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读龙山

2015-11-23董增红

都市 2015年11期
关键词:龙山丁香红叶

董增红

走读龙山

董增红

太原自古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城谓龙城,山曰龙山,人有“真龙天子”频现,史有龙兴晋阳之说。

中国叫龙山的地方不少,但太原龙山独具一格。从历史记载看,《汉书·地理志》载:“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说明至少在汉代就有“龙山”之称;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风光秀丽、重峦叠嶂的太原西山,东临古晋阳城遗址,西接天龙山,南连著名的晋祠,北与蒙山大佛和太山毗邻,处于深远厚重的人文历史包围中;从地形上看,犹如一条青龙盘绕于崇山峻岭之中,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龙山和天龙山是一个粗长的龙尾,而晋阳城正处在这条蟠龙的中心,这亦是太原古称“龙城”的缘由之一。从自然环境看,龙山植被丰茂,四季景色如画: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日满目青翠,清爽宜人;冬时银装素裹,雪妆梵国;特别是秋来层林尽染,万山红遍,龙山红叶,闻名太原。龙山更有奇趣之处,在于前山为道,后山为佛,观寺同山,僧道同行,宗教哲学文化历史共集一山,是为最古朴的一道风景。

“一沟二谷景色秀,一道一佛天地长”。雄浑美丽的龙山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于哲思禅意,步入蜿蜒的龙山小道上,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读一路思,你的大脑和心灵,不觉间便会被山的气势、树的气节、花的气息、石的气质融合而成的强大气场所折服,不觉间平日里疲惫的神经与负重的身体悄悄地恢复了满满的能量。

诗与爱开满的丁香谷

龙山之南,有一条沟,名曰丁香谷。

每逢清明前后,谷底丛丛,坡上簇簇的丁香花漫野开放,随着微风四溢着阵阵清香,让人联想到怀春的少女那初开的情愫。

丁香谷的来历据说与一位美丽的紫衣姑娘有关——

相传古时有位英俊的年轻书生赴京赶考,途经龙山,天色已晚,便投宿在龙山脚下路边一家小店。不巧连日阴雨,路遥难行,书生只得多住几日。店主女儿是一位容貌秀丽、聪明勤快的妙龄少女,穿一身紫色衣裙,觉得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心生爱慕之情,对书生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书生也十分喜欢紫衣姑娘,二人举手投足之间暗含爱意,眉目对视之际频传恋情。一日阴雨初歇,餐后无事,紫衣姑娘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意欲考考书生。书生面含微笑,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一边出联,一边用筷子蘸着杯中的残酒在姑娘的手心上点了几下。姑娘立刻羞涩地低下了头,握住书生的手,正要开口说出下联,这时,店主突然推门进来,见此情景,顿时恼羞成怒,责骂书生勾搭良家少女,又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两人跪地央求店主成全他们的爱情,但店主怎会答应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况且还违背乡俗私订终身,真是大逆不道。紫衣姑娘心痛欲碎,当即吐血而身亡。事后店主懊悔莫及,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愤交加,再也无心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店主。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紫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紫丁香,仿佛那身着一袭紫衣的姑娘又重现眼前。

一个初春的上午,书生继续坐在丁香树下发呆,这时有一位白发老翁经过,老翁问其何故,书生便将自己与姑娘的故事讲给老翁听,还说他最不能释怀的,就是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那个下联。白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头,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看着书生不解的样子,老翁接着说: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 头。”

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人家点拨,小生没齿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难买,现在她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不断繁衍,布满龙山。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做“生死对”,视为绝句,流传至今。

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类似的传说也不仅限于太原龙山,大凡丁香蔚然天成之地,除了地名与人物的不同,故事大体相似,这也反映出千百年来中国民间对美好忠贞爱情的向往,反映出长期的封建制度下人们对自由恋爱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

不过,在历史上,关于龙山丁香谷的来历,也确有一些零星的口传史实,说龙山的紫丁香是由明代一品大员、太原县人王琼引进培育而成。传说明代嘉靖皇帝因王琼功劳卓著,特将龙山卧虎山赐予王家,并注明区域四至。南到明仙沟,北至婆子沟,西至明仙村的石盒子,归王氏族人永远继承。王琼多年做官在外,时刻惦记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一次赴外出差,经过一山脉时,发现满山遍野的紫丁香,一股香气随风扑面而来,丁香花高贵典雅,王琼一下子联想到,若种植于故乡龙山山谷中定会为山谷增色不少。于是采集丁香树种,命人择选优良品种带回家中,引至龙山种植。他还亲自安排种于龙山山谷沟壑中,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丁香谷”。

