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的关系研究

2015-12-04王璐范虹吴静周元泽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9期

王璐+范虹+吴静+周元泽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工作,探究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的关系,本研究针对全体2012级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收回68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入学动机与研究生在学状态显著相关,可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入学动机;在学状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01-02

一、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从一入学就抱定了继续考研学习的目标,但上了研究生之后,便开始觉得未来很迷茫。有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尚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形成“自我同一性”,而是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用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埃里克森的解释,“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解决“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等对自我的主观感觉和意识。马西亚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个是“过去的危机”,也就是理清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顺利渡过对诸如社会角色、职业、理想、信念等茫然或迷惑不解的时期;另一个是“现在的自我投入”,是指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标而倾注全力。而是否能够顺利形成自我同一性,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对于研究生个体心理发展以及在学期间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对于学校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二、样本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本调查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新入学的一年级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88份,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65:1,党员约占52%,团员约占44%,群众约占4%,有宗教信仰的约占11%,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约占28.5%,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约占18%。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55.28%的同学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是继续深造,33.99%的同学认为这样更好找工作,3.14%的同学的目的在于转换专业,3.30%的同学目标不明确,属于随大流类型,1.65%的同学是顺从父母期望,2.64%选择其他。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攻读研究生都有着相对明确的目标,但也有目标不明确就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同学。从在学生活状态调查来看,约76.97%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目标且充满生气,心情较为舒畅,约23.03%的同学认为自己得过且过等文凭或心理压抑感觉无聊。进一步,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不同入学动机的同学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00。如果我们将积极生活状态值设为1,消极生活状态值设为2,值越大表明生活状态越消极,生活体验越差。从统计数据来看,比起其他入学动机,目的为“随大流”的同学,在学生活状态更为消极,更倾向于“心情压抑,无聊,得过且过等文凭”,均值为1.67,其次为“父母期望”,均值为1.40,有其他入学动机的同学,更倾向于积极的生活状态,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想换专业的均值分别为1.13、1.22、1.21。方差分析均值图如下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目标比没目标的同学,生活状态要更积极。即使是“父母期望”这种并非出自自己,而是“外加”的目标,也比没有目标的同学生活更积极。本文尝试使用加藤厚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对此现象进行解释:选择“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及“想换专业”目标的学生,通常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即在过去的经历中,已经经历了关于对自己将来发展的迷茫期,渡过了“危机”,清晰了目标,并且现在也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处于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中。选择“父母期望”的同学,通常处于“权威接纳地位”,并没有很深刻地体验过对前进方向和价值观的迷茫期,他们所进行的自我投入的方向和目标,不是经过自己再三深思熟虑由自己亲自选择的,大多是迎合或接纳父母或社会理念而得来的,虽然不是自发的,但仍然接纳了目标,也有较高的投入和努力,因此也有相对积极的生活体验,而“随大流”的学生,通常属于“同一性扩散地位”,现在进行低水平的自我投入,不管是否体验过迷茫期,是否探索过前进的道路和价值观,现在处于目标不清晰、未做出什么决定、无所向往的状态,处于相对较为消极的生活状态。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研究生探索自己的前进道路,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于改善“随大流”这种“同一性扩散”的研究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来说,根据期望理论,在学期间的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态度,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目标效价)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期望几率)。作为教育机构及教育者,重要的使命在于帮助研究生设置合理、合适的目标,尤其是帮助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设置目标,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在研究生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研究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机构及教育者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即有效的教育者应该能够帮助研究生明确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并为研究生清理各项障碍,使研究生达成目标的过程更为顺利。

四、讨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应该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教育,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建构所向往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同时努力投入实现之。从理论上讲,这符合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核心思想。本文认为,帮助研究生建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渠道来实现,一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研究生阶段,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导师,导师在指导学术科研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且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心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在探查学生内心需求,帮助学生构建强大心理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四是提高思想教育等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和多种教学形式,真正让研究生学有所得。endprint

进一步来说,鉴于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为了使研究生入学之后有更好的状态,应该从入学动机入手,尽可能地从前端源头解决问题。根据中国考研网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收人数为60.8万人,如果按照调查得到的3.30%%的“随大流”比例,那么就是约有2万的学生需要接受全面系统地指导,根据调查结果,还有3.14%,按60.8万的研究生人数来算,约1.9万想跨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专业也并不十分了解,也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指导,如果按照2014年报考人数172万来计算,那么“随大流”和“转专业”的考生人数分别达到约5.7万和5.4万。因此,在研究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阶段,学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让考生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一种渠道是通过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形式,让志愿考研的研究生有选择性地到目标院校参加夏令营活动,对目标院校有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另一种渠道是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一方面连接考生,为志愿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力求精确定位到推荐导师,提供更开放、更公平的信息来源,减少考研究生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连接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中负责招生的老师、已经入学的在读研究生,让这些有经验、有切身感受的人士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为考研同学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不仅仅就研究生考试本身进行解答,还涵盖考取到校的学习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量体裁衣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2400元呈逐年下降走势[EB/OL].

http://news.21cn.com/social/shixiang/a/2014/0907/11/28183685.shtml.

[2]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3]张婍,王淑娟,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5):377-381.

[4]全国各高校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EB/OL].

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37496.shtml.

[5]数字看考研: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EB/OL].

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45125.s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