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地区农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2015-11-27童敏朱有才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肥水播种

童敏++朱有才

摘要 分析了淮北地区农场气候、土壤、水分等客观条件,系统研究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技术,包括培肥地力、施足底肥、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运筹肥水、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以期为该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播种;肥水;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45-02

淮北地区农场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宿州市,土地地势平坦,沟渠相连,交通较为方便,农机作业机械化率达95%以上,水利基础设施经几十年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统一供种,提高了新品种推广速度,保证了种子质量。皖垦种业宿州分公司良繁基地与农户长期合作开展种子繁殖,仅核心区就有面积733.3 hm2,年生产优质原良种7 000 t。

1 淮北地区农场小麦超高产条件

1.1 气候条件

淮北地区属淮北暖温带,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水分充足,属季风气候区域。总的特点是:湿热与干冷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具体表现:春暖湿润,夏热多雨,秋高气爽,雨量充沛,季风显著。年日照为2 380.0 h左右,日照百分率为48%。相对湿度为78%,绝对湿度为16.2 mb。常有倒春寒现象。年平均气温15.9 ℃,最高气温43 ℃,最低气温 -20 ℃,冷热差25.6 ℃。年均温度≥10 ℃的积温5 000 ℃,年太阳辐射总量485.344 kJ/cm2。年平均降水量850~950 mm,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底,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最大降雨量为1954年的1 481.3 mm,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11月上旬,终霜期在4月上旬,平均无霜期为200~220 d。淮北地区农场降雨的年际变异大、年内分配不均和暴雨频率较大是造成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随着排灌等水利设施的建设,自然灾害虽时有发生,但其危害程度及危害面积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1.2 土壤资源

土壤质地为砂姜黑土,耕作层15~30 cm,容量1.2~1.3 g/m3,有机质1.6%~2.0%,速效氮30~50 mg/kg,速效磷15~20 mg/kg,速效钾120~130 mg/kg。项目区土地平整,沟渠田林路基本配套。

1.3 水资源

淮北地区农场水系自西向东,境内有夹栏河、龙泉河、老秦河、小河子、鸭欧河多条支流穿场而过,注入欧河,欧河注入奎濉河再进入洪泽湖,防洪水位28.5 m,地表水资源丰富,静态水位7.5 m左右。该地区水源丰富,水系水质和水量均符合灌溉要求。该地区为传统农业区,远离工业污染,水质良好,安全无污染,是开发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区,也为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

2 淮北农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农场小麦超高产栽培主要发挥农技措施运用方面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对作物品种布局、良种使用、土壤测试、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指导、农业气象服务等工作实行规模化、制度化管理。同时推行统一作物布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重大农业措施、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模式。配合实施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深松作业等农技措施,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1]。

2.1 培肥地力

培肥地力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基础,超高产麦田采用玉米生育中后期翻青机耕,于8月下旬完成,翻耕深30 cm以上。晒后旋耕耙透,无明显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耙平。起垄做畦后,在畦内再整平,达到“地平如镜”,为培育壮苗奠定基础[2-3]。

2.2 施足底肥

底肥不但要施足氮磷钾肥,同时还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施入经过堆沤腐熟的圈肥45~60 t/hm2,或饼肥1 125 kg/hm2、纯N 240 kg/hm2以上、P2O5 180 kg/hm2、K2O 150 kg/hm2、硫酸锌30 kg/hm2、硼肥22.515 0 kg/hm2,将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和氮肥总量的50%~60%作基肥,氮肥总量的40%~50%作追肥。

2.3 适期适量播种

2.3.1 优选品种。淮北地区农场超高产的基础是高质量的小麦原良种,通过原良种生产中关键技术的配套集成应用,一方面可节约成本,减少化肥、农药及种子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水分、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4-5]。另一方面,可提高优良品种的产量水平,对安徽省小麦超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淮北地区农场适宜品种为济麦22、徐麦30、煤生0308。

2.3.2 选择适宜播期。淮北地区农场超高产麦田最适宜的播期为10月8—15日,播量为112.5 kg/hm2左右。为确保一播全苗,播种时一定要足墒播种,如果干旱尽量要浇水造墒,经过精细耕作,将地整平后再播种。

适期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采用宽窄行27 cm×8 cm种植方式,能够使小麦个体间均衡发育,还可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6-7]。

