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女生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

2015-11-27冰洁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调研食材食品

冰洁

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百姓餐桌”总是不那么让人放心。石蜡加工的火锅底料、“大便水”生产的臭豆腐,那些外表看上去鲜香可口的食物,一旦吃进肚子,有可能就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清华女生陈巧玲原本是个简单的吃货,她的心愿就是建一个“吃货网站”,哪知在和美食打交道的过程中,许多触目惊心的“腹黑料理”让她再也坐不住了。中国的食品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大家平时吃的东西是否健康?我们身边存在多少垃圾食品?带着这种种问题,陈巧玲带着她自发创办的团队“月牙多”走访了多地农场、批发市场、超市、食品企业与大小作坊,一一核实调查。

2015年3月9日,由陈巧玲自费十万元出版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正式出版发行,并迅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食品安全”讨论风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为其点赞关注。

清华女生跟“吃”较上劲

陈巧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身为女学霸的陈巧玲和大多数女孩一样,是个典型的吃货,曾经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一边直流口水的她,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吃个饱。学校附近的小吃店她早就吃了个遍,即使别人跟她说,这些东西不卫生,她也抱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心态去大快朵颐。

2011年暑假,为了帮助更多的吃货寻找到丰富的美食,陈巧玲决定以清华校园为辐射点,建立一个和美食有关的社交网站,推荐一些不错的餐厅供吃货们参考。

而不久后一节商业伦理课上,任课老师的话却改变了陈巧玲的想法。老师说了一个关于果汁原料涉嫌造假的案例,这些造了假的饮料大多流向了幼童的肚子,农村地区尤其严重,喝了这些假饮料,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再看看那一张张被垃圾食品毒害的脸,陈巧玲坐不住了,人们身边究竟有多少垃圾食品没被发现?以前虽然有过零零散散的报道,但却从来没有完整的数据调查,比起做美食社交网站,她觉得做这个更有意义。

2012年4月29日,清华大学101周年校庆,在校庆活动中,陈巧玲认识了当时正在攻读清华领导力EMBA课程的陈洪榕。陈洪榕对陈巧玲说的食品安全问题很感兴趣。活动间隙,两人坐在一边聊了起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了农业、加工业、物流、餐饮业、生态环境等等,而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点,正是这些风险点的存在,导致了很多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两人当即决定做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希望能够深入客观地了解到每个系统风险点存在的因素,把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因素都调查清楚,让大家可以安心吃、放心吃。

确定好主题方向,他们正式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研究,两人给自己的活动项目取了个相当接地气的名字——月牙多。陈巧玲说,民俗中,人们常常认为手指甲上面的小月牙越多,代表人就越健康,所以取这个名字寓意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健健康康。两个月后,“月牙多食品研究中心”网站正式上线,陈巧玲则定期把他们的调研报告和相关的数据报告公布在这个网站上。

既然是做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那什么样的食品在公众心中是安全的呢?陈巧玲做了一个调研,她和陈洪榕一起,随机找到一百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人认为安全食品就是地是自己的,自己种、自己收、自己加工、自己煮熟,且未通过其他渠道购买调料的食品;还有人认为无化学添加剂、无农药重金属污染的自然生长的食品是安全的。

“卸妆”后的美食惨不忍睹

得到大家关于食品安全相关回复的数据后,陈巧玲和陈洪榕开始商量下一步的具体调研方向和实地考察内容。陈巧玲说:“人们对于食品最直观的了解,多数都来自于自己家的小餐桌。我们能否从一盘菜一碗饭出发,实地研究一下具体存在哪些问题?”陈巧玲的提议得到陈洪榕的赞同:“我们自己先想想,当一盘菜一碗米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一般能想到哪些安全风险因素?”陈巧玲想了一下:“地沟油、化肥农药的残留、食品添加剂、染色防腐剂、催熟剂、转基因等因素。”“是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和你一样,会担心诸如地沟油、添加剂等问题。但是如果自己买了食材回家做饭,去掉地沟油、化肥农药没洗干净等问题,还会有很多别的风险因素。诸如食材在生长过程中,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水源污染、抗生素、运输过程中的化学保鲜等。菜的原料经过了多少人的手,会有多少可能的细菌污染呢?还有没有可能这盘菜根本就是个冒牌货,原料并不是真的。”而这些都需要实地调研来支撑。

实地调研是一种费时费力费钱的活动。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缺乏,陈巧玲和陈洪榕在网上对外进行了月牙多活动计划小组的招募。渐渐地,不断有志同道合的队友加入进来,很快,月牙多成了一个有20人的活动团队,他们中有人来自清华大学美术系,有人来自计算机系,还有一些已经工作了的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来自与食品安全有联系的专业,可大家对食品方面的调研都很感兴趣。调研的经费也是大家集资解决的,陈巧玲也拿出了自己之前做兼职积攒的几万元钱。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陈巧玲和团队成员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很多农场、食品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她和有机产品打假英雄孙德玮多次探讨关于有机产品的具体资料,还多次拜访了“中国第一农民”安金磊。为了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污染,巧玲也走访了无数食品加工小作坊,跟作坊老板聊天沟通。为了更多地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她跑了无数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在网上查阅了近几十年几乎所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深入到第一线,陈巧玲碰到了非常多的困难。饭馆或者企业主一听说她想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往往会直接拒绝,甚至有些语气恶劣地责怪她多事。陈巧玲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尽管不断被拒绝,但她依然坚持不懈地跟各个企业主、饭店老板、作坊老板沟通。

