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15-11-23冯明放

关键词:陕南移民发展

彭 洁,冯明放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2010年底,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陕南自然灾害多发区60 万户、240 万人口移民搬迁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这一规模宏大的民生工程备受社会关注。自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按规划进程实施以来,已经历时四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实现了移民搬迁规划确定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为了全面了解陕南移民搬迁的进展情况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促进移民搬迁的顺利开展,2014年6月-12月,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对陕南三市汉台区、城固县、宁强县、镇巴县、汉滨区、洛南县等县(区)移民搬迁及其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现对本次调研的情况作以分析。

一、陕南移民搬迁的现状

(一)移民搬迁工程进展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自然灾害多发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正式实施了规模浩大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目前,已经有约26 万户、近90 万人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搬迁,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已经入住新居。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四年来进展情况见表1。

表1 陕南移民搬迁进度情况统计表

(二)移民搬迁取得的初步成效

本次调查表明,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四年来,已经显示出了这项重大决策的初步成效,特别是通过集中搬迁到城镇生活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的正确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了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移民搬迁前,陕南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最近四年来,移民搬迁新址没有出现过一户因灾受损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使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了80%和70%。事实表明,实施移民搬迁,尊重自然规律,是面对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理性选择。

2.改善了陕南山区的生态环境。通过移民搬迁,有效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为天然林保护、山区生态功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2011年以来,陕南三市结合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507 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209 万亩。通过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陕南三市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630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1]。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也明显加快。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应该说,陕南移民搬迁,也保证了一江清水送北京。

3.优化了陕南地区的产业结构。陕南移民搬迁,虽然部分搬迁的群众在迁入地仍然要从事第一产业即种植业或养殖业,但更多的移民将进入二、三产业务工经商,因此,移民搬迁优化了陕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移民搬迁对优化产业结构的效应十分明显,陕南三市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4.68%,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0.6%,因为近年来工业增长势头强劲,使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见表2)。

表2 “十二五”以来陕南三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4.提高了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陕南移民中的三分之一搬迁户在搬迁前,大都居住于水、电、路“三不通”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实施搬迁以后,绝大多数移民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教育、医疗、养老、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由单纯依靠土地生存向务工经商转变。最为明显的是,移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据西乡县沙河镇三友社区主任介绍,三友社区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开始的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5700 元,到2014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8300元。数据表明,收入的这种变化带有普遍性,整个陕南地区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也验证了移民搬迁的收入变化,见表3。

表3 陕南移民搬迁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

5.促进了陕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陕南移民搬迁也顺应了这一趋势。截止2014年底,陕南三市已经累计搬迁安置群众26 万户约90 万人,集中安置率达到86.7%。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为陕南三市城镇化率的提高贡献了4.78 个百分点[2],并且为陕南地区节约了大量的可耕地资源。

二、陕南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陕南移民搬迁的目标要求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也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但由于陕南三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项目较少,吸纳移民就业的能力有限,短期内还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稳得住、能致富”将成为今后移民搬迁工作中最难的问题。由于搬迁时间紧、任务重,目前各市县(区)更多的是考虑移民户如何“搬得出”,而对于“稳得住、能致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无暇顾及。尽管如此,陕南各市县(区)在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发展移民后续产业的主要途径

汉中市在移民搬迁中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坚持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相结合,与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相结合,与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工程的要求相结合,立足于移民未来的产业发展需要,特别强调提高集中安置的比重,先后建设了河东店、二道河、磨子桥等规模较大的移民社区,以便于移民的就业。宁强县阳平关镇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思路,确保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镇上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依托各户自身资源优势开设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和SYB 创业培训班5 期,目前已经有235 户种植天麻427 亩,192 户种植核桃360 亩,占到搬迁户的近70%以上。此外,新建的移民街区按照“上住下铺、前街后院、生产生活”的模式布局,已经有67 户临街住户把一楼门面出租或自己开店,实现了就地就业。该镇还帮助小区内的12 名妇女,在镇上的百亩蔬菜设施示范园找到工作,28 名群众在小区内从事建筑和餐饮服务工作。

安康市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6663”避灾扶贫搬迁的工作思路:将避灾扶贫搬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移民集中安置与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进城入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六个结合;推行进城居住、集镇安置、社区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支持外迁和分散安置六种搬迁安置方式;建立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示范带动、资源整合、督查考评、公开运行六个机制;建设市、县(区)、镇(办)三级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示范小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商洛市依托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立足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精品旅游景区“四区建设”,引导搬迁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一点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对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逐点规划配套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引导搬迁点农业资源向工商资本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农民向市民或产业工人转化。为了实现搬迁后的移民就业,市政府出台了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产业园区及企业用工安置一批、城镇经商安置一批、劳务输出安置一批、社区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就业规划,确保搬迁户就业有出路,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4年来共安置移民就业7.1 万人,确保了户均一人以上就业。

