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用更加巧妙地“生成”

2015-12-04张晓华

江西教育B 2015年10期
关键词:都督王勃槐花

张晓华

语文课堂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但在实际课堂中,笔者与许多老师一样,常常感觉到注重语用的课堂工具性强化了,教师教学的功利性也更加明显,为了语用而语用,课堂学习少了一些“语文味儿”,也少了一份吸引孩子进行学习的趣味。所以,课堂开展语言文字实践,应该更加巧妙地加以“生成”,实现语文学习“言、意、法”三者有效的融合。先看两则教学案例:

案例一: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一课,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槐花的语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作者既写出槐花的形态,也写出槐花的颜色,并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内心对槐花的喜爱、赞赏之情。可以看出,教者将教学的点聚焦了文本语言的表达,也关注学生语感的形成。接下来,教者出示了几幅图片,分别是桃花、油菜花、梨花开放的画面,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语句,运用形象的比喻,以“三月,家乡的( )开了”为开头写一段话,写写它的颜色与形状。学生动笔写后进行交流。

案例二:同样是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一课,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道——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执教老师在学生练习表情朗读的基础上,提问:这句话写的是都督,与王勃有没有关系?从而理解写都督,同样是突出王勃的才气,都督的表现越强烈,就越能体现出王勃人物特点。这时,让学生又联系前文,同样是写都督听说王勃很有才气,客人不敢答应都督提出写一篇庆贺文章的要求,这两处同样没有直接写王勃,但也体现了王勃的才气。这时老师提示学生,王勃最后的文章不但都督听到了,在场的客人也听到了,想想看,这些客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你自己定一位客人身份,写一写当时自己的表现是怎样的,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写话交流后,老师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是客人,但突出的却都是王勃的才气,这其实是通过侧面来写人的方法,今后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

不难看出,案例一的教学是最为常见的语用迁移的教法,仿照课文进行写话的练习,语言实践的任务加以落实,似乎没有不对的地方。但如果与案例二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案例二的语用实践更加巧妙和智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课堂中没有生硬地放入与课文本身学习毫无关系的练笔,学生的练笔也是课文人物的进一步认识,起到深化文本主题学习的作用;二是方法的内化没有标签式的灌输,而是在练笔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到“生成”,写法在实际运用中能够真正为我所用,体会文字表达背后的精彩所在;三是教师的点拨更加灵动。案例一指导“运用比喻”显得过于宽泛,对学生写的能力提高意义不够明显。而案例二教师看似漫不经意,实质直指核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的秘密。可以说,这样的语用指导不着痕迹,却韵味尽显,课堂有着浓浓的情趣味、语文味。

由两则案例的比较,也在提醒我们在课堂进行语用教学,必须要注意这样几个点:首先,语用教学体现在文本学习的过程。文本是进行语用的重要载体。课堂中我们可以发挥教材的“例子”,也就是从文本中学方法,然后再进行迁移,但这样的教学最容易让语文教学走上“机械和乏味”的路子,将语用与文本学习自身整合,既不会让课堂旁枝逸出,也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可谓一举多得,这是我们在进行语用教学预设时最应考虑的要点。其次,语用教学要体现智慧的引领。无痕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而无痕确实也是课堂教学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进行语用教学,老师不能单单满足于语用的环节实现,更主要是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语言文字实践。这一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内心体验是轻松愉悦的,学习效果是明显可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语文课的学习,真正的语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所以,让教法更加巧妙,课堂更多智慧,语用学习方能水到渠成。第三,语用教学能够指向课堂生成。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立足在对文本表达的方法了解上再去进行迁移,有的只是在学生一知半解上就硬赶着学生“上架”,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若我们换一种思维,不着急地带着学生提炼或是概括,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语用课堂也就多一些巧妙的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猜你喜欢

都督王勃槐花
少年王勃
槐花花开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蜀中九日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槐花
民初安徽政局与都督人选
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