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假“偶遇”尴尬了真亲民

2015-12-05易国祥

清风 2015年1期
关键词:莫让偶遇蔺相如

文__易国祥

莫让假“偶遇”尴尬了真亲民

文__易国祥

而如今一些官员制造“偶遇”,不仅掩盖了官员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贪求虚荣、追名逐利的秉性,更滋长了官员对组织、对人民的不诚。

媒体近日披露少数领导干部制造“偶遇”的新闻,批评这是一种沽名钓誉。有论者进一步分析官员制造“偶遇”新闻的真实动机,不只是为了一时名声的宣扬,而是为以后升迁造势,吸引领导和上级组织部门的关注。

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发生“偶遇”,与官员的“偶遇”亦不可避免。不论何人,真的“偶遇”之前,一般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有时纯属巧合,也就谈不上什么动机。但“偶遇”发生时表现出来的,却是人的某种价值偏好、品质、态度和能力,是比动机更真实更本质的东西。

列宁每天进克里姆林宫,与卫兵算是“常遇”,但被不认识自己的洛班诺夫阻拦却是“偶遇”,此时的列宁不让随从介绍自己的身份,而是按规定掏出证件接受检查,并称赞卫兵做得对。表现了一名领袖不搞特殊,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的品质。

季羡林被以一名刚来报道的新生当作老校工拜托照看行李,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该新生前去办理报到手续,费时很久,老人则一直等在原地。在开学典礼上,新生才知道帮助照看行李的老人竟是北大副校长。其平易近人、信守诺言可谓众人典范。

在著名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不经意和美国代表史密斯相遇,周总理做出要握手的动作。史密斯因不能违背美国的特别禁令,连忙把端在左手的咖啡换到右手,以此向周恩来表示歉意。这场外交“偶遇”,表现出的是当时的美国对新中国的傲慢态度。

在近些年的报道中,常有乘车的官员在路上遇到车祸等突发事故,有的要么开车匆匆避过,有的以种种理由拒绝现场的求救,也有官员停下来紧急施救。这样的“不期而遇”,检验出来的是官员对群众生死的态度和担当精神。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真正的“偶遇”,主要是对强势一方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最好检验。未曾想到这却成了当下一些官员热衷于制造“偶遇”的原因,从而也亵渎了“偶遇”一词。一些官员有准备表现出来的所谓“平民精神”和“轻车简从”,一旦被识破,其形象反而会大跌,同时也会让真正的“偶遇”遭遇公众的质疑。有些官员笑称,未来真的有“偶遇”,倒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表演性的“偶遇”能一时蒙住公众的眼睛,但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普遍性事件过度解读,人们就心知肚明了。官员们自己最清楚,如果秉承“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奉献在前,名利在后”这些根本准则,不要说去制造“偶遇”,就是真的“偶遇”出精彩,也会打心里不愿意曝光和露脸的。这一点,许多“平民英雄”都做得到,不应该成为官员的难题。

历史上也有制造类似“偶遇”情节的。战国时期,年轻的蔺相如为避免与居功自傲瞧不起人的老将廉颇发生冲突,极力避免与其相遇,令后来知道真相的廉颇好生惭愧,于是便有了一则千古美谈——负荆请罪。春秋时期,孟之反在军队撤退的时候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蔺相如制造“不遇”,体现的是完全以国家大事为重;孟之反制造的“被偶遇”,表现的是不夸耀自己、有功不揽的品德。这种高贵的动机当然可以有。

而如今一些官员制造“偶遇”,不仅掩盖了官员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贪求虚荣、追名逐利的真相,更滋长了官员对组织、对人民的不诚。“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真诚可以感动上帝,它是一切优秀品质的根基,是层次更深的内在美德。放下组织如何看待“偶遇”不说,对于官员本人,如果有一颗至诚的心,就不至于制造“偶遇”。

遇与不遇,一切以公共事业为重,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上,一切以人的良知为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偶遇”脱敏。官员就会敢于出头,敢于作为,敢于带头,也敢于吃亏、敢于付出,“偶遇”就不会那么招人不待见,“偶遇”也自然就会变成“常遇”。

猜你喜欢

莫让偶遇蔺相如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偶遇外星人
负荆请罪
将相和
莫让“说”“秃头”
偶遇骆驼
负荆请罪
漫画
幸福的偶遇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