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葫芦记者”到“秤砣记者”:党报文风期待三“变”

2015-12-01张希平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秤砣文风矮化

□ 文/张希平

从“葫芦记者”到“秤砣记者”:党报文风期待三“变”

□文/张希平

作者认为,党报在文风上要稳中求变,在“变”字上多做文章,具体来说,要变谋生手段为价值追求、变“葫芦记者”为“秤砣记者”、变“工蜂型记者”为学者型记者。

党报 文风 创新

与晚报都市报,特别是与新媒体相比较,部分党报文风显得古板、干瘪、乏味。毫无疑问,在新形势下,要承载新的历史使命,文风是党报必须补齐的一块短板。

文风问题是个老问题,解析不良文风形成的内在机理,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当一名记者没有追求,当模式化写作成为职业习惯,若隐若现的功利化、实用化、概念化倾向,必然置读者于脑后,使新闻出现矮化。从新闻实践的视角观察,新闻矮化无疑是人格矮化和观念僵化的外在表现。一个记者,一旦在价值取向上缺乏正确方向,抑或被传统和经验完全遮蔽双眼,对社会的洞察和情感上的投入必然大打折扣,任何鲜活的新闻事件经过这样的大脑过滤加工,一般都会失真,变得干巴巴毫无新鲜感,甚至彻底失去新闻价值。这就要求党报在文风上稳中求变,在“变”字上多做文章,具体来说,起码在三个方面有所变化。

变谋生手段为价值追求

在社会价值观不断多元的今天,部分党报从业人员对职业的理解趋于实用,职业责任感逐渐淡化。记者在生产新闻产品时,内在动力更多局限于多劳多得,并有意无意将此作为新闻取舍的价值尺度,由此衍生出新闻写作的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他们可能不乏新闻敏感和新闻技巧,然而,由于往往把谋生放在第一位,受功利驱使,使内容苍白、形式老套、语言枯燥的应景之作和泛泛之作有了滋生空间。这些记者在生产新闻产品时,并非没有意识到与读者的疏离,之所以明知故为,症结就在于形而下的物质追求冲淡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使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党报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承载者,而在不良文风的背后,则隐藏着与之相反的东西。以此观之,要清除不良文风,前提是深挖思想上的根源,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纠正不良文风的基础工作来抓。要不断创新培训教育方式方法,把功夫下在实效上,让从业人员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神圣感、使命感,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提升思想境界,自觉把价值放在职业追求首位。

变“葫芦记者”为“秤砣记者”

记者是社会生活记录者,不深入生活,不沉到基层去捞活鱼,肯定写不出好新闻。但相当一部分记者更乐于“浮”在文山会海中,“浮”在林林总总的应酬中,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即使到基层去,接触对象也多是基层干部,隔着基层干部看基层。回首过去战争年代,我们的党报记者随军打仗,深入敌后,参加土改,天天与群众工作、劳动、生活在一起,思想感情与群众相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样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在社会风气不尽如人意、物质诱惑无所不在的情况下,要真正沉下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除了记者的个人自觉,更需要创造一个记者愿意沉下去的制度环境,对沉下去的记者,应该有制度上的鼓励,使记者觉得沉下去不吃亏,甘于沉到底下,用行动实践“三贴近”。这样才能避免浮光掠影、移花接木、道听途说、粗枝大叶等新闻常见病。要引导年轻记者放下身段,到社区,到农村,到厂矿企业,到艰苦地区边远地区,多闻民间疾苦声,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融到一起,从生活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如此下沉,“活鱼”自然从笔端涌出。

变“工蜂型记者”为学者型记者

不可否认,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是有实干精神的。由于新闻工作的快节奏,他们成年累月忙忙碌碌、周而复始跑来跑去,写来写去,往往忽视补充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些报社,阅览室、资料室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人甚至自家办的报纸都懒得看,上网找资料,也局限于现用现找,尤其是年轻记者,业余时间更多地花在网游、微博微信上面。可以设想,一个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人,再聪明的大脑,倘若不更新知识储备,能拿出怎样的东西来?现炒现卖的记者固然可以靠经验、才华应付一时,然而是写不出有见地、发人深省的优秀新闻作品的。党报的历史使命说到底需要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作品来完成,而从业人员只有用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可能完成这样的使命。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埋头工作的同时,静下心来,有意识地加强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加学识修养,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新闻人。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编辑张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秤砣文风矮化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冀西北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把秤砣送给小侄女
把秤砣送给小侄女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石秤砣摆摊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矮化盆栽菊花的方法
【第三部】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