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蔗新品种(系)及引进品种抗黑穗病鉴定研究

2015-11-25夏红明黄应昆陆鑫赵培方吴才文刘家勇陈学宽

中国糖料 2015年6期
关键词:宿根黑穗病感病

夏红明,黄应昆,陆鑫,赵培方,吴才文,刘家勇,陈学宽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甘蔗新品种(系)及引进品种抗黑穗病鉴定研究

夏红明,黄应昆,陆鑫,赵培方,吴才文,刘家勇,陈学宽*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选用近年选育的甘蔗新品种(系)、中间材料及引进品种和对照品种合计48份材料,进行人工接种抗黑穗病鉴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新植蔗试验中,高抗及抗病的材料为41份,占85.4%;宿根蔗试验中,高抗及抗病的材料为21份,占43.8%;试验中58.3%的参试材料宿根蔗发病率较新植蔗的发病率高。

甘蔗;品种;黑穗病;抗病性鉴定

甘蔗是中国南方多个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蔗糖产业是很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数千万从业人员主要经济来源。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的重要病害,威胁着中国蔗糖业的安全,目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手段,现在国内各主要育种单位对选育抗黑穗病甘蔗品种非常重视,在品种选育程序中都要进行抗黑穗病鉴定,以便在选育过程中尽早发现和淘汰感病材料,避免选育的新品种为感病品种给生产和推广带来损失。云南甘蔗所是国内重要的甘蔗科研所,选育抗黑穗病品种是本所甘蔗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育种过程中要对选育的品系和中间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1-2]。本试验选用近年引进和育成云蔗系列的品种(系)材料,研究其对黑穗病的抗病性,旨在为选育抗病甘蔗品种及抗病杂交亲本材料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试材料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近年选育的25份新品种(系)和中间材料:云野06-131、云野06-141、云野06-197、云野07-106、云野07-11、云野07-131、云野07-137、云野07-149、云野07-18、云野07-44、云野07-45、云野07-49、云野07-54、云野07-61、云野07-86、云野07-87、云野07-97、云蔗04-6、云蔗04-621、云蔗04-622、云蔗04-724、云蔗05-66、云蔗06-102、云蔗06-267和云蔗06-407;引进品种材料16份:CP88-1834、Q183、Q188、Q189、Q191、Q192、Q195、Q205、Q208、Q96、QN66-2008、SP80-3280、VMC71-238、VMC84-549、VMC88-354和VMC94-266;对照品种7份:F134、NCO310、Q117、Q124、Q171、ROC10和桂糖11,合计48份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采用人工浸渍接种田间种植法进行鉴定试验,每个供试材料取80个健康芽(均为双芽茎段),分成4捆,检测孢子萌芽率,并配制黑穗病病菌浓度为5×106孢子/mL的悬浮液(黑穗病病原菌为上一年大田采集的混合孢子),将参试材料放入悬浮液中浸渍接种10min,取出后用塑料袋保湿,置25℃左右的温室内24h后播种于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重复,单行区,每个单行区20个芽,行长5.0m,行距1.0m,试验地为壤土,前作为甘蔗,肥力中等且均匀,生产管理水平同大田种植,试验为1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出苗后记录出苗数,7月进行中期调查,10月进行试验终期调查,调查时,计数每行上总茎数和感病总茎数。留宿根,调查同新植。

1.3 试验评价标准

采用全国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的9级分类法(见表1)。

表1 国家甘蔗抗黑穗病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植蔗发病情况

由表2可知,48份新植蔗中,1级高抗为20份,占41.7%;2级抗病为14份,占29.2%;3级抗病为7份,占14.5%;4级中等为0份;5级中等为3份,占6.2%;6级感病为2份,占4.2%;7级感病为2份,占4.2%。

表2 参试材料发病情况

2.2 宿根蔗发病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48份宿根蔗中,1级高抗为14份,占29.2%;2级抗病为5份,占10.4%;3级抗病为2份,占4.2%;4级中等为4份,占8.3%;5级中等为12份,占25.0%;6级感病为4份,占8.3%;7级感病为5份,占10.4%;8级高感为2份,占4.2%。

2.3 对照种发病情况

国内将桂糖11作为感病对照品种,ROC10为抗病对照品种,NCo310和F134则作为生理小种鉴别品种[3],Q117、Q124和Q171是云南甘蔗所从澳大利亚引进,澳大利亚作为对照品种,引进后做过鉴定试验[4],本试验放入其中,进一步鉴定其抗病性。表2显示,桂糖11在新植和宿根均为感病;ROC10在新植和宿根均为抗病;Q117在新植为抗病,宿根为感病;Q124和Q171在新植和宿根均为高抗。

