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省运会看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区域特征

2015-12-03张燕妮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鄂西北江汉平原竞技

张燕妮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434020)

魏萍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湖北省运动会(简称省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是与全国运动会、奥运会接轨为主的大型体育赛事。湖北省运会项目多,运动员多,赛事时间长,是对湖北省体育工作全面的大检阅,大验收。在计划经济时期,全运会主要以竞技体育为主。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今的全运会已形成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齐头并进、良性互动发展的可喜局面。2014年在湖北省荆州市举办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省运会,全面展示了湖北体育的水平和风采,比赛明确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的项目分类。下面,笔者收集整理了第14届省运会比赛的有关资料,重点探讨了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区域特征,旨在为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参考或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第14届湖北省运会青少年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CNKI搜索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体育资讯网竞赛成绩库、第14届湖北省运会官方网站收集整理全部比赛项目及得奖、得分项目及有关优势项目的资料,将省运会中的奥运项目归类为竞技体育和非奥运项目,并对相关项目的运动成绩、获得的奖牌情况以及第14届湖北省运会各地、市排名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 湖北省运会发展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1952年在省会武汉举办了首届运动会,迄今为止共举办了14届。从表1可以看到,省历届运动会的举办地、项目设置、参赛单位、参赛人数是不断变化的。在所举办的14届运动会中,前6届集中在武汉市举办,从第7届运动会开始由各地市州承办,这对推动不同区域的体育运动水平、场馆建设、全民健身等体育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湖北省运会的最大发展变化是从过去单纯以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运动会转变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同步发展的综合体育赛事。在前9届运动会中,竞技体育唱主角戏或者独角戏,全民健身成人类项目基本没有设置。随着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从第10届运动会开始,湖北省运会的模式发生了大转变,不断拓展了群众体育比赛项目,且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百人参赛到现在的一万多人参赛,形成了全民健身体育与青少年竞技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

表1 湖北省历届运动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3 湖北青少年竞技体育区域特征

3.1 行政区域划分下的体育区域特征

省运会的比赛一般以行政区域的市(州)为代表队参加比赛,在青少年竞技体育比赛中更是如此。第14届省运会共有省直体校、武汉体育学院、武汉、黄石、襄阳、荆州、宜昌、黄冈、恩施、荆门、咸宁、孝感、十堰、鄂州、仙桃、潜江、天门、随州、神农架林区等19支代表队参赛。其中,省直体校代表队和武汉体育学院代表队(即输送后备人才)参赛结果不计成绩和名次,笔者按17支代表队统计了各代表队的金牌奖牌数和团体得分,如表2所示。

武汉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体育的发展优势明显,其青少年竞技体育获得的金牌数、奖牌数、总分独占鳌头。获得前三甲的体育代表队是武汉市、荆州市、宜昌市,他们获得的实际奖牌和输送体育人才的加分奖牌及团体总分均排名在前,3支代表队获得的金牌占金牌总数的48.8%,表明竞技体育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力强大。纵观全省青少年的竞技体育,总体发展不够均衡,强弱实力比较悬殊。各行政区域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实力强弱可分为3个档次,属于第一档次的代表队有武汉、荆州、宜昌、黄石;属于第二档次的代表队有襄阳、荆门、孝感、十堰、黄冈、仙桃、咸宁、鄂州、恩施,这些地区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接近,在一些项目上各具特色;属于第三档次的有潜江、天门、随州、神农架共4支代表队,难以与其他地区抗衡,其获得的奖牌数很少,有待大力发展特色项目,下大力气提高整体竞技水平。

表2 第14届湖北省运会青少年竞技体育类比赛奖牌、团体总分一览表

3.2 地理区域划分下的体育区域特征

根据湖北省天气预报采用的区域划分,兼顾地区方位、人口数量和城市数量,将湖北省17个地、市、州共分为7大区域,各区域划分如表3所示。第14届省运会各地理区域竞技体育项目比赛奖牌统计表和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总分一览表分别如表4和表5所示。从表4、表5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独树一帜,在金牌和总分上均领先于其他区域,江汉平原地区紧随其后,排在次席,鄂东南和鄂西南地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比较好,只有鄂中地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最差。当然,这与区域划分时行政地区的数量多少不无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地理区域下的不同竞技体育项目也展现了各自的体育特征。

表3 湖北省地理区域划分

1)水上项目。水上项目主要包括游泳、赛艇和跳水。在游泳项目上,武汉地区处于绝对领先的水平,属于绝对优势区域,鄂西南、鄂东南、鄂西北、鄂中地区属于相对优势区域,但与武汉地区差距较大,江汉平原地区属于相对弱势区域,但与鄂中等地区差距不大,而鄂东北地区处于绝对弱势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在赛艇项目上,鄂西北地区(主要是襄阳)拥有绝对的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鄂东北、鄂东南、江汉平原地区实力不相上下,属于相对优势区域,鄂西南和鄂中地区也表现出较强的竞赛能力,而武汉地区在这一项目上属于绝对弱势地区。在跳水项目上,武汉和鄂西南(主要是宜昌)地区都有较强的竞技实力,且竞技实力不相上下,鄂东北和鄂西北地区属于潜优势地区,但鄂西北地区发展水平稍高于鄂东北地区,鄂东南和江汉平原地区发展水平相当,但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而鄂中地区在跳水项目方面是竞技实力表现的空白区域。

