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业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利用研究
——以广西侗族大歌为例*

2015-11-23狄松菊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表演系广西桂林541006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歌民俗旅游侗族

狄松菊(桂林旅游学院 艺术表演系,广西 桂林 541006)

[旅游资源研究]

旅游业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利用研究
——以广西侗族大歌为例*

狄松菊
(桂林旅游学院 艺术表演系,广西 桂林 541006)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于民俗文化,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就是保护和利用好原生态民俗文化。此文通过论述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重要关系,总结了原生态民俗文化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条件与经验,并以广西侗族大歌作为实证案例,概括分析了侗族大歌中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对广西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论证了原生态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利用条件与方法。希望文章能够对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起到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并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侗族大歌

引言

中国最早的旅游活动起源于公元前22世纪。从大禹治水到老子传道,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旅游业伴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逐步发展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1995年国家旅游局首次推出发展“民族风情游”的规划方案,2002年推出了“中国民间艺术游”等旅游线路,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以原生态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开始在我国蓬勃兴起。

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绝非偶然,因为这两者之间确实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度。民俗文化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是一种富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人们背起行囊,远足他乡,其目的正是为了览尽民间千姿百态,远离城市喧嚣繁杂,体味一种纯朴而原生态的生活文化。

所谓原生态的生活文化不是纯粹的荒凉原始,更不是人为的刻意做旧,而是一种始于民间、原汁原味、没有特殊雕饰的艺术形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客游览欣赏的主要对象是原生态的民俗风情,二是游客享用的核心产品应具有本地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征,三是具有当地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表演形式和相关文化传播方式。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原生态,才是可持续利用的原生态,才是可以带动旅游业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原生态。

一、文献回顾

关于“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最初是由叶涛和西敬亭先生于1990年在《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中提出的。民俗旅游,顾名思义,即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渗透融合,是一种以民俗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的梗概与兴起》中认为,“民俗”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劳动创造、普遍利用和历史传承的地域文化,它既涵盖了乡村生活特征,又涵盖了乡镇、城市生活特征;既涵盖了古代流传下来的民族习惯,也涵盖了现代化的民俗创新;既涵盖了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涵盖了以书面形式和心理形式传承的精神文明与社会文化现象[1]48。

谢科在《民俗旅游开发刍议》中探讨了对于朝拜仪式和宗教文化是否属于民俗的问题。他认为,将祭孔大典和天子朝圣仪式纳入民俗范畴略有欠妥,将文明古迹、历史遗址、佛寺道观归为民俗旅游景点也有失偏颇。但更多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拜仪式和宗教文化作为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因为他们都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沉积与洗礼,已经成为当地人民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2]146。

王峥指出,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开发旅游是一种最经济、最原汁原味的开发模式。这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求乐、求奇、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而且能提高游客的返游率。如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村子郎德上寨、山东临安市阜阳庄民俗村、广东连南三排瑶寨等[3]22。

罗永常提到,在保持旧貌的基础上原地恢复保护性开发或是依托原地现存的旧貌再仿古创造性开发,再现古代各时期的传统民俗文化风情,是发展民俗旅游开发、带动经济水平增长的重要形式。千年秦淮名胜南京夫子庙就是根据详细史料记载,依照旧貌、原地仿古保护性开发的;周庄也是依托保存完好的小镇旧貌及明清民居建筑,在原地恢复保护性开发的。目前兴起的苏州同里、安徽黎姿、西递等都是在对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优势的成功典范[4]。

民俗旅游究竟是什么?民俗旅游应包括什么内容?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究竟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长久以来,百家争鸣不休。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如何理清思路、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原生态民俗文化和旅游业的关系

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原生态民俗文化是值得旅游业大力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在当今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司空见惯、一成不变的本土文化,而是希望能够置身他乡,通过视听体验和地域氛围来获得不一样的的审美体验,并在纯朴优美的环境中得到身心放松。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地域民族性恰好迎合了越来越多都市人对返璞归真的强烈需求,它的自然艺术性与其他被明显商业化的通俗艺术形成了强烈对比,为深入其中的游客真正开辟了一片清宁、纯洁的心灵净土。