3 结论与讨论

3.1 新植蔗与宿根蔗发病程度差异

对照品种桂糖11、ROC10在试验中发病状况达到预期的结果,Q117、Q124和Q171的发病状况与过去试验[4]的抗病型结果相一致,说明人工接种试验满足了病菌的发病条件,在发病充分条件下,考验着甘蔗材料自身的抗性水平,鉴定试验的结果可靠。根据生理小种鉴别品种NCo310和F134的发病结果,试验黑穗病病原菌是生理小种1[3]。

本试验中很多参试材料宿根蔗发病率比新植蔗的发病率高,参试材料中有28份材料发病程度加重,占参试材料的58.3%,黄家雍[5]的研究结果为: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宿根蔗感病程度比新植蔗低,甘蔗具有较强的抗黑穗病恢复能力。两个试验出现差异,是与参试材料、病源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有关,甘蔗黑穗病不是系统性病害,新植蔗通过人工浸泡接种,蔗芽与黑穗病菌接触机会一致,而宿根蔗感病主要靠土壤中存留的黑穗病孢子侵染,如果宿根蔗生长期间,环境不利于黑穗病孢子的侵染和生长,宿根蔗发病就轻于新植蔗,反之宿根蔗发病就重于新植蔗。但不是所有参试材料都重于新植蔗,因为黑穗病孢子散落于土壤中并不均匀,参试材料的各丛蔗株受病菌感染机会不均等,导致有部分参试材料出现相反的结果。

3.2 参试材料抗病性

本试验中如果新植蔗和宿根蔗发病程度一致,说明该鉴定结果可靠;如果新植蔗和宿根蔗其中之一发病较重,则该材料抗病型以较重的为准。试验的发病率是材料、病源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年份发病环境会有所不同,试验的结果也会有差异,因此生产上育成或主推的甘蔗新品种,需要经过多年多点的抗病性试验,才能全面了解该品种的抗病特性,为指导甘蔗生产,预防甘蔗黑穗病害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夏红明,吴才文,陈学宽,等.甘蔗材料的黑穗病抗性鉴定[J].中国糖料,2007(3):26-27.

[2]夏红明,陈学宽,范源洪,等.甘蔗优异育种材料的抗黑穗病鉴定[J].甘蔗糖业,2003,10(3):5-7.

[3]许莉萍,陈如凯.甘蔗黑穗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学报,2000,2(15):26-31.

[4]夏红明,黄应昆,吴才文,等.澳大利亚甘蔗抗黑穗病鉴定体系在云南甘蔗抗病育种上的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610-1615.

[5]黄家雍,何红,闭少玲,等.抗黑穗病甘蔗优良品系的筛选[J].广西蔗糖,2001(1):6-8.

Evaluation for Smut Resistance among New and Introduced Sugarcane Varieties

XIA Hong-ming,HUANG Ying-kun,LU Xin,ZHAO Pei-fang,WU Cai-wen,LIU Jia-yong,CHEN Xue-kuan*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aiyuan,Yunnan 661699)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manually inoculation to test smut resistance of 48 sugarcane materials including new sugarcane varieties,intermediate materials(strains)and the introduced varieti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41 materials,accounting for 85.4%,were highly resistant or resistant to smut in new planted test,and there were 21 materials,accounting for 43.8%,were highly resistant or resistant to smut in ratoon test.For 58.3%of tested materials smut incidence rate in ratoon test was higher than new planted test.

sugarcane;variety;smut;resistance evaluation

S435.661

A

1007-2624(2015)06-0024-02

10.13570/j.cnki.scc.2015.06.009

2015-06-16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CARS-20-1-1);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计划(2012BB014)。

夏红明(1968-),男,云南个旧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蔗遗传育种及抗性育种。Email:xiahm103@163.com。

陈学宽(1964-),男,研究员,方向:甘蔗遗传育种。Email:chxk_ysri@163.com。

猜你喜欢

宿根黑穗病感病
烟蒜轮作对易感病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探析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管理
与番茄颈腐根腐病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开发
野生猕猴桃实生后代株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及果实品质
宿根花卉在城市道路上的营造与维护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耿马县宿根甘蔗管理技术研究
甘蔗宿根性研究II.甘蔗种性宿根影响因子与其宿根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