表4 第14届湖北省运会各地理区域竞技体育项目比赛奖牌统计表

表5 第14届湖北省运会各地理区域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总分一览表

总之,湖北省竞技体育青少年类水上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有明显的集中性特点,游泳项目高度集中于武汉地区,赛艇项目集中于鄂西北地区,跳水项目武汉和鄂西南地区平分秋色。湖北省的竞技体育水上项目呈发展相对不均衡的区域特点。

2)球类项目。球类项目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按照运动训练学理论分为隔网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和同场竞技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1]。隔网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4个项目,第14届湖北省运会排球仅有男子比赛项目。乒乓球项目武汉地区的竞技实力最为强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汉平原和鄂西南地区的竞技实力属于中等水平;鄂东北和鄂东南地区属于弱势板块,而鄂中地区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羽毛球项目江汉平原、鄂西南地区的竞技实力略高一筹,武汉和鄂西北地区也有较强的竞技实力,而鄂东北、鄂东南、鄂中地区相对较差。网球项目鄂西南地区优势明显,竞技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江汉平原和武汉地区,鄂西北、鄂中和鄂东北地区竞技实力属于中等水平;鄂东南与其他地区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排球项目鄂西南地区最具实力,鄂西北地区发展较好,江汉平原地区竞技实力居中等水平,鄂东北和鄂东南地区较差,鄂中地区最差。

同场竞技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身体对抗性要求很高。在第14届湖北省运会中,同场对抗性球类项目主要有足球和篮球。足球项目仅仅设置了男子项目,分别设置了U13组(13岁以下)和U14~15(14~15岁)2个组别。U13组中,武汉地区竞技实力最强,鄂东南和鄂西北地区也有较强的竞技实力。U14~15组中,鄂东南地区竞技实力较高,其他地区竞技实力相当。而篮球项目在湖北省普及较广,设置了男子和女子2个组。其中武汉地区竞技实力居于前列,鄂东北、鄂西北、江汉平原地区水平较高,鄂东北、鄂西南地区竞技实力属中等水平,鄂中地区竞技实力最差。

3)技能类项目。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主要有武术、体操、射击这3个项目。其中武术、体操为表现难美性项目,射击为表现准确性项目。体操项目是湖北省的优势项目,曾经为国家队输送了许多著名体操运动员,如陈菲、杨威等,特别是仙桃市享有“体操之乡”的美誉。体操项目优势区域多集中于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且江汉平原以绝对的实力领先于其他地区,鄂东北和武汉地区虽然属于相对优势的区域,但其与江汉平原地区有一定的差距。鄂西北地区竞技实力较弱,而鄂中和鄂西南地区在该项目的发展上呈空白状态。在武术方面,鄂西北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鄂东南地区,鄂西南和武汉地区处于中游水平,江汉平原地区则属于弱势区域。在射击项目方面,鄂西南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江汉平原和鄂西北地区属于弱势区域。

4)对抗类项目。对抗类运动项目主要有柔道、跆拳道、摔跤这3个项目。在柔道项目中,鄂中和江汉平原地区属于第一集团军,其中鄂中地区以微弱优势领,鄂西北地区属于优势区域,鄂东北、鄂西南地区属于弱势区域,而武汉地区属于绝对弱势区域。摔跤项目中,鄂中地区为竞技实力最强的区域,成为特色项目。鄂东南和江汉平原地区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竞技实力,武汉、鄂西南、鄂西北地区属于相对弱势的地区,鄂东北地区属于绝对弱势区域。跆拳道项目上,鄂西南地区的竞技水平最高,其次为武汉地区,再次是江汉平原和鄂西北地区,鄂东南地区为较弱势区域,鄂东北和鄂中地区为最弱势区域。总体上看,湖北省的同场竞技制胜性项目布局不完整,区域发展不均衡。

5)综合类项目。综合类运动项目主要有田径和举重,属于同场竞技性测量类项目。田径项目的优势区域集中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鄂东北、鄂东南、武汉、江汉平原地区也有一定的竞技实力,鄂中地区属于发展水平最弱的区域。举重项目方面,鄂西南地区属于绝对优势区域,鄂东北地区虽然属于相对强势区域,但其竞技水平与鄂西南地区差距较大。鄂中、江汉平原地区以较小的差距落后于鄂东北地区,武汉、鄂西北、鄂东南地区竞技水平落后。

4 结论与建议

1)行政区域组队参加湖北省运会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强弱分明。武汉地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明显,具有引领全省的作用,但有少数“短板”项目。这与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密切关系。此外,荆州、宜昌、黄石3大区域三足鼎立,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明显,潜江、天门、随州、神农架属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弱势区域,这可能与上述地区人口少、经济发展落后、体育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相关。

2)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的体育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武汉地域区、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西4大区域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但总体趋于平衡。“七大区域”在水上项目、球类项目、技能类项目、对抗类项目、综合类项目上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或潜优势项目。

3)湖北地处中部地区,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基础、人口数量在全国都有较好的优势,但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处于中等以下水平,虽有像体操、跳水、羽毛球等优势项目,但整体水平亟待加强。应该通过省全运会青少年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利用区域优势特征,拓展优势项目,抓好全省各市区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力争使湖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达到全国领先的水平。

[1]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湖北省第14届运动会官方网 [EB/OL].http://syh.jznews.com.cn,2014-10-13.

猜你喜欢

鄂西北江汉平原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基于GEE平台与Sentinel-NDVI时序数据江汉平原种植模式提取
基于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竞技精神
鄂西北地区北柴胡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姚雪垠在鄂西北的抗战文化活动述论
花与竞技少女
江汉平原辞
江汉平原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