这段史实是否属实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龙山漫山遍野盛开的丁香是不需要考证的。每到仲春时节,丁香谷一望无际的花海,香气袭人,十余个品种的丁香树各领风骚,令人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引发出对民间传说与历史上王琼引入丁香的无限遐思。

丁香的花筒细长如钉,花色淡雅、芳香,因为它有高贵的香味,独特的造型,在西方文化里,丁香的花语含义为“光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丁香花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丁香花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唐宋以来,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用来写夫妻、恋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如杜甫晚年时曾写过一首《江头四咏》,诗云:“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赞叹了丁香花的美丽、高雅和柔嫩,诗人以十分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丁香的动人姿态,连细嫩的丁香叶上覆盖着的柔软浮毛,也作了细腻的描写。稀疏洁白的丁香花,更显高洁的神韵。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近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里的那句“丁香一样的姑娘”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首歌《丁香花》,那幽婉的曲调,感人的歌词风靡一时,仿佛龙山丁香谷的传说,穿越千年时空,凄婉的旋律依旧震撼着今天的恋人。丁香,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更多是与婉约的爱情建立起关联。

在龙山还有一种神奇的朴树,与丁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概是它的种子或者果实呈黑色,当地人称它为“黑亮子”,也叫“黑蛋子树”。朴树本身不算什么珍稀植物,奇妙的是龙山朴树的样子,与通常的朴树不同,它是两株缠绕交织在一起的树干,相拥而生,相抱而长,枝叶相关,果实共结,风吹不散,雨打不乱,恰似一对缠绵相偎的恋人,沉浸于甜蜜的爱河。在童子寺遗址处,在龙山密林中,在丁香谷的山坡上,不时会发现几株这样的奇树,这哪里是什么“黑蛋子树”,分明是“爱情树”,是“恋人树”。

丁香是诗人写不尽的题材,丁香有爱情说不完的话题,因了丁香以及那株相拥而生的“恋人树”,龙山便成了“爱之山”,丁香谷便成了“恋人谷”。漫步于此间,犹如阅读一部关于爱的诗集,眼里心底油然而生的爱意,如丁香一样铺满了世界。

画与香濡染的桃花谷

与丁香谷比邻而栖的是桃花谷。

一边是清香阵阵的丁香世界,一边是缤纷烁烁的桃花仙境,站在龙山之巅,俯视脚下的两条花沟树谷,犹如仙女两条善舞的长袖随意地伸展着。

顺着蜿蜒的山路,步入龙山的怀抱,四月的阳光照在身上是那么舒适惬意,仿佛空气里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蓦地,一片灿烂如光、明媚如霞的美丽闯进眼帘,那是簇簇娇艳的桃花,静静倚在路边,在春日的照耀下现出可爱的面庞,尽展婀娜的身姿,好似在山口静候已久的迎宾姑娘。春季时分,成片的桃花如布满天空的火烧云,生机勃勃,热力四射,仿佛是龙山的形象大使,传达着龙山的美丽,龙山的热情。

桃花的美无疑是众所认可的,成语里便有“艳若桃李”一说,那是因为桃花与李花在春天开放的花期接近而称,事实上,桃花的绚丽多姿才是真正的春之花魁。桃花生来就是诗意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她便占据了那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榜首,经岁月的淘洗更添经典的华光,自此而一发不可收地洒落在千年来的诗词歌赋曲文画乐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乱世中无数失意绝望的人带来了“世外桃源”的希冀与向往;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催绽开了历代情窦初开的年轻男女的爱意;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里那“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贫者缘”的安逸达观又令多少文人艳羡;清代文人孔尚任所写《桃花扇》中,女主角李香君才貌双全,既有桃花般的美貌,又具桃花一样的风骨,凛然大义,视死如归,民族气节流芳百世。桃花以它火一般的赤诚点燃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正所谓“桃李不言自成蹊,于无声处闻惊雷”。

