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如何迎接新经济时代

2015-11-23尹小隐

中国青年 2015年1期
关键词:里夫工业革命能源

文/尹小隐

中国如何迎接新经济时代

文/尹小隐

在这场正在到来的革命中,中国有潜力扮演独特角色。

2013年10月,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访华。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预言家”,他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巨大,不仅让李克强读后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更直接影响到欧盟的产业政策。在新书《零边际成本社会》中,里夫金详细论述了他最新的思想:分享型经济将主导下一次工业革命。

里夫金认为,每一种伟大的经济范式都要具备三个要素——通信媒介、能源、运输机制。因此,他预言,就像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由以下三个科技领域的进步引领和推动:一是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二是可再生能源互联网,三是拥有自动化物流的交通运输网络。而3D打印、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搭建起进行这场工业革命的舞台:一个人人皆可参与其中的“分享型经济”生态圈。这种经济生态,将有别于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一种能让更多人受益的普惠型经济。

换句话说,因为科技进步,生产者将和消费者合二为一,成为“产消者”。每个人都可以很低的成本生产些什么,除了自己消费外,还可以出售给他人。这将极大减少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使一些资源的获得接近免费,大幅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同时意味着,这场工业革命,不仅将改变工业生产的方式,也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里夫金认为,在这场正在到来的革命中,中国有潜力扮演独特角色。

中国的角色

尼尔森咨询曾做过一个全球性调查,看哪个国家和地区最渴望“分享型经济”,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里夫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天然地包括“分享”这一重要价值,这点与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西方社会非常不同,将成为中国有利的价值观资源。

同时,中国政府对新兴技术的重视,是另一项支持里夫金对中国乐观的证据,具体包括:在中国一些地区,个人已可以自建光伏发电设备,并将多余电能出售给国家电网;3D打印技术和P2P式租车服务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国家已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拥有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等等。

这似乎是在说,中国正跃跃欲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挺立潮头。

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在这场新工业革命中,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只是刚刚起步,未来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的确,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最大的单一风电场、市值最大的光伏发电公司(汉能)和互联网公司巨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以及其他成就。但是,这就足够了吗?分析美国和中国两个股票市场的企业估值排行榜,会发现,美国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不乏苹果、谷歌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而反观中国,则一律是银行、石油等传统行业巨头。几家已经建立起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大公司,还都是在美国上市的。这显示出中国在科技振兴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现实差距。

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重团体而轻个人,但细加分析,却会发现,中国人的团体观念,和现代西方的团体观念,又有极大差异。这一点,怕是里夫金没有能力去顾及到的。

具体来说,中国人心中的团体,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那种形态,比如,重乡土而轻国族,重圈子人情而轻契约法治,重上下里外,轻一视同仁。这些,是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上的重要特征,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成因。绵绵延延,不绝至今。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闽浙等省的企业家,仍然以同宗同乡为商业信用网络的基础,这番景象,仍宛如清代的晋商徽商。乃至民间借贷链的形成,几乎完全建立在熟人关系的基础上。这也说明在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现代金融机制建设方面,我们仍然欠缺。

技术好学,习俗难易。阻碍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上述文化心理因素和制度建设,怕难辞其咎。

在迎接新工业革命方面,可以绕开这些掣肘和羁绊吗?甚至这些因素摇身一变,成为了推动力?难讲。

但至少,年轻人拥有优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要靠那些还没有被既定的社会规则固化的青年们。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不仅进入城市上学、工作,而且也在城市定居下来,建立家庭,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前一代人的境遇是极为不同的。这一浪潮将更深刻地改变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城镇化,不仅能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潮流,更成为“创客”一族,利用科技来开辟创业之路。谁说在他们中间,不会出现中国的瓦特、卡尔·本兹、特斯拉和乔布斯?

就像里夫金反复强调的,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习惯用互联网来解决各种问题,他们没有物质匮乏之虞,更愿意与遥远的志同道合者协同创新,更有兴趣参加网络公开课,更愿意共享汽车等资源,也不迷信权威和广告。

可以说,对于中国而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将是需要同时进行、两者互为支撑的艰巨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充分解放思想的年轻人,可以大有作为。

新世纪理想

前两次工业革命,伴随的是两次科技革命。只不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轫,几乎全靠工匠的实践经验,利用的均为人类既有的科学知识。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先有新的科学发现,后有产业技术革新。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科学技术不仅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铺好了知识之路,更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从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也让人类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显现出这个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发生在二战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就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逻辑一样,它也在能源、交通和通讯三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新一次的工业革命铺平道路。

有人可能会疑虑:这真的会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吗?