2.4 科学运筹肥水

2.4.1 冬前运筹。及时查苗、间苗、补种,小麦出苗后,对缺苗断垄处在出苗期进行补种,4叶时疏除疙瘩苗,补栽于缺苗断垄处。

控制冬前分蘖,当冬前总茎数达到预期指标后,采用深锄的办法控制多余分蘖,深锄的办法是隔行深锄,深度为10 cm,锄后耧平压实,接着浇压冻水,防止透风发生冻害。

浇好越冬水,为使小麦安全越冬,补足早春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于11月底前普浇1遍越冬水,浇越冬水必须掌握在夜冻昼消时浇。

2.4.2 早春及拔节期运筹。搞好早春管理,小麦拔节前不施任何肥水,重点搞好划锄,保墒增温,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以利大蘖生长发育,提高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重施拔节肥水,小麦超高产的麦田春季第1次肥水应推迟到拔节期,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控制旗叶过长,建立超高产小麦紧凑型株型;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增加穗粒数,是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措施。但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时间要根据地力水平和麦苗情况而灵活变化。对地力水平刚达到超高产麦田的基本标准,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endprint

2.4.3 后期运筹。做好小麦后期管理工作,后期管理主要是较好灌浆水,对延缓小麦后期衰老、提高小麦粒重有重要作用,一般应在小麦开花后10 d左右浇灌浆水。以后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酌情浇水。对病虫防治应注意预测预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为防止小麦早衰,可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喷施微肥或生长调节剂,能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和能力,增加粒重[8-9]。

2.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淮北地区农场要根据每个田块的特点,适时组织大型高地隙悬挂喷杆式喷雾机械投入到“一喷三防”工作,做到农机农艺紧密结合。

2.5.1 麦播防治。麦播期间,使用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对吸浆虫和地下害虫重发、混发的地块,整地时用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22.5~30.0 kg/hm2拌细土300 kg/hm2撒于地表,耕松旋入,既可防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确保全苗、壮苗,同时又能预防红蜘蛛,推迟翌年春天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冬前,杂草3~4叶时推广异丙隆与苯磺隆的复配剂进行茎叶处理,扩大杀草谱,提高杀草效果。

2.5.2 春季病虫害防治。搞好春季病虫防治。3月上中旬用井酮防治纹枯病。视田间杂草发生程度,及时进行防治,把杂草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3月中下旬做好红蜘蛛预报预测,及时防治,用40%氧化乐果600~750 mL/hm2防治[10]。

2.5.3 落实“一喷三防”。抽穗始期和扬花初期,用36%粉霉灵或25%三唑酮+40%多菌灵粉剂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用吡虫啉和挥螨混合防治麦蚜及吸浆虫,用叶面肥氨基酸硼锌钾、爱苗等以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粒穗,3种药剂可以混用,达到“一喷三防”的目的,使防治效果达到95%,赤霉病、蚜虫严重发生时,防治2~3次。

2.6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籽粒的千粒重最高,蜡熟末期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20%左右,籽粒颜色接近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 2012年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小麦测产验收组,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宿州分公司种植的小麦品种煤生0308和济麦22等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测产验收,3.33 hm2煤生0308超高产田平均穗数817.5万穗/hm2,穗实粒数36.0粒,千粒重按40 g计,0.85折后产量10 006.2 kg/hm2;33.3 hm2高产田平均穗数735万穗/hm2,穗实粒数36.1粒,千粒重按40 g计,0.85折后产量9 021.3 kg/hm2。

按照随机取点、计算平均穗粒数等程序,测产验收组获得测产结论:根据现场测产,测产田块单位面积穗数为990万穗/hm2,穗粒数为29.3粒,千粒重按43.0 g计算,理论产量12 473.0 kg/hm2,0.85折后产量为10 602 kg/hm2。

3 参考文献

[1] 于振文,段茂禄.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学报,2002(5):577-585.

[2] 石静姝.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1):18-19.

[3] 张娟,武同华,王西芝.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6):52-54.

[4] 张可飞,侯秀涛,王欢.高肥水地块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5.

[5]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等.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0(2):337-341.

[6] 许轲,王志和.冬小麦不同生长类型群体超高产的中期栽培调控[J].作物学报,2002(6):760-766.

[7] 王西芝,白洪立,孟淑华,等.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2号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7(4):60-62.

[8] 田文仲,张园,余四平.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4(6):29-31.

[9]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J].农学学报,2014(9):13-18.

[10] 冯尚宗,徐丹,赵桂涛.临沂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2):151-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肥水播种
吊兰节水节肥栽培技术
关于加强黄河下游淤背区土地肥水管理的探讨
冬小麦高产与超高产需肥水规律分析及措施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浅析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舒玛栎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初探
栾树种子育苗技术探析
塑料大棚番茄早熟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