(二)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陕南移民搬迁已经涌现出了不同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景点带动模式。陕南自然风光秀丽,生态旅游资源和观光农业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旅游产业的开发,带动移民就业不失为后续产业发展较好的选择。汉中市以“油菜花节”、“柑橘园”、“樱桃园”、“梨园”等为媒介,安置搬迁移民落户新建旅游景区,既为附近的移民提供了就业的渠道,也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如洋县草坝村安置点靠近“朱鹮梨园”景区,移民社区一方面通过在丘陵地带大面积栽培优质水果梨,建成了上规模、有特色的梨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现代观光农业的一个典范,因而吸纳了部分移民进入到果品的种植和栽培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家乐”的形式,为游客提供餐饮、观赏、休闲、娱乐等服务,为移民的生产生活奠定了基础。

2.产业园区带动模式。近年来,陕南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的建立,对于移民的安置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康紫阳县移民安置点的选择,尽可能靠近产业园区,以便为移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该县在蒿坪镇工业园区建立了10 余个移民安置点,敞开大门迎接农民进社区入住,并推荐搬迁农民进企业打工,多渠道增加移民群众的收入。安康旬阳生态工业园位于县城近郊,园区里有矿产开采加工、水泥生产、汽车制造、魔芋加工及烟草生产等多种企业,已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据介绍,目前园区就业人数已经达到4800 多人,预计未来5年可以吸纳附近移民点25000 人就业。商洛市柞水县先后为1670 名搬迁移民进行了农民实用技术、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组织1000 余名搬迁移民进入大西沟铁矿、盘龙公司等企业务工,扶持了360 户移民户发展商贸餐饮、旅游运输等三产服务业。宁强县坚持按照“居住在山下、增收在山上,安置在社区、务工在园区”的思路,多种措施并举,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并且还在宝珠观、江林等安置点附近,建成了220 亩食用菌、800 亩核桃、2000 亩烤烟基地。产业园区的发展必然带来二、三产业的兴旺,从而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带来了移民户致富的希望。

3.股份合作制带动模式。股份合作制的实质,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以资金为纽带,实施合作制的一种发展模式,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如紫阳县借助工商业主的资本和附近移民土地流转入股等形式,修建移民户安置公寓。该县富硒油茶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3 亿元,由业主集中修建农民公寓,对高山农户进行了整体搬迁,集中流转土地开发种植油茶2 万亩。同时农户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置换房屋等合同,再通过房产、林权、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劳动分配。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移民搬迁经营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股份合作制,其中既有资本合作,又有劳动合作,在产业发展方面前景广阔,该项目已经被安康市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加以推广。

4.特色产业带动模式。陕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是陕西农林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地。移民搬迁有相当一部分移民安置点在丘陵地带,而这些地区则是陕南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一部分移民可以靠果林、药材、香菇、木耳等特色产品作为生计,只要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运作,完全可以做大做强,成为移民产业开发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汉中市镇巴县碾子镇集中移民搬迁后的土地、林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发展规模集约经营,推动茶园、蚕桑、畜牧、莲藕、魔芋等产业项目的快速发展。发展产业项目,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以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为单位,具备条件的优先发展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主导产业,成为移民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不具备条件的,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发展农业产业,以提高移民户的种植和养殖水平,实现移民户有事干、有钱赚。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实现共同发展致富的目的。紫阳县双桥镇六河村村民搬迁后,利用山上林地种植中药材厚朴1.5 万亩,部分村民在种植之余,投入了厚朴的交易、运输经营中,人均年增收1600 元。

5.劳务输出带动模式。近年来,陕南三市在劳务输出方面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扶持力度,短期来看,这对解决移民就业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组织了526 名青壮年劳力到新疆、广东等地从事建筑、种养殖、汽修等工作,有的年收入可达到10 万元左右。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移民购房或建房的经济压力,虽然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但对解决移民就业效应明显,从长期看,劳务输出可能对移民搬迁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部分移民社区住房的空置率。

上述不同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是各市县(区)干部群众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对相关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各市县(区)在具体选择中,应该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只有这样,后续产业发展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三、陕南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陕南移民搬迁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看来,近期工作的重点还主要在“搬迁安置”上,后续产业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尚未凸显,因而在一些地方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规划问题