桃花谷里不仅仅只有桃树。在沟壑与路边,与桃花比邻而生的还有疏淡清美的杏花。如果说桃花像一位妩媚活力的少女,那么杏花则像是天然质朴的邻家小妹,秀外慧中,纯真可爱。它既非金枝玉叶,也非奇花异草,它是世间最普通的一种花,在乡间田野、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是在坡、湾、沟、壑处处皆可成活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北方的黄土大地上,杏花的开放要比梨花、桃花都早,毫不掩饰对春风春雨的喜悦满怀,宛若人间的报春使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烂漫的杏花绽放时,簇簇花朵辉映春光,恰似一群活泼的邻家小妹欢快的嬉戏,刻画出活灵活现的一幅春意盎然图。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在我国古籍《管子》中就有了记载,至今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杨万里的诗句“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道出了杏花的一大特点:变色。含苞欲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仿佛水墨画中的一笔,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清丽淡雅。龙山的杏花最佳欣赏期是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倘若天空再飘洒丝丝春雨,则更加诗意盎然。在湿淋淋的山谷里,撑一把油纸伞,细赏着“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的画卷,想象着不远处若有一张摇曳的酒旗,不必再有骑牛的牧童指引,你便进入了杜牧的诗境。

丹与青铺陈的锦绣沟

龙山植被繁茂,植物大约有60多种,可谓山花烂漫,色彩斑斓。春风吹来的时候,桃花、杏花、丁香、刺梅、黄栌竞相开放,百花迎春;秋雨初降时分,红叶、黄叶、紫叶经风霜洗浴更加艳丽,层林尽染,万山红遍。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的龙山,黛青的是山,赤丹的是叶,青山红叶装满了你的双眼,让你犹如置身于画中,神游于诗境,因而龙山自古就被誉为是太原的“小香山”。

在龙山繁茂的植物王国里,以红叶最为著称,而龙山红叶基本集中在锦绣沟。龙山亦称西山,“西山红叶”与“汾河晚渡”、“烈石寒泉”等并列为“古太原八景”,是太原人引以为豪的自然景观品牌。

提起红叶,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那首著名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杜牧诗中所写的红叶乃枫树之叶,枫树属落叶乔木,树姿高大挺拔,叶状呈手掌形;而龙山红叶则是漫山遍野生长着的一种叫做黄栌的植物,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呈倒卵形。自然界除枫树外,还有许多植物生长红叶,如槭树、柿树、云杨、木棉,而黄栌则是红叶家族中最大的一族。春夏两季,黄栌中的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叶子呈现为绿色;霜秋季节,天气变冷,昼夜温差变化增大,叶子中的胡萝卜素、花青素成份增多,使叶子呈现黄红、橙红等美丽色彩,秋深霜重色更浓,加之其极其耐瘠薄的特性,使其成为北方重镇太原的主要树种。

黄栌树冠浑圆,树姿优美,茎、叶、果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夏初,不育花的花梗伸长成紫色羽毛状,簇生于枝梢,留存很久,远望宛如万缕罗纱缭绕树间,被称为“雾中之花”,远远望去,宛如万缕罗纱缭绕树间,故黄栌在欧美又有“烟树”之称。而到了深秋,叶片经霜变红时,色彩鲜艳、美丽壮观;其果形别致,成熟果实颜色鲜红,艳丽夺目。走进龙山,夏赏“紫烟”,秋观红叶,仿佛置身于“叠翠烟罗寻旧梦”的境界,于是每逢夏秋季节,登龙山赏红叶的太原人络绎不绝,毫不亚于观赏“香山红叶”的北京人。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喜庆吉祥的象征。而作为植物的红叶,却饱含着更加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元素。北宋张实写过一部《流红记》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唐僖宗时,书生于祜在御沟中拾得红叶一片,上有韩氏宫女的题诗四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自此终日思念,于是别取红叶,题诗二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与谁?”置于御沟上流,使其随水流入宫中,又为韩氏宫女所得。韩氏宫女又题了一首诗:“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之后,于祜应聘作了韩泳家的塾师,深受韩泳赏识。其后僖宗遣放宫人,25岁的韩氏得以出宫,经韩泳牵红线给予祜为妻。成婚之日,当二人出示所藏红叶时,相对感泣,以为天意撮合,韩氏写诗咏其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这便是有名的“红叶题诗”,最早在唐人范摅著《云溪友议》卷十《题红怨》和孟棨的《本事诗》中都有记载,只是主人公的名字不同。

红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传情”是红叶意象最深入人心的内涵,“红叶题诗”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文学经久不衰的题材,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这篇因红叶而结缘的传奇故事显然是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人对历经波折最终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文化心理的体现。

小小的一片红叶,竟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多少复杂的文化情结,在不同的情境中,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思,演绎出千百篇不同情感与风格的精美诗篇。“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这是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苦思;“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这是饱含诗人的羁旅愁思;“红叶青山水急流,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让人心颤情伤的痛思;“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这是寄情山水、超然尘外的逸思。古今描写红叶的诗词中,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于一九二五年《沁园春·长沙》境界最高,格局最大,他赋予红叶的是一种划时代的伟大寓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何等的一种人生自信,又是何等的一种文化自信,一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又具有何等强大的气势和准确的预言性。这首诗写就的二十多年后,红旗席卷神州大地,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诞生了。

