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体育手段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①

2015-11-29薛文敏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23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青少年

薛文敏(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23)



运用体育手段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①

薛文敏
(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23)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青少年存在着厌学、人际交往障碍、自私自我、性格孤僻等不良心理问题的研究,得出体育运动对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意志品质、人格、情绪、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青少年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有着正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达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身心平衡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手段心理健康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指出:应当“使课程有益于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致,养成保持体育手段的习性,构成英勇坚强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质量,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从而为提高公民的整体健康程度施展首要作用。”因而体育肩负着非常凸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义务。笔者以为,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的增大,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出现了厌学、人际交往障碍、自私自我、性格孤僻等不良心理问题,而通过组织学生加入健康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途径,通过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格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将会促进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的形成,比如说:吃苦耐劳、勇猛果断、坚韧不拔、超越自我,使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和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从而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 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形成的关系

1.1体育运动对形成心理素质的生理作用

青少年正处於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动作协调性差等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其神经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决定的,过往研究表明,各类形式体育运动可以通过对大脑皮层反复刺激,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得以协调发展,以达到中枢神经的平衡与准确性的完善。

体育运动本身可以使人产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动静有序的生活节奏可以有效地预防生理、心理疾病,改善生理机能,提高身体体质。如现在流行的广场舞、游泳、健步走都是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其均衡的心理负荷,协调的动作,能够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大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体育运动的参与会让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2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人格完善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拥有良好的身体体质,积极地生活心态,就可以轻松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中的各类问题。而良好的身体体质又为青少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创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形成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精神。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青少年进取的人生态度的首要表现。青少年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和磨难,不能以积极心态对待面对的各类问题,产生低落情绪,一遇到精神状态,为各类精神疾病埋下隐患。自尊、自强、自信、自豪的精神是新一代青少年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

1.3体育运动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最大特点就在于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需要从各种途径与人交流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参与者不断调整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从而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运动中每一个进步,每一次成功,都会使参与热情增高,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体育运动还能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自我主人翁情怀,调整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既有情趣又有意义的体育运动,是青少年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从事体育活动还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适应各类庞杂多变的环境,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各类强度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提高了大脑皮层的综合剖析能力,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可以提高青少年空间判断,视野开阔,时机与位置的判别力;而中长跑、自行车、小球项目可以锻炼青少年灵敏素质、增强机体耐受力与抗压力,各类环境的变化,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机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机体的生理适应力的提高又将逐步影响到心理适应力的改变。

2 建议

2.1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体育运动的成绩都是人们在长期运动磨练中获得的,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前提,意志坚定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以锻炼与提高。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并且每一次的进步都要有极大的意志努力,在长期系统的磨练中获得顽强、坚定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质水平,才能有充沛的体力、积极的信念在面对各种竞争压力、升学压力时依然能够很好的完成紧张的学业,而优异的学业成绩又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有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对培养广大青少年公平竞争、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创造了条件,因此,学校应大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让广大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与竞赛中去,在感受运动比赛带来的乐趣同时,培养了青少年的努力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积极进取精神、集体荣誉感。只有这样才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2培养运动兴趣,消除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兴趣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作为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能够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来达到调节他们心理素质健康发展。锻炼贵在坚持,不可一曝十寒,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需要体育工作者在完成体育教学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把控,树立他们正确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解决他们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获得满足感,自信心增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够胜任某种任务”。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来说,锻炼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他们能够养成锻炼习惯,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消除焦虑与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2.3通过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体育运动是一项社会活动,特别是对抗性项目的竞赛,个人之间,集体之间,运动员与裁判员之间,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经常会发生频繁而激烈的思想感情的交流。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他人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各种交流方式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集体运动更容易与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亲切感从而消除孤独、恐惧等心理疾病。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与修养便于在沟通与交流,协调各方关系中发挥积极影响。

2.4脑力与体力运动合理分配

诺瑟夫等人的研究表明,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减少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当注意力从繁重的学业中转到体育运动中时,全身心的体育运动,可以暂时摆脱烦恼与忧愁,缓解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使青少年学会克服困难、承受挫折与失败,使其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与增强。

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运动这种独特教育形式,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顽强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的心理素养,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健康发展,肩负起国家的未来发展重任,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治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1998(1).

[2]武振奎.学校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学校教育,2009 (7).

[3]尹雨嘉.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4]臧英辉.中学女生体育兴趣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科学大众,2008(2):112.

[5]刘敏涛.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以唐山为例[J].商,2014(24):265-266.

[6]刘学昭.加强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0):122.

作者简介:薛文敏(1974—),女,湖北襄樊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课题来源:①武汉轻工大学2012年度校级科研课题(2012y36)子课题。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124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124-02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