按照陕南移民搬迁总体规划的要求,移民安置规划要与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同步编制,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的地方移民搬迁工程仅仅编制了社区或移民点住宅建筑的规划,而其他相关规划并未编制,尤其是对后续产业的发展,未能和有关部门一起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并未在此基础上编制规划。由于规划未能先行,因而对移民迁入地今后如何发展也心中无数,这将对未来后续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资金问题

在调查中,各地不同程度地都反映到资金紧张的问题。从政府层面看,市、县财政筹款压力巨大。商洛市规划十年搬迁安置71.8 万人,建房投资需要180 亿元,移民户补贴需要54 亿元,按政策预算,省级财政需要承担117 亿元,市、县两级财政需落实配套资金45 亿元,而市、县两级财政的负担能力有限,尤其是县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的比例高,面临的困难更大。随着物价、工价快速上涨,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原规划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移民安置的需要,后续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更难以落实。从移民户层面看,尽管政府移民政策对移民户按照建房的面积大小有一定的补助,但山区农民长期贫困,资金积累十分有限,许多移民户因为购房或建房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而后续产业发展也需要个人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很多移民难以筹集。虽然移民搬迁政策对特困户采取无偿安置,但是能够享受这种政策的移民少之又少,而且特困户缺乏劳力和技术,搬迁后生活难以为继,因而大多搬迁意愿不强烈。

(三)政策问题

调查表明,陕南移民搬迁无疑是一项惠及子孙万代、影响深远的民生工程,深受山区群众欢迎。但是,由于过去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原有的制度、政策的不完善,加之传统落后的习惯势力、小农意识等观念的消极影响,使新移民进入迁入地或进入城镇后,短期内还很难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特别是对于迁入城镇的一般移民来讲,类似于“民工”的身份还未能随之改变,因此移民的“市民化”问题还需要相关政策配套解决。陕南属于国家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国家对于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加大,移民搬迁与片区扶贫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建设相关政策需要整合,资金也需要集中使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到处撒胡椒面的现象。调查发现,由于相关政策还不到位或城镇生活成本的增加,有的移民社区移民的入住率还不够高,有的还处于农村-城镇的“两栖”状态。

(四)基础设施问题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移民社区或移民点在搬迁的同时,适应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了起点高、设施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使得移民群众真正过上了和城市市民同样的生活。但是,也有一些移民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关的生活服务设施也不够健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统筹不力,有的移民在移民区楼房的地下室自己打井取水,还有些私自规划了养猪或养鸡的地方,这对未来移民社区的公共环境卫生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带来消极影响。

四、促进陕南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陕南移民搬迁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陕南移民搬迁目前正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即将由大规模的搬迁为主进入到后续产业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而这个阶段将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阶段。陕南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如何发展?这不仅是摆在陕南自然灾害多发区群众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移民安置工作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结合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今后陕南移民搬迁后续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产业先行,城镇引领,科学发展,共同繁荣”的思路和理念向更深层次推进。围绕这一思路,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移民搬迁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认识

首先,应充分认识到陕南移民搬迁是建国以来涉及人口最多、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移民工程,也是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必将成为陕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10年搬迁240 万人,意味着陕南三市一半的农民将会进城入镇住社区,陕南的经济社会面貌必将发生重大变化。10年静态投资1100 多亿元,这对陕南三市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持续投入和发展助推,必将为陕南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搬迁成功与否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后续产业发展。有人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问:陕南移民搬迁实施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吴敬琏老人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产业支撑”[3]。也有人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如何看待农民“上楼进城”问题,厉以宁先生直言:“如何解决农民‘上楼’之后生活来源方面面临的问题?这个情况我最近一直在调研中,发现很值得研究,但还是一个难题,还没有更好的办法。”[4]近年来,在国内生态移民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城镇化率,一味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大量土地变成非农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但却没有支撑农民“上楼进城”的产业跟进,导致了大量“上楼致贫”的现象。因此,陕南移民搬迁中,改善群众的人居生存条件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让农民“上楼进城”以后,能够得到赖以生存的产业支撑。这一点尤为重要,各级移民搬迁部门和移民社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切实做好移民搬迁产业发展规划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大规模的搬迁将逐渐接近尾声,绘制产业发展的蓝图时不我待。因此,要根据搬迁工程推进的具体情况,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秦巴山区扶贫攻坚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建设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搬迁规划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或补充编制新的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在布局上,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各安置点的选址工作,优化集中安置点布局。在规划的内容上,既要有搬迁安置和安置点的布局等内容,更要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特别是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在即将着手制定市县(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等专项发展规划时,应该将移民搬迁后续产业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往往把具备“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条件的地方确定为移民社区或移民点,未能确切地勘探其地下水的储量以及是否符合未来的人口发展及城镇化布局的要求,忽略迁入地的自然承载力或缺少应有的前瞻性,这对移民搬迁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上世纪90年代很多善良的人们节衣缩食通过“希望工程”捐助的学校,有的地方如今的学生仅仅剩下寥寥无几的留守儿童,宝贵的教学设施和资源被闲置。因此,移民搬迁包括后续产业的发展必须汲取“希望工程”的教训,规划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三)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效应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陕南移民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陕南移民搬迁以及后续产业的发展,也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从城镇形成的规律和历史来看,离不开工商业即产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和近年来一些地方房地产过度开发的现实表明,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只能是一座空城,产兴城兴,产衰城衰,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就是最好的明证。由此可见,产业对于城镇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陕南移民搬迁中,无论是移民移居城镇还是新农村的社区,都要体现产业先行,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化的特色产业,尽可能吸引移民的自然流入。要通过建立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来实现产业的集聚,并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同时,要积极支持城镇和移民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来实现就业岗位的增加,吸引当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应该看到,在西部地区有的经济实力相对比较雄厚地方,政府曾花巨资实施生态移民,主要采用无土安置的方式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但由于产业发展滞后,这种移民反而成为地方政府难以摆脱的包袱[5],因此,移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的关系,更要着眼于人的城镇化。