穿过历史的风云际会,当你徜徉在龙山脚下,看一路缤纷落英,随手拣拾起一片红叶,你是否会有红叶题诗的浪漫念头?当你登上龙山之巅,俯视满山似火的层林流丹,是否又会有慨当以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龙山红叶,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欣赏,你去用心读那一片片红叶,一丛丛云锦,它也会把你的灵魂染遍。

佛与道共鸣的遥远禅音

龙山是一座既弥漫着神秘色彩,又充满了奇趣的大山,它又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智慧的大书,值得你细读品味。

在龙山的进山入口处,山道之南的一座山腰上,有一尊天然的巨石,远远望去,如同一尊敞怀安坐的弥勒佛,拈花微笑迎接着进山的游客,此奇一。

拾山阶而上,从长满黄栌与刺玫的山道上,攀至前山的高点,便是修葺一新的昊天观。昊天观前有一株千年柏树,树干之上长有一个树瘤,酷似龙首,故称龙柏。游人至此,常默许下美好心愿,据说非常灵验,故又名祈福柏。龙乃道教图腾,龙柏背靠道观,龙首俯视前山,与入山口的弥勒佛石遥相呼应,此奇二。

因缘际会抑或机缘巧合?这些都不重要,龙山的幽深与厚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道场,散发着宗教般的气息,宗教般的气质,始终在静候着有缘之人的相约,静候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发现。

前山为道,后山为佛,界限分明,而又相安无事。相对于尘世间的争斗冲突,只是为了一己之利,一念之欲,龙山少了许多红尘的纷扰,世间的喧嚣,它只有清静、幽深、容纳与慈悲,它天生就是一个寻道问佛、清心修为的理想所在。

童子寺是龙山现知最早的佛教建筑,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由当时的高僧宏礼所建。童子寺建在龙山北峰半山腰,三面环山,坐西向东,位于硫磺沟之尽头。顺沟东望,晋阳古城和绵绵汾水尽收眼底。童子寺一名的来由也充满神奇色彩,据唐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中载,“冀州宏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崖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遂造此寺”。

今天的童子寺已然是一片废墟,这是朝代更迭铁血战火的残留遗迹。几根半截的立柱应该是当初童子寺主殿的龙骨,地面上散落的石块瓦砾也曾是院墙台阶之物,它们静静地躺在山脚下杂乱的草丛中,是在怀想往日的辉煌,还是在呼唤未来的复兴?

童子寺确有过辉煌的历史。唐显庆5年(公元660年),高宗皇帝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专程来赡礼童子寺及大佛,次年(公元661年)又派专使给童子寺大佛赐披袈裟,在当时这是轰动佛教界的大事件,童子寺因此而声名远扬,各地僧尼纷纷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每逢举办法事、节日庆典之时,童子寺前的燃灯石塔灯火通明,光照十里晋阳城,昔日盛况可见一斑。

在童子寺的东西两面的山崖上,分别是皇姑洞(也叫姑姑洞)和石门寺遗址,这是当年童子寺为接纳各地僧尼的到访及修行而扩建的佛事活动场所。历经战火与岁月的淘汰,这些佛教遗物或被深埋于地下,或掩藏于山体丛林,或静寂于悬崖绝壁。比如凿在峭壁上的石门寺佛像,隐居在龙山最险最高的北山崖上,不经艰难险阻,难见其真容。比如皇姑洞石窟,凿在龙山的西后山梁,不经披荆斩棘,难见其真迹。皇姑洞石窟旁的巨大佛首石雕尤为引人遐想:在山梁石壁下,一方巨大的佛头依稀可辨,虽然面目已被风化为岩层状,但轮廓清晰,左耳完整。佛头高达一米八,颈部以下深埋在长满青草的土里。鉴于目前的保护手段尚不完善,因而一直没有贸然挖掘佛像全身,但从出土的佛头部分推测,这尊佛像的体积应该不会小。

道教建筑昊天观是按传统营造方式,坐北向南,居高临下,建在龙山峰顶突显的位置。因为道教是讲究风水的,对道场的选择是非常挑剔的,昊天观的始建时间,正是初唐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建立李唐王朝之后。在“龙兴晋阳”之地,修建道教场所昊天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李唐王朝抑佛兴道的政治意图。