2013年6月的一天,巧玲在一家中餐小饭馆咨询地沟油的问题。店主是个中年人,听说巧玲的意图后,他并没有拒绝巧玲的询问,而是很认真地表明自己店里已经做到非常卫生了。他对巧玲说:“地沟油只是冰山一角,街边卖肉饼、卖油条、卖油炸臭豆腐的,问题多得数不胜数。尤其是那臭豆腐,我要是说了这里面的真相,你肯定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店主边说边不住摇头。

为了弄清楚事实的真相,陈巧玲决定亲自去看看。她托当地的一个朋友,以租房子为名,来到一家臭豆腐生产作坊。这些小作坊隐藏得很深,一般都藏在民居中。面对贸然出现的陈巧玲,一位工人的态度十分恶劣:“你哪里的?干什么?”“请问你们这里有房子出租吗?”趁着工人忙碌的瞬间,陈巧玲仔细观望了一下,这些作坊卫生特别差,豆腐随意散放在一边,靠近门口的水缸里,有一缸臭气熏天的“黑水”。朋友告诉她,这就是“大便水”。工人直把陈巧玲往外推:“快走快走,我们这里没房子出租。”

从小作坊出来,想到以前自己吃的臭豆腐,陈巧玲就觉得心里一阵恶心。这些变装的“美味”流向了人们的餐桌,会大大地损害大家的健康。如果把这些所谓的美食卸了妆,一定惨不忍睹。

自费十万元出版《中国食品安全档案》

长期调研的“后遗症”很明显,陈巧玲几乎把调研当成了自己的工作。长期下来,非专业的她把自己逼成了半个专业人士。

每次去超市,陈巧玲都会在干货区停留,仔细闻闻那些食材是否有过加工。她也会仔细观察货架上各种食用油的成分。

调研久了,陈巧玲自己在饮食方面也比以前更为留意。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去学校附近的一个生意火爆的小饭馆吃饭,等到上菜的时候,朋友动筷开吃了,陈巧玲用筷子夹起一块肉,小心的凑近闻了闻,结果发现那肉已经发臭了,她赶紧提醒朋友不要吃了。朋友在她的提醒下,也仔细闻了闻,尽管各种作料散发的香味很浓郁,但她们还是能闻到肉的酸臭味。最后店家给她们重新炒了一盘菜当做道歉。而陈巧玲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不少饭馆的食材并不全都是新鲜的,如果食材没有用完堆放坏了,不少人也不会选择扔掉,而是加上各种添加剂后,继续使用。有一个老板对着巧玲苦笑:“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做啊,但是食材保质期是非常短的,买得少了,客人点单你上不了菜,买得多了容易坏,尤其是肉,更加不耐放。而且我们去农贸市场进货的时候,不少卖家已经在食材上做了手脚,你买的时候看起来非常新鲜的菜,实际上都是故意撒了东西在里面的。”

店主的话让陈巧玲想起了跟团队伙伴深入北京一家农场做调研的事。那次调研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为了更多地了解农场农田的实际情况。巧玲还会跟着农户一起到地头田间忙活。和农户们朝夕相处,对农田里的食材观察了解后,巧玲发现,不少农产品的质量是很好的,蔬菜很新鲜,种植的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什么催熟的药物。但是这些新鲜的蔬菜在卖出的时候依然出现了问题。因为农户们没有正常的销售渠道,可农产品的保鲜期又很短,时间一过就烂掉坏掉了。这件事情让陈巧玲意识到,人们关注食品往往只关注安全事件的表象,很少有人会真正去想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陈巧玲把这些调研结果整理成报告记录下来,并且调研之余会跟队友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式。

2013年12月,在陈巧玲的调研中,她从一位厨师那里了解到,在火锅汤底中使用罂粟壳来提香的现象普遍存在,几乎已经成了行业的潜规则。有的人是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罂粟壳本来就是一种调味品,放在汤底里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在网上,陈巧玲还查到一种叫“罂粟膏”的东西。罂粟壳作为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早就被列入食品“黑名单”,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有人明目张胆地大肆使用添加。除此之外,为了让火锅底料包装得更加好看吸引人,很多生产商会在里面添加石蜡。这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就被直接吃进了大家的肚子。

调研进行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陈巧玲开始整理调研报告,打算将这些调研结果报告整理成一本书,让更多人知晓。陈巧玲打算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入手,分析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前因与后果。将自己和团队的调研结果和数据整理也分别记录归纳到相关案件中。陈巧玲和队友商量后,大家决定集资编著出版这本聚焦食品安全的记录档案。

2015年3月9月,陈巧玲终于拿到了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从污土之殇,到纸水浇田,到不合格的自来水、地下水污染和污水海鲜、污水鱼,从保鲜防腐肮脏八法到病死猪肉,从食品造假到酱油精,从粪便调味的臭豆腐到沥青拔毛带来的畜禽肉污染……分为26个模块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极大限度地涵盖了日常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书中引用的新闻报道和学术报告,还有不少陈巧玲和团队在实际调研走访中得到的数据报告和案件现状。

让陈巧玲没有想到的是,这本“非专业”人士编著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图书得到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关注。许多读者看后都直呼这是“2015年最触目惊心的一本书”。

2015年3月13日,陈巧玲接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电话,希望陈巧玲能把书带给他们看。陈巧玲坦言:“我们团队目前的成果还只聚焦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前因后果,而之后我们会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想把它做成一个可持续的、常态的公益事业。我们希望我们做的这件事情,能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了解。希望能够唤起每个食品从业者的业内良心,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舒心。”

猜你喜欢

调研食材食品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寻觅食材的原味
食材变动物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