(四)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后续产业发展是移民安置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移民最终成效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移民实践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形式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一些国家在其国内移民过程中,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如泰国移民安置过程中也注重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置了适合安置移民的产业;同时,也注重在移民安置中实现“输血型”移民安置向“造血型”移民安置转变。毫无疑问,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是产业发展[6]。应该看到,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虽然已经涌现出了一些不同形式的后续产业开发模式,但这些模式仅仅是初步的,有的方面还不够完善,各地在学习借鉴时也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状况,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只有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在陕南移民搬迁中,还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移民理念,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移民的最终目标来讲,就是为了更好地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广大移民安居乐业,能够致富,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五)加强移民的技术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其创业和就业能力

移民问题的研究表明,新的移民在移民后的最初三年左右时间里,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将面临着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经济贫困;另一方面是文化精神上的困惑与诸多不适应。虽然过渡期的移民贫困是短暂的,但这个过渡期非常关键。若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解决经济贫困,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调适,从精神素质上加以培养,移民的安居乐业就会大打折扣,潜伏下来的历史问题就会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甚至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移民安置及后续产业发展实践中,要通过完善政策,确保移民住房安置、生活补贴、就业安置、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这也是当地政府和移民安置部门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汉中市佛坪县2007年因生态移民搬迁的部分移民,由于从农村到城镇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就业渠道窄,收入不稳定,生活成本增加,家人难以团聚,又先后返回原居住地。因此要加强对移民的技术培训和适应性培训,以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告别小农意识,适应城镇或社区的生活。当前,尤其要加强对移民的创业培训,使更多的移民能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以缓解政府安置的负担。

(六)多渠道筹措移民搬迁资金,克服搬迁的资金瓶颈

资金问题目前仍然是影响陕南移民搬迁进程的一个限制因素。资金缺口问题的解决,除了政府资金以外,还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在重点镇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对居民点的重新规划布局,用节约的建设用地开发增值部分补贴移民搬迁,使搬迁的农民不仅不花钱,而且在获得住房的同时解决了经营用房。同时,政府应该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移民贷款的投放,主要用于移民搬迁安置户建房和产业发展以及创业项目。此外,还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对移民搬迁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的支持,特别是要结合生态保护、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的政策,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资金支持。

[1]陈嘉伟,李媛.南水北调陕西贡献水源七成受水地记者表达感激[EB/OL].(2015-04-06)[2015-04-09].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

[2]乔佳妮,程伟.陕西省移民搬迁已累计安置134 万人[EB/OL].(2015-02-28)[2015-04-09].http://city.17ok.com/news/.

[3]吴敬琏.陕南移民搬迁实施中需依托产业支撑[EB/OL].(2014-09-26)[2015-04-09].http://forum.home.news.cn/.

[4]厉以宁.还没找到办法解决农民上楼致贫难题[EB/OL].(2015-03-14)[2015-04-09].http://money.163.com/.

[5]侯东民,张耀军,孟向京,等.西部生态移民跟踪调查——兼对西部扶贫战略的再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4(3).

[6]王红彦,高春雨,等.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8):16.

猜你喜欢

陕南移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党建地图·陕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签证移民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Immigration移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