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课程视角下护理人文课程设计的探讨

2015-12-02王梦玉

科技视界 2015年33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课程设计

王梦玉

【摘 要】隐性课程对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护士相比医生更容易体验患者内心的精神需求,这就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等人文关怀素养。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护理专业教育理念下开发隐性课程,以提升护生人文素养水平已成为护理人文教育探讨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了隐性课程视角下护理人文课程设计的探讨,从护生、教师、护理人文隐性课程的情景化设计三个方面入手,以培养护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内涵、人文精神。

【关键词】隐性课程;护理人文;课程设计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学科的快速健康,它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构建多学科交叉汇合的知识结构,特别对其人文素养、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传统护理人文课程设置中,医学院校依赖更多的是人文显性课程,而对广泛存在却有待开发的隐性课程这一“冷门”话题关注不够。隐性课程是无意识的、内隐性的课程,是护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知识、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态度等非正式的文化习得与经验,它对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护理专业教育理念下开发隐性课程,以提升护生人文素养水平已成为护理人文教育探讨的重点。

1 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人文课程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对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放之国际视野之下,我国护理人文教育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

1.1 人文教育观念的滞后

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课程设置注重的是对医学理论知识的诠释与传授,而把护生的道德、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交给了偏重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类课程,或少量的护理人文显性课程,从而导致了目前护理教育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同时也暴露了课程设置中“重显性轻隐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护理人文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1.2 护理人文课程缺乏对人文隐性课程的深度开发和提炼

目前护理人文课程中,利用隐性课程这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去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力度明显不足。其表现为:第一,在精神文化方面,教育者把护理人文教育粗放的理解为校园的社团活动、比赛、讲座等,看似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对其中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人文素养等缺乏针对性的设计和系统考虑。第二,在物质文化方面,当今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追求校园环境优美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医学人文环境的建设。校园里的各种自然环境、建筑设施更多的是停留在实用功能上,而未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道德风尚,因此难以发挥物质文化育人的功能。第三,在制度文化方面,长期以来,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多偏重于以“生硬”的姿态规范和约束学生,它注重护生人文显性课程“学分”的获得,而在制度中所折射出的人文素养尤显不足,对新形势下护生的情感、个性的理解与关爱也缺乏足够的考虑。

2 护理人文隐性课程设计

2.1 以护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

在护理人文教学系统中,护生是其中两个关键人物之一(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前人研究已经证明护生和教师都具有自身的隐性课程。以护生为中心的人文隐性课程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际临床上对护生的人文素养需求,这也恰好是开发和提炼护理人文隐性课程的首要条件和设计基础,同时也是教师组织实施护理人文教学过程的依据。正确的需求分析有助于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制定,从而培养出适应不同需求和变化的有内涵的高级护理人才。需求分析的另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护生个人需求的分析,包括护生目前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性格特点等,它的分析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做到有的放矢。

2.2 课程设计中突出教师的角色作用

长期以来护理教师的职业身份被定位为技能培训者的角色,造就她们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使用者,但在新的护理专业教育模式下,护理教师的角色应相应地转变为护理人文隐性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换言之,护理教师应该成为护理人文隐性课程的开发主体。

2.3 护理人文隐性课程的情景化设计

护理人文隐性课程的设计要突出情景化,鼓励护理教师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开发护理人文校本课程。

(1)情景设计

护理人文课程通过设计相应的模拟情景使护生体验到情景中内隐的知识和理念。首先设计并呈现情景,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高度吻合的蕴藏人文素养的体验情景,情景可通过相关的游戏或临床模拟形式,再加之声、光、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呈现,然后由教师与护生共同参与其中,护生为主角,教师为主导,人文素养是主旋律,情感是基石,同时在情景展现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调动情境气氛,以激发护生情感,引导护生去感悟护理人文精神的真谛,使其产生强烈的同理心,内化人文素养,最后采用如冥想、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组织护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2)情感共鸣

在护理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用真感情触动护生,以唤醒护生对患者的尊重、同情、体谅与关怀等人文素养。在隐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如倾听小故事、书写感悟、小组间交流互助等方法促进护理人文知识和人文理念的生成,使其人文素养品质得以真正内化。

(3)重在实践

护理人文素养的形成是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外化并不断提高的。在人文实践过程中护生通过情景化体验后常伴有强烈的情感感悟和意志磨练,可以使护生的人文理念更为持久深刻,人文知识得到不断巩固。

3 结语

现代护理专业只有保持科学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的健康。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相比医生接触、陪伴和照护患者的机会更多、更直接,护士更容易体验患者内心的精神需求,这就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等人文关怀素养。但目前我国多数的护理学人文素养培养仍流于形式,偏重于显性课程中人文知识的灌输和说教,而忽视了隐性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独特优势。因此,护理人文教育应把隐性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用隐性课程来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之处,使得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护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章波,夏俊,刘勤.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隐性课程的缺失与建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33):207-208.

[2]王峥.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分析及设计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8:90-91.

[3]郭瑜洁,姜安丽,叶旭春.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09-112.

[4]盛杨.隐性课程在高职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中的运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3,22(5):60-62.

[5]田莉.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42-44.

[6]李静,姜安丽.从护理学研究生招生方向分析护理学的学科体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B):33-35.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