(一)原生态民俗文化是旅游业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原生态文化由于具有民俗旅游的意蕴与意义,因此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们旅游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原生态民俗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其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渗透在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极大地丰富了原生态地区的旅游资源。如今的旅游已不再停留于景点观光,而是更加侧重于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体验。原生态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的多元化,除了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建筑、服饰、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还有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舟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等,这些原生态的传统节日集民俗性、文化性、娱乐性、猎奇性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游客返璞归真的身心体验,若恰逢当地百姓喜庆丰收、斗唱对歌等活动,那又是一番引人入胜的热闹景象。对于游客来说,无论是旁观还是参与其中,这些活动本身都是对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沉淀,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另外, 原生态民俗文化作为旅游业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原生态的民族服饰、编织艺术以及花案寓意等,凝聚了原生态旅游地的服饰文化,吸引着游客或是细细品读那一针一线的手工艺术,或是租借留影,或是购买收藏;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向来堪称最具诱惑力的旅游资源,那些口味地道的美食为游客的味蕾带来了完美的享受,更为游客们展开了奇特美妙的寻味之旅;对于住惯了酒店的城市人来讲,原生态的民俗客栈正是他们想要寻找的自然归宿;马车、游船等这些仍保留在原生态旅游地的古老交通方式,对于游客来说可谓一道复古的风景线,令人悠游其中,梦回远古。游走在原生态的村落间,时而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萦绕耳畔,时而有载歌载舞的节庆活动可参与其间,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始终贯穿在游客的旅游活动中,无形中转化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游客们烘托了异域氛围,增添了旅游情趣。

(二)原生态民俗文化符合旅游业的发展目的

随着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度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游客们已不再停留在纯粹观光旅游,而是希望能够真正深入到当地民俗氛围之中,体验其内在文化之精髓。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十分有利于中国开拓旅游市场,弘扬民俗文化。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天然纯净的生态环境,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满载历史的古迹遗产,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都十分吻合现代旅游追求自然纯朴、独特新奇的流行趋势,具备着极强的吸引力和行业竞争力。可以说,中国的原生态是地域民俗文化的产物,人们在原生态的艺术文化熏陶下,不仅满足了对新奇世界的探索好奇心,更丰富了审美经验,增长了人文阅历。这种旅游方式是在汲取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是在推进创新旅游的同时,对经济发展的加速带动。它完美契合了旅游业的发展目的。

(三)原生态民俗文化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三、原生态民俗文化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

在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过程中,一定会衍生出许多具有原生态民俗特点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是原生态文化资源与当地人民智慧的结合,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普通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一)转化的条件

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深度旅游,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旅游衍生品的更高要求。纵然原生态地区资源丰富,但对于“什么样的原生态资源是可利用的”,“怎样利用原生态资源才是合理的”等问题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1.历史价值

历史真实记载了原生态地区长久以来的发展进程,它对是对人们生活劳动的传演,是对古老文明的延续。历史的内容包括民间风俗、道德品质、思想精神、作风习惯、艺术形式、宗教制度等。因此,真正具有文化意义的原生态旅游产品正是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产品,即人类与自然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2.观赏价值

原生态民俗文化的重要吸引力源自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它直接决定着游客是否能在天然纯朴的自然风光中体味原汁原味的生态美,能否在参与体验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拥有尽显张力的健康美,能否在深入民俗活动的经历中挖掘历史悠久的文化美,能否在欣赏歌舞表演的陶醉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高雅美。旅游产品的观赏价值是实现原生态民俗文化从资源到产品转变的重要因素,是促进旅游产品市场发展的关键。

3.经济价值

旅游产品经济价值的开发对带动地区市场发展、拉动内需有重要意义。1999年,北京的延庆县开放了“仓米古道”文化旅游风景区,自此,当地百姓的人均收入以每年增长8.5个百分点的速度飞快增长,迅速从一个贫困县城发展为中外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在“仓米古道”从生态文化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变过程中,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游客人数的稳步增加,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原生态民俗资源向产品经济的转化。

云南农垦集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瞄准“绿色食品牌”,整合资源、拓展业务,努力发展成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效应日益凸显,成为有效供给蔗糖、果蔬、茶叶、咖啡、花卉、马铃薯、坚果等农产品的重要企业,集团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多户所属二级企业荣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地方农业及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

4.场域效应

纵然民俗文化旅游追求的主题是原生态,但在现代旅游业中,人们的旅游目的地多是经过人为开发或加工过的原生态。如村寨农家乐、风情小吃街、历史博物馆等。这些展演性的场域空间一方面可以让游客在有限的行程时间内抓住民俗旅游之精髓,综合体验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原生态本身相对于现代文明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这种场域效应是旅游产品商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将原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必要手段[5]330。