对这一趋势,我们应该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很多人在说,智能电网距离还很远。我要说,智能电网已经来临。”通用电气副总裁斯蒂夫·伯兹在中国演讲时如此判断。可不是吗,里夫金也以中国国家电网正在推行的分布式发电项目作为支持其理论的力证。

如果说,实现共享之国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和物联网,那么,它的社会基础,则是人们通过上述技术而实现的直接互相联系和互相服务。

也由此,共享之国成为一种“免费之国”。

这不是玩笑或空想。网络论坛、博客和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让知识生产、公共讨论和信息传播都接近免费,网络公开课让教育接近免费,能源互联网将让电能的使用接近免费,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使家用电器等产品接近免费,更进一步,随着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新制造技术的成熟,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接近于免费。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一如电视出现后让大众娱乐接近于免费一样。

而更深刻意义上的共享之国,则意味着无论是空气、水和土地,还是能源、知识、通信和交通,各种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都可以通过新科技手段,超越“你的我的”观念,打破藩篱,跨越沟壑,实现全民平等共享。

这,既是对共享之国愿景的粗略描绘,也构成一份值得追求的、通向更美好生活的新世纪理想。

工业革命123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发端于英国,开启了人类的工业时代,同时也宣告农业时代的落幕。煤炭成为工业主要能源。工厂遍地开花,冒黑烟的烟囱到处耸立起来。农田被圈占用于为工厂提供原材料,农民们或主动或无奈地从农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田园生活逐渐变成记忆,城市因而不断扩大。日益庞大的工业生产活动也催生了上市控股公司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的诞生,以往的家庭作坊和工场,升级成雇佣职业经理人的家族企业和上市公司。

标志性发明:珍妮纺纱机(1765年),瓦特蒸汽机(1782年),蒸汽轮船(1807年),蒸汽机车(1814年)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下半叶。以发电机、电灯、电报、电话等发明为代表,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石油上升为主要能源。现代社会成形。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发达,人们开始迁往更适合居住的城市郊区。收音机、电视的诞生,重塑了民众的娱乐生活。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和福利制度的建立,即使是工人也可以享受假期,休闲生活和相关产业开始发展。在企业制度方面,复杂的生产链条需要企业实现高效管理。基于集权式管理模式的垂直整合型公司作为应对之策于兹诞生。

标志性发明:摩尔斯电报机(1837年),勒努瓦内燃机(1860年),西门子发电机(1866年),格拉姆电动机(1870年),汽车(1886年)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如果说,按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是自动化,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智能化。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

按照里夫金等人的观点,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是因为在新能源、新交通方式和通信领域出现的重大突破而引起的全面的产业变革,或者说,人类在能源使用、物质和信息交流方面的新成就,将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就像之前一样,科技创新催生出新的创业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模式,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司管理“扁平化”趋势、只负责品牌和营销,不从事具体生产的“轻公司”、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Soho)等等。而最具变革意义的新经济模式也正在出现,它被称为“协同共享”,特征是通过科技拉低资源生产的边际成本,使多种资源接近于免费。

实际上,一些在今日令人惊叹的科技创新,已经在上一次科技革命中有了萌芽和初步发展。其中,高铁就是一个好例子。早在1931年,德国人就融合火车、飞机和飞艇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列车“铁路齐柏林号”。之后一直到1964年,第一条实用型高速铁路才在日本开通。这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修建高铁的热潮。而今日发达的互联网的基础之一——电子计算机,以及原子能,也是得益于二战前后取得的科学突破。

标志性发明:电子计算机(1946年),核电站(1954年),光伏电池(1954年),互联网(1969年),3D打印机(1986年)等。

像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观念产生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果实?我们尚未可知,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相关图书:

懂点新概念:

协同共享:一种建立在新科技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它允许人们以产消者的身份互相分享产品和服务,从而极大拉低工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使得许多资源的生产和使用成本趋近于零。

分布式能源:通过低成本的光伏发电设备,能源的生产分布于千家万户。并由此形成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一种基础设施网络,可以双向传输能源以及关于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的各种信息,由此实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的实时控制和管理。中国正在发展的智能电网就是一个例子。

产消者:消费掉自己生产的工业产品的人,生产者+消费者。目前初露端倪的是3D打印机和家庭光伏发电。

责任编辑:尹俊国

猜你喜欢

里夫工业革命能源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鲁道里夫忧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伊朗外长请辞引舆论哗然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