扬善,传播正能量。

2.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网上发布的各类信息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价值多元化交融的今天,这似乎是常态,更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不仅如此,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是一种进步。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一定会出现复杂性、多样性。但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多样性没有统一性,则极有可能陷入混乱和无序,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所担心的。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4]为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具体说来,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二是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传播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实践中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四是重点培养一批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评员队伍,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传播中释放正能量。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作为身处自媒体时代的“自媒体人”,大学生们应该学会在这个言论最自由的地方如何做出负责任的表达。

3.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公民意识包括权利责任意识、法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在逐渐增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相对于公民社会健全的发达国家,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关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协调社会分歧、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得以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经济的强大,同样也离不开政治的昌明,所以国民的政治意识同样关乎民族的振兴,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公民意识与政治意识状况均不容乐观。相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他们更热衷于考证、考研;热衷于学电脑、英语等通用知识,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政治活动。为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养成大学生成熟、理性的政治意识,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规范自身参与政治的方法和路径。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该强化课堂上的理论教育。让学生清楚政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决不能误读。因为生活中,很多人把政治等同于当官,认为我不想当官,就一定要远离政治。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去体会政治的深刻内涵。要知道,大学生是党的后备力量,也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后备军。再次,要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现实的行动。在教育环节中,学校应该从现实出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活动,包括国家命运、民族的未来,社会的进步相关的讨论与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利益、关心社会发展的公共意识,使他们能够从国家命运、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以及个人成才的高度认识政治参与的重要性,自觉地承担起时代和民族所赋予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发展。真正开创一个自由的、健康的、有序可循、有法可依的自媒体国度。

[1]Dan·Gillmor.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M],O’Reilly, 2004,Posted at http://www.oreilly.com/catalog/wemedia/book/index.csp.

[2]禹旭才.美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五育”与“三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167.

[3]彭晶.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分析及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3(6):120-13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1.

Analysis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We Media Times

YAND Xiao-ning,GUO Yan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We media”is th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We media of their behavior and responsibility.Investigation shows when college students take up the We media, they often lack self-consciousness,mission,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tudents’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establish their correct valu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citizen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university student;We media;self-consciousness

G64

A

1008-2395(2015)04-0088-06

2015-06-03

杨晓宁(1963-),女,大连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燕(1977-),女,大连大学副教授,从事科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课题: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L12DZZ043)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