5.民俗文化传承机制

原生态民俗文化是经过岁月洗礼的历史瑰宝,对其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继承与弘扬。在这一方面,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堪称鼻祖,它首次将原生态民俗文化搬上大舞台,带动着桂林的原生态旅游发展。该剧采用真山真水为舞台,选用当地百姓为主要演员,不露痕迹地将民族歌舞还原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该剧从2004年首次公演至今,已演变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文化传承体系,并作为当地重要的旅游产品,向世界展示着漓江两岸的风土人情,传颂着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动人爱情故事,这种机制值得一切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旅游地进行深入的借鉴与学习。

6.资金投入

实现旅游资源的产品化离不开资金投入,在此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引导、扶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要对旅游开发商放开政策,予以优惠,引入投资赞助,加快开发进程,提高景区质量;另一方面,要实行相关惠民政策,调动当地百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旅游资源产品化的浩大工程中来,充分实现自身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价值。

(二)经验教训

延边朝鲜族民俗园是以原生态朝鲜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该园开业后一直人流稀疏,最终走向失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土地问题,旅游开发项目所占用的是农民自有耕地,政府与开发商在施工前期未能妥善处理好土地产权划分,留下了许多财产法律纠纷;二是违反了场域效应要求,景区选址偏僻,交通不便,更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犹如一座孤岛,无人问津;三是忽略经济价值,消费人群定位失误,难以满足大众人群的消费需求,又无法达到高层次的消费标准。

从原生态旅游资源到原生态旅游产品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唯有做到面面俱到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转化,才能真正让原生态民俗文化带动地域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四、广西侗族大歌在旅游演艺中的实证分析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歌唱艺术,主要流传在中国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区,流传面积达1 000平方千米,深远影响着20万人。其复调式的多声部合唱特点在中外民间音乐中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的歌曲内容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侗族民间的社会结构、婚嫁制度、风俗文化和精神文明,更能从中透视侗族社会的发展史与教育史。1959年1月,贵州省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首次进京演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广泛重视。随后广西旅游局把侗族大歌纳入了侗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之中。侗族大歌以其罕见的艺术形式和原汁原味的侗族原生态唱法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探寻侗族文化的观众,声名远扬、深入人心,不仅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更通过推广传播,在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歌的巡回演出为侗族民俗文化提高了知名度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2 500多年的文化沉淀,承载着丰富而明显的历史价值。作为一种民族声音和人类的文化,侗族大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其魅力与风采。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黎平侗族合唱团先后赴法国、新加坡、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10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排练了11人的侗族大歌合唱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夏乐宫秋季艺术节,此次演出十分成功,仅谢幕就达37次,受到了法国各界艺人的一致好评。此次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评论道:“侗族大歌保留了民族艺术的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合唱艺术在世界上极为少见,是一门极具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侗族大歌的复调式的和声旋律时而模仿鸟叫虫鸣,时而表现高山流水,人们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其场域效应的漩涡,仿佛置身侗族仙境,心旷神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侗族大歌几经兴衰,甚至到了被遗忘的边缘,如今受到各方关注,从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经费的投入,演员的培训深造到企业参与,商业运作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侗族文化传承体系,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着侗族文化的艺术魅力,感召着大量游客不辞万里前来探寻侗乡,体味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

(二)侗族大歌符合从旅游资源到产品转化的条件

1.广西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千百年来,侗族大歌在村寨或部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被广泛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具备着深远的历史价值。

2.侗族大歌是以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俗民风节目,全面展示着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艺术形式。在侗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侗族人民综合运用原生态歌、舞、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举行侗族大歌千人合唱等活动,为游客们献上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盛宴,使游客们的心灵回归真善美,切身感受到了广西侗族的真情与浪漫。

3.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逐步开发了梅林乡梅林村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为当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的重要作用。每逢侗族传统节日,当地侗族群众盛装出席和其他民族同胞就会欢聚一堂,放声高歌,共庆佳节,盛大的活动场面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体验这一颇具侗族民俗特色的传统活动。从生态文化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变过程中,梅林村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刺激了本地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更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4.视侗族大歌为精神食粮的侗族人民在很多场合都会唱歌,形成了多样化、多层面的场域效应。按照展演空间出现的先后,可将侗族大歌的展演场域分为新旧两类,“新”是指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而兴起的侗族大歌展演场域,“旧”是指现存的传统侗族大歌展演场域。以演唱地点划分,前者主要指在正规舞台上和旅游场地的歌唱,后者则是在鼓楼下、月堂中、山坡上的歌唱。在不同类型的展演场域中,侗族大歌表现出不同的场域效果,但均集中体现了侗族民俗文化的不变特征。