龙山闻名华夏,并非是因为这几处寺院道观,而是位于龙山峰顶的道教石窟。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纯道教石窟,是由道人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于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一个非常好记的年份)主持开凿,经过五年的艰辛劳作,共凿出主窟五个,窟内还刻有不同神采的雕像65尊,以及双凤藻井、云龙、仙鹤、飞天等浮雕图案。石雕的风格朴实庄重,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人物衣饰简洁素静,且褶皱分明细腻,带有明显的蒙元风格。

龙山道教石窟共有洞窟九个,其中两窟建于唐代,两窟建于明代,也就是说,在宋德芳开凿石窟前后的几百年间,道教先人或后人都选择龙山峰顶的这片峭壁,作为修行修为的主要场所,这与道家的风水学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

宋德芳开凿龙山石窟的缘由,就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宋德芳在山西讲道途中,一日劳累疲乏,餐后午睡,恍惚间看到师傅——全真七子之一长春子邱处机的身影,留下一句“汝缘当在西南”,便消失在西南方。宋德芳连忙起身追随师傅,跨过城郭,越过山峦,来到一座神山前。但见这里山势俊秀,满山青绿,乃藏龙卧虎之地。只是山顶高处却是颓垣残墟,遍地瓦砾,甚是凄凉。宋德芳不禁一声长叹,可当他抬眼再看时,刚才的一幕已经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楼宇殿阁,壮丽辉煌。这一幕着实把宋德芳惊呆了,不禁喊出一句“此乃仙境也”,顿醒,原来是幻梦一场。次年正月,宋德芳巡游讲道经过太原西山,偶抵龙山一处道观,见满目荒凉如自己曾做过的梦中之景,当他擦去一块石刻上的灰尘时,赫然见刻有“宋仝”二字,遂曰“宿缘无可逃”,于是便在此居住下来,重修昊天观,并开凿龙山石窟。

这个故事与童子寺的由来一样,在今天看来未免显得神话色彩重了些,但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是与古代人对宗教场所的虔诚意识相适应的,无论寺庙还是道观,都是僧人、道士以及宗教信徒居住、修行和举行各种宗教活动主要场所,它的选址原则也必定是符合本教教旨教义的原则,因而,佛教的童子寺建于半山腰的山凹里,以示“远离红尘,离苦得乐”,道教的昊天观建在龙山之巅,并在最接近天空的巨石上开凿石窟,则暗含着“天人合一,洞天福地”之意。龙山以其幽深、静谧、博大、肃穆的特质,成为佛道两教不约而同的首选之地。

道教似乎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石头本身就是道家的镇恶辟邪法宝之一,常被用来作镇宅镇巷之物,即使今天,在一些偏僻的乡村人家的大门前,也竖有“泰山石敢当”的门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与石头有关的人物,皆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是一只石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前世也是一块顽石(其实《红楼梦》的另一个名字就叫《石头记》)。在道家看来,石头是与天地共生的长寿之物,因此凿石窟、建塑像、刻文字,便是其弘扬教义、传承历史的最佳手段。事实上,龙山道教石窟确实也起到了这种作用,它对于今天的人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艺术,领悟人生哲理,探索生命智慧是弥足珍贵的一座宝库。

石窟、塔寺、庙宇、道观,掩映在漫山的茂密植被间,凝固的风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石头、树木、花叶、土壤都是会说话的,万物有灵且美,且真,且善,且深涵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蕴藏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奥秘。

茫茫宇宙,巍巍山峦,作为宗教场所的龙山,它是实在的,又是虚空的;它是丰富多彩的,又是质朴单纯的;它是五行八卦,又是因果轮回;它是世俗的,又是脱俗的;每个人从它身上读出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恰似从遥远之处传来的禅音一般,你只有静静地听,默默地悟,不可说,不能说。

花香鸟语,云淡风轻,作为自然景致的龙山,它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它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走进龙山,你就走进了一幅画,这幅画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油画、水墨画、版画等不同的风格,让你流连忘返;走进龙山,你就走进了一首诗,这首诗是和着你的心情或爽朗、或深沉、或静寂、或壮美;走进龙山,你就走进了一部书,这部书是蕴涵着历史、文化、宗教、建筑、自然等丰富内容的精博巨著,你从中可以读出世事沧桑、宇宙奥妙、人生智慧,万物兴替。

高天流云似时光悠悠,草木兴衰如人生匆匆。走在龙山的小道上,其实也是我们在对万物之道、人间正道、天地大道的探索与觉悟之旅。

(责任编辑高 璟)

猜你喜欢

龙山丁香红叶
古越龙山5家专卖店同开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姚红叶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白丁香紫丁香
龙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