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基于家庭环境对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视角

2015-11-25胡文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贫困生子女家庭

□胡文燕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中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教育程度、教育期望、亲子关系、父母婚姻状况、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组成、子女性别及数目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因此,探讨家庭环境与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正面引导和扶持作用,帮助贫困大学生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尤为重要。

一、家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调查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星平台和现场发放,面向南京市三所一类本科院校,共发放了300 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回收问卷280 份,有效问卷250 份,有效回收率为83%,80%的被调查者来自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编制的调查问卷中,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维度参考了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中的五个维度: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规划认知、就业信心。

(一)贫困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点。南京理工大学的吴永祥在硕士论文《高校贫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提出把家庭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环境分为家庭软环境和家庭硬环境。家庭软环境指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和娱乐性这十个方面,家庭硬环境主要指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的结构。据调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主要存在如下特点,一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社会资本水平低。在所调查的贫困生中,60%的同学来自乡镇和农村,这些同学中51%的父亲务农,在除科研教育卫生以外的事业单位的为3%,没有人选择党政机关或者科研教育卫生类事业单位这两项。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时,66%的人认为导致自己就业不理想的因素为没有社会关系,而对非贫困生调查时发现只有22%的人认为导致自己就业不理想的因素为没有社会关系。二是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或是力不从心。据问卷调查数据近94%的贫困生家庭父亲的学历在高中(中专、技校职高)以下,近80%的贫困生未参加过声乐、书画、竞赛等方面的特长培训。三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小,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父母因工作忙或者外出打工,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据问卷调查数据,30%的低收入家庭的父母会跟子女定期谈心,与子女一块运动和娱乐,而50%的高收入家庭的父母会跟子女定期谈心,与子女一块运动和娱乐。

(二)家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费孝通在1998 年就提出中国社会是以“伦理本位”为特征的“乡土社会”,而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极大作用,大学生所在的家庭是他们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他们就业的重要性已是学者们的共识。贫困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低、教育观念落后、社会资本缺乏等原因给他们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自我认识和就业信心的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中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齐的虚荣社会风气对缺乏社会资本的贫困大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让他们丧失奋斗的动力,迷失自我,很多同学在选择职业时对自我认识不清楚,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和未来的的职业定位感到迷惘。很多贫困生在就业时,由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有效的社会支持的缺失,导致他们缺乏职场竞争的信心,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择业范围和职业追求。陈云在《贫困生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研究中研究显示: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上明显高于贫困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同时,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也优于贫困大学生。

2.对职业认识的影响。进入职场,走向职业生活是每个同学进入大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大学生只有了解职业,认识职业世界,掌握收集和加工职业信息的方法,才能顺应职业世界的发展趋势,驾驭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中子女的成长会受到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成员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也是大学生职业意识的起源、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由于贫困家庭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与社会阶层的限制,无法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更无法对孩子在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认识上进行有效引导。本文在对“你对自己毕业后预期从事的职业了解程度怎样”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只有14%的贫困大学生选择了,“这个职业与父母或者亲戚朋友的职业相同,自己通过他们了解到了,并且也希望从事这个职业”,而在非贫困生中有24%的同学选择了这个选项。在“您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个问题中,只有14%的贫困生选择了“父母、亲友推荐”,但是非贫困生中却有44%的人选择这个选项。

表1 毕业去向规划

表2 期望月薪

3.对生涯定向和目标规划的影响。张红鑫、何瑾和樊富氓等人研究认为,许多毕业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通过考取各种证书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也都会把考研或出国作为暂缓就业压力的途径,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在上学期间就背负了不少的物质负担和精神压力,面对现实条件和家庭责任,他们只能首先考虑谋求生计。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父亲文化程度与大学生毕业去向规划,有显著差异(F=3.437,p <0.05,见表一),并且父亲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就会增加。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期望月薪,有显著差异(F=1.994,P <0.1)。家庭月收入在7,000 元以上家庭组和其他月薪低于7,000 元家庭组存在较明显差异。而在毕业去向上,68%的贫困大学选择求职,只有14%的贫困大学生生选择考研。北京大学的李锋亮、侯龙龙、文东矛在《父母教育背景对于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中提出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英语过级成功的概率显著更大,父母的教育对其子女担任学生干部的可能性都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二、指导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虽然家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的成才和就业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不能忽视学校、老师、同学、社会价值观导向等其他外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影响。

(一)发挥大学生主体本身的能动性。在中国历来就有寒门出贵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等说法,激励人们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自身命运。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客观理性地审视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以应对,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甚至是经济资本,就会极大地消减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发挥社会价值观导向作用。人生观、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和社会给予贫困大学生的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资助,更应该是精神的扶持。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把开展就业观教育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一位,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号召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想法,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学校方面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和心理疏导,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重点解决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这四大难题,政府方面应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根据贫困大学生大多能吃苦耐劳的特点,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和西部工作,同时为贫困生的就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招聘考核环节中坚持公开录用原则、严守录用规定、杜绝暗箱操作和不正之风。

(三)发挥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教育能够为出身卑微的人提供机会,进入更高阶层,从而打破现有社会阶级分层界线,促进社会经济平等。高校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帮助贫困生搭建人际关系网络平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王章佩,赵旸.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就业选择之比较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

[2]尉建文.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9

[3]曾继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4]朱华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加工[J].就业指导,2011

[5]钟卓良,黎春铭.试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以广西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4

猜你喜欢

贫困生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