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云:风口上的创新

2015-12-01杨洁傅宇凡

中国教育网络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架构大学

文/本刊记者 杨洁 傅宇凡

大学云:风口上的创新

文/本刊记者 杨洁 傅宇凡

云平台安全在规划和设计时就要考虑各个技术层面的安全,从底层的网络架构、资源架构到高层的平台架构和虚拟机都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华南理工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陆以勤

面对BAT企业新一拨的“攻城掠地”,许多高校IT部门相关负责人均表示非常欢迎:“我们现在主要为教师提供云服务,学生这块还顾不上,能有互联网企业提供这样的服务,再好不过了。”

高校云服务,因为责任边界不清、信息安全瓶颈等因素,至今仍然陷在云山雾罩的困境。针对高校云服务,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主任沈富可指出:“我们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厘清云的概念,分析几个热点问题,以为大学下一步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参照。”

四大热点问题安全是焦点

这几年大学云服务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云计算很早就已经进驻大学,至今已经七八年,却仍然踯躅不前,并没有如最初预期那样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云服务的内涵是什么?安全的问题如何解决?哪种类型的系统适合采用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云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他们的责任边界何在?长期以来,这四大问题一直萦绕在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身边,阻碍了云服务在高校的成长。

事实上,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国内某知名大学校园云数据中心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提到:“出于网络信息安全考虑,我们把IP都封在校内了,所有师生只能从校内访问校外,所以,给学生提供云空间服务,不具备可操作性。”我们了解到,这也是许多学校防范信息安全的主要办法:出口使用防火墙限制了外部对校内发起的连接,外部无法直接访问校内IP。

“我们原来一直想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但是学校管理的服务器的地址、域名都被层层管理着,所以我们也帮不上忙。”东北某大学网络中心负责人说。这也是高校无法开展云服务另一种原因,究其根源,也仍是安全考虑。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于俊清教授认为:“云服务在安全方面的直接问题,是数据拥有者无法直接控制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因此,一些高校信息化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均认为安全边界的确定很有必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采用,是基于信息和数据安全的考虑;与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焦点也集中在安全的责任边界,那么,如何解决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了解决云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自2013年起,就为各高校学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服务,该研究中心主任陆以勤教授指出:“云平台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和新的课题。”他建议平台安全在规划和设计时就要考虑各个技术层面的安全,从底层的网络架构、资源架构到高层的平台架构和虚拟机都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华南理工大学为此还开发出一系列能够支持云服务的安全技术。

“国内最欠缺的仍是法律法规的问题,云的服务中出现问题,提供者与管理者如何界定责任、如何处理,都是阻碍云服务的重要因素。”南京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朱亦宁教授谈到。他认为未来高校的各类应用和服务应架构在混合云上,用户考虑的是应用问题。高校的应用与需求是接近的,目前,江苏省几所高校正尝试混合云的方案,实现学校的一些基本应用。

华东师大为学生提供了校园云空间服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可以获得平台存储空间进行开发创新外,还有现成的软件模块,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条件进行互联网应用开发。——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

面对学生的云服务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和大众化的创业氛围。不难看出,“互联网+”是创新的催化剂。为此,许多高校的云服务转而面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不但提供了学生实战的机会,也给广大师生带来更多的便利。

华东师范大学沈富可介绍,华东师大为学生提供了校园云空间服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可以获得平台存储空间进行开发创新外,还有现成的软件模块,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条件进行互联网应用开发。目前就有学生基于此平台开发出了宿舍用电查询等校园App应用,并立刻被学校信息化部门推荐给师生,也为师生带来了便利。

华南理工大学一直以来开放校内的云空间,为学生创新提供服务。对此,陆教授的支持目的不言而喻:培养有实战能力的人才为社会所用。华南理工大学的数据中心也是广东省“粤教云”的数据中心,2015年6月广东省高等学校“互联网+”云创设计大赛,比赛的平台使用“粤教云”。华南理工大学连续两年承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SDN应用创新比赛”,利用的也恰是自主开放的云平台。

由此可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更为迫切。“云计算”技术与“云服务”模式的逐步成熟,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这个需求信息也已经被敏感的互联网公司捕捉到。

与互联网企业共赢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大学是一片沃土,也是一块大蛋糕,谁能占领未来的用户,就意味着谁将在未来的市场里获胜。因此,互联网巨头从今年开始已经将目光紧紧锁定了大学,此前的腾讯五高校联盟,到后来的阿里八高校“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再到9月初阿里的“云翼计划”,BAT们对大学的青睐,可谓极具战略眼光。但这对许多高校来说,亦是喜忧参半。

互联网公司进驻大学,这是不争的发展趋势,关键如何能达成合作共赢,是当前高校IT部门更多考虑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办主任张巍认为:“高校可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丰富的资源降低IT运行成本,在社交网络等领域有效地衔接高校内部服务和互联网服务,进一步提高学校影响力。”华南理工大学陆以勤也表示,需求上的错位,工作方式和担负的责任不同,这是企业与高校的主要差异,“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充分沟通”,尤其涉及系统整合中的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门户集成等问题,矛盾就会凸显,他建议原则上以学校的三大平台为核心,符合学校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企业业务的融合以学校业务系统为主体,同时注意数据安全、用户隐私保护、内容审计。

9月中下旬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名师云课堂”可以说是大学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一个创新模式。“云课堂”由三方组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龙门教育集团、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提出了“互联网+教师合伙人”的教育平台创业模式,其十五字目标“耕者有其田,商者盈其股,教者成其业”,虽带有些革命宣言的意味,却明确地点明这个行业结构中利益各方如何合作共赢。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大学紧盯小而全,发展小农经济势必成为过去时,信息化任何举措,都要考虑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企业探索共赢模式将成为下一阶段高校信息化工作常态。”南京大学朱亦宁教授总结道。

我们期待有更多类似的模式提供给大学参考,在推进这样的合作中,促进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猜你喜欢

华南理工大学架构大学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VoLTE时代智能网架构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