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置胃管方法的效果观察

2015-11-28黄少红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管法咽喉部胃管

黄少红

(南安市医院手术室,福建 南安 362000)

改进置胃管方法的效果观察

黄少红

(南安市医院手术室,福建南安362000)

目的:探讨改进置胃管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择期手术前需要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进置胃管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置胃管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发生恶心、呕吐、呛咳等情况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和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置胃管方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胃肠减压管;不良反应;改进;效果

置胃管是基础护理学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也是胃肠手术前的常规准备。由于置胃管时患者大多处于清醒状态,胃管对鼻咽部的机械性刺激常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呛咳。为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改进置胃管方法进行术前置管,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择期行消化道手术需置胃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女16例、男24例,45-65岁28例、65-81岁12例;对照组:女18例、男22例,45-65岁32例、65-81岁8例。入选标准:⑴意识清楚,听力正常,能正确回答问题;⑵既往无严重心肺疾病、高血压;⑶无感觉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⑷无麻醉药过敏及置胃管史。排除标准:⑴昏迷、意识不清;⑵有鼻中隔偏曲;⑶有精神症状不愿配合;⑷不能进行语言沟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布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布情况

1.2方法

1.2.1材料:选用苏州市麦克林医疗器械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硅胶胃管,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型号。术前用药均为苯巴比妥和阿托品。

1.2.2插管前向患者做好置胃管的宣教工作:操作者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关心、尊重患者,消除他们紧张、恐惧的心理,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置管的目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1.2.3置管方法:患者在清醒状态下于病房内置胃管,所有病例均在术前用药后15min取仰卧位由同一护士完成操作,另一名辅助护士作记录。⑴实验组:采用改进置胃管方法。患者仰卧位张口,用喉头喷雾器将1%盐酸丁卡因喷于舌根及咽喉部,3-5min喷1次,共喷3-4次,药物总量2-3ml;然后用浸泡消毒过的营养管用的长软圆头导丝插入胃管内,圆头端抵达胃管末端备用,其他步骤同传统的置胃管方法,待胃管插入后拔除导丝。⑵对照组:采用传统置胃管方法。清洁鼻腔,用石蜡油充分润滑胃管至所需长度,沿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至咽喉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将胃管送入所需长度,并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

1.2.4验证胃管是否置于胃内:⑴用针筒抽吸,抽到胃液;⑵经胃管快速注入10ml气体,用听诊器于上腹部听到气过水声;⑶将胃管末端置入盛水的治疗碗中,无气体逸出即可确认胃管在胃内。

1.2.5观察指标:⑴观察置管过程中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呛咳等反应。无反应即胃管顺利进入胃内,一次成功,操作过程中无不适。置管过程中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出声者为有恶心、呕吐,反之则为无恶心、呕吐;置管过程中患者因呛咳、呼吸困难而使置管受阻者为有呛咳,仅有轻度屏气或呼吸深度的改变,不影响置管或无反应者为无呛咳。⑵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顺利,插管过程中无反复操作为一次置管成功,反之则为置管失败。

1.3统计分析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各种反应比较实验组患者无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恶心、呕吐和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各反应比较

2.3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3.1传统置胃管方法的缺陷传统置胃管方法是在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的,需借助患者的吞咽动作送管。置胃管的过程中由于人的大脑意识对吞入的非食物有排异心理,再加上咽部黏膜神经丰富的特点,当胃管到达咽喉部时,对鼻咽部和食管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极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患者常难以自控,使胃管不能顺利通过咽部,造成胃管盘曲在口腔或咽喉部,或将胃管呕出,甚至误入气管或因呕吐导致误咽,易使患者紧张、恐惧而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置管前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肌群紧张导致插管失败,因此,常需反复插管,一次插管成功率低,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3.2改进置胃管方法有利于减轻患者不良反应,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改进置胃管法于插管前先应用盐酸丁卡因进行咽喉部喷雾,盐酸丁卡因是长效酯类局麻药,脂溶性高,穿透力强,表面麻醉效果好[1]。由于盐酸丁卡因的表面麻醉作用,可降低喉上神经对胃管刺激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恶心、呕吐反射,解除患者对胃管刺激的不适感,有利于胃管顺利插入,减少黏膜损伤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另外,表面麻醉可使肌肉松弛,能扩大咽部通道的幅度,便于胃管沿咽后壁滑行插入食管,而不会误入气管[2]。另外,盐酸丁卡因还能增强患者插管后的耐受性。再加上改进置胃管法应用的营养管导丝在结构上内有极细、富于弹性的钢丝芯、外面绕以极薄条状钢丝线,似弹簧状结构,质地刚柔相兼,加之尖端的软圆头,有利于通过咽喉部。营养管导丝给胃管的支撑力无需借助吞咽动作即能推进胃管,不会在咽部或食管外扭曲打折,又不至于太硬而损伤黏膜。因此,改进置胃管法既有利于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也有利于减少咽、食管、胃的机械性刺激,减轻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肿。一次置管成功率的提高可为抢救、治疗赢得时间,避免因反复置管造成的人力和时间的浪费,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置胃管方法相比,使用改进置胃管方法的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低,并且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小、作用快,患者易接受,满足了患者对舒适度的要求,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据相关文献报道[2-4],其它药物,如维生素C片、利多卡因等改进置胃管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但维生素C片刺激产生的唾液无局麻作用,患者插管的耐受性较差,而利多卡因口含操作方式较繁琐。还有报道选用咪唑安定镇静后全麻前置胃管,但咪唑安定可引起轻度呼吸抑制,在病房置管操作有一定的风险,安全性不如在手术间全麻前有麻醉师配合及麻醉机、监护仪等抢救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置管操作。也有文献报道[5],选择在全麻后置胃管,但全麻气管插管后咽喉部气管导管的存在使胃管极易盘曲在口腔,增加一次插管成功的难度。因此,改进置胃管法更适于在病房内为清醒患者进行置胃管操作。

本研究实验组中有1例发生呛咳造成一次置管未成功,可能是因为患者老年体弱反应迟钝,加之置管过程中因咽喉表面麻醉抑制吞咽反射致胃管误入气管,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发绀情况,给予立即拔出重新插管。因此,针对老年体弱患者应用改进置胃管法,置胃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及病情变化,预防误入气管或诱发其他并发症。另外,改进置胃管法插管后因患者咽喉部麻醉作用尚未消失,应嘱其不要吞咽唾液,以免呛咳。

[1]曲延文,田春香,薛爱香.局麻下置胃管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931-2932.

[2]武林玲.口含麻醉药后置胃管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240.

[3]鞠贞会,周进英,赵明明,等.口含维生素C片置胃管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35-36.

[4]罗伟燕,谢月霞,凌小容.利多卡因局麻咽喉部在留置胃管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29-30.

[5]邢秀珍,王淑芳,贺晓锐.全麻后插胃管的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6):41-42.

R472.9

A

1004-6879(2015)05-0396-03

2015-01-22)

猜你喜欢

管法咽喉部胃管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中药穴位贴敷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咽喉部舒适度的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直接铺管法在砂质地层大口径管道中的应用
全麻手术经口气管插管中达克罗宁胶浆的应用效果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Seldinger置管法腹腔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于微根管法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直径分布、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计
自拟葛根鳖甲汤治疗急慢性咽炎咽喉疼痛76例临床观察
Foley管在小儿食管异物应用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