5.对于广西侗族来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的传统侗族大歌节,可谓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侗族同胞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都举办“二月二”侗族大歌节。逾千名当地侗族、苗族百姓穿着节日盛装,展示抬官人、侗族大歌、竹竿舞、侗族织布、舂糍粑等民族风情。这种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很好保留了侗族民俗传统,梅林乡也因而被评为三江侗族大歌传承最好、传唱最广的乡镇之一,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6.近年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充分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投入了大量资金,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等部门,并出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系列配套政策,打响了“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多耶节”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2014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1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亿元人民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 300多人。政府通过对民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切实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

(三)大歌的产品转化为侗族旅游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侗族大歌作为传统侗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其自身除了具备悠久的历史价值、精彩的观赏价值之外,更有着的吸引游客消费的经济价值。第一,侗族大歌是一门感情色彩丰富、极具表现力的音乐艺术,人们对这门独具侗族风情的音乐文化的最好理解方式就是通过舞台声情并茂的演出。因此侗族大歌向演出产品的转化让游客再度成为了观众,刺激了旅游中的二次消费。第二,旅游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侗族旅游市场的开发不能仅限于广西、贵州等地,更要对世界各地潜在旅游市场进行挖掘。侗族地区在考虑到这一点的基础上,致力于将抽象的大歌艺术向音乐光盘、书籍资料等有形产品进行具象转化,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当地消费着力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旅游市场的范围。第三,鉴于侗族大歌的独特艺术魅力,许多游客或者音乐爱好者已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观看欣赏的层面,而是希望可以通过拜师学习,亲身掌握其艺术精髓,亲自演唱出侗族风情。为满足游客消费需求,侗族大歌现已逐步推出了许多音乐教学产品,进而转化为推广侗族文化的新渠道,成为了原生态民俗旅游中的一大新亮点。

五、结论

原生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有着渗透性的密切联系,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的不断丰富也得益于旅游业的带动推进。总之,原生态民俗文化是旅游发展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对于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我们既要考虑到其历史价值,又要考虑到其观赏价值;既要分析透其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场域效应;既要完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又要合理规划资金投入。只有科学利用原生态资源,才能真正顺应旅游产业化的时代需求;只有持续弘扬民俗文化,才能真正把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1] Zhong JW. Folk culture: outline and rise [M]. Beijing: Zhong Hua Press,[钟敬文.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6.48.]

[2] Xie K.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authority [J]. Journal of Tourism Economy, 2005 (1) : 146.[谢科.民俗旅游开发刍议[J].旅游经济,2005(1):146.]

[3] Qing ML,Wang Z. Domestic folk tourism research review [J]. Journal of Zhengzhou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2007,22(4):24-28.[苘茂兰,王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4):24-28.]

[4] Luo YC. The interests of the ethnic villag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Tourism Tribune, 2006(10):45-48.[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旅游学刊,2006(10):45-48.]

[5] Zhu JY. "Interaction" stage: Tourism performance under the horizon of performance of tourism space [J]. Tourism Forum, 2014(2):87-93.[朱江勇.“舞台互动”:旅游表演学视域下的旅游展演空间[J].旅游论坛,2014(2):87-93.]

[6] Deng MW. Dong culture protection in the village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in Guizhou, 2001(1)24-27.[邓敏文.侗族文化保护村的建设与经营[J].贵州社会科学,2001(1):24-27.]

[责任编辑:谌世龙]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Eco-tourism Folklore —— A Case of Big Song of Do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DI SongJu
(GuilinTourismCollege,Guilin541006,China)

The basic of developing tourism is folk culture, and the main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is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Therefore,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minority regions are to develop and protec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culture tourism.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of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paper summed up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culture from resource to produce conversion conditions and experience, and took the songs of Dong nationality of Guangxi as a case stud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Dong songs i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culture of Guangxi tourism market promote role, demonstrate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cultur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the use of conditions and methods.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guid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cultur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ecological;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travel; Dong songs

2015-04-18

狄松菊(1980- ),女,辽宁盖县人,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表演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唱练耳教学与实践研究。

Di SJ.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eco-tourism folklore——A case of big song of Do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J].Tourism Forum,2015,8(3):40-44. [狄松菊. 旅游业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利用研究:以广西侗族大歌为例[J].旅游论坛,2015,8(3):40-44.]

F592

A

1674-3784(2015)03-0040-05

猜你喜欢

大歌民俗旅游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