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突破: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解析

2015-11-22林强尚博刘佳关芳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服务

林强 尚博 刘佳 关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1)



转型与突破: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解析

林强 尚博 刘佳 关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1)

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机构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基于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实践的解析研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 服务 现状 发展趋势

最近十年,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电子资源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新一代用户群正在形成,高等教育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服务理念不断更新……一方面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其改变提供了驱动力,促使着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和服务的剧变。

1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环境解析

1.1 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是促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学校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机构,其生存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于2002年开启了“地平线”研究项目,以预测未来五年具有重大发展潜能的信息技术,2005年开始发布《地平线报告(高教版)》,目前已成为反映全球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根据2013与2014年度《地平线报告(高教版)》所示:未来5-6年内,MOOCs、平板电脑、游戏化学习与学习分析、翻转课堂、3D打印、可穿戴计术、自我量化、虚拟助手将成为主流应用的新兴技术[1,2]。而近些年兴起的大数据、社会性网络、移动技术、云计算以及语义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也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当今的图书馆处于一个新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有的学者宣称图书馆服务已经迈入全方位的智慧化阶段。

1.2 社会环境

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及其衍生的各类型产品在数字环境中愈发重要,并且进一步影响着用户查找与利用信息的行为习惯。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的项目“Internet&American Life”调查显示:更多的用户希望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数字服务,并且乐于享受图书馆应用的新技术[3]。在数字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用户逐步成为未来图书馆用户的主流,他们是与科技紧密联系的一代,具备很强的数字生存能力,可以熟练地使用多种媒体,总是联着网,习惯及时响应,而如何适应网络一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习惯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思考的问题。

1.3 机构环境

当前,高等教育正孕育着新一轮的综合改革。MOOCs成为传统大学课程的替代和补充,翻转课堂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各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其中的关键,绩效评价的需求大量增加;科研上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际化办学步伐加快,协同创新的要求比以往更为迫切;就业要求大学生具备超出正规课程学习获得的技能。面对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图书馆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契合点,改善并创新服务,进而为图书馆的发展谋求更有利的位置。

1.4 内部环境

经过本世纪初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掀起的“新图书馆运动”的洗礼,公平、平等、便利、无门槛等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的变革已不存在思想意识上的阻碍。

过去的二十多年,图书馆资源经历了由纸本到数字的历史性变迁。电子资源总量远远超过了纸本资源,使用规模更是任何纸本文献无法比拟的,高校图书馆购置电子资源经费相应的也在逐年增加。清华大学图书馆在2007-2013年间,电子资源经费占文献总经费的比例由40%上升到了62%[4],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在2013年的比例高达95%[5],可以想象未来的无纸化图书馆已不是奢望;同时,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正在经历从囿于馆舍到嵌入用户空间的变化,从由馆员做主向读者行为驱动的过渡。各图书馆主动地采用社交媒介营销图书馆服务,更积极融入学校的学术创造生态圈。而越来越多的自助服务,读者做主的资源采购(PDA)等,说明用户正频繁地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图书馆慢慢地转变为大家的图书馆。

2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基础服务

基础服务主要是围绕文献资源延伸出来的借阅、传递、咨询等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中,而且发生了很大变化。

2.1.1 开放时间尽可能长

为了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尤其是突破时间限制,大多数图书馆都在调整开放时间,在自己可承担的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开放时间。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来看(见表1),国内主要借阅区的服务时间大多集中在8:00-22:00;而国外图书馆,如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甚至将开放时间延长到了凌晨2点。部分高校图书馆还通过提供24小时全天开放的自助还书服务以弥补实体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

表1 国内、外部分高校图书馆主要借阅区开放时间总览

2.1.2 可借资源类型多样、一次可借册数提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的流通量下降非常迅速,清华大学图书馆在2008-2013年间图书外借量年均下降了8%[6];上海交大图书馆与东南大学图书馆近5-6年内下降近50%[7]。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电子资源使用率大幅上升,清华大学图书馆在2013年中外文期刊全文下载量(篇)达到了1682.5万[8];上海交大图书馆在2013年人均下载量达300余篇[7]。为了应对这种资源结构变迁的局面,各高校图书馆相应地提高了纸本资源的可借册数、借期或续借次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一次可借册数增加到了30册,续借次数提高到了3次;中山大学图书馆更是取消了借书量的限制;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对研究生和教师身份的用户是不设置最大借书册数和续借次数限制的,而且借书期限延长到了一学期。高校图书馆的这些措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纸本资源的流通,但是从长远来看,电子资源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地丰富可借资源类型,尤其是平板电脑以及各种类型的电子阅读器。

2.1.3 咨询服务无处不在

除了设置咨询台的传统咨询外,高校图书馆更频繁地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虚拟咨询方式,如开通QQ、博客、微博、微信平台,建立学生社区,开发问答机器人全天候为读者提供实时咨询服务等。总之,将咨询融入到用户环境,围绕在用户身边已成为一种趋势。

2.1.4 “一门式”服务已成共识

“一门式”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已成共识,设置一个刷卡入口,馆内不再设置进出障碍,可随意带包进入,不同类型书刊可随意带往馆内任何地方,打破了条块割据的状态,为用户提供一个自由畅行的信息空间。

2.1.5 自助服务渐趋普及

自助服务既可以减少机构的人力支出,又方便读者利用,因此自助设备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通了自助服务,如自助借还书、自助缴纳罚款、自助文印等。可以预见,自助服务未来将会成为一种主流服务方式,其高级阶段将实现智慧化的服务,通过引入自动感知、情境相关以及一定的语义技术,最终实现书与书、书与人、人与人的关联,随时、随地、随心的提供服务。

2.2 阅读推广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知识的职责,通过阅读推广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其责任和义务。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至此,国内阅读推广工作蓬勃发展,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在其影响下也开展起来。2014年,在首届全国高校服务创新案例大赛上,入围决赛的32个案例中8-9个为阅读推广案例,而获得优秀的20个案例中8个为阅读推广案例[9];一些高校图书馆经过几年的阅读推广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品牌效益的活动(见表2)。显然,阅读推广活动已成为最活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表2 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品牌阅读推广活动

注:资料来源于表中所列高校图书馆网站。

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过程中,首先要以图书馆为主体推广机构,辅以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与学生志愿者组织,建立长效的推广机制;其次,要丰富推广渠道和推广形式,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多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再次,一切活动要围绕着读者进行,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引入激励机制,引导读者阅读;最后,要增强图书馆的显示度,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虽然,高校图书馆推广的阅读活动如火如荼,但是仅依靠图书馆是无法真正促进阅读的,毕竟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是有一定时效性的,如何从本质上强化阅读,提升素养,还是要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寻找答案。

2.3 用户教育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美国德萨斯大学图书馆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使人可以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10]。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概括了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11]。这样,信息素养也被转化为可以评估和测试的指标项目,各国分别制定了相关能力标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12]。

图书馆学的方法优势以及高校图书馆的机构性质使其在培养用户信息素养方面既有优势又是一种义务。文献检索、信息检索等课程一直以来是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普及面不宽、重视程度不高、教学内容不规范、执行力度不大等原因的限制,使得图书馆在用户教育上收效甚微。

在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要朝着多元、深入、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首先,要围绕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养成;其次,接轨国际标准,参照结合综合性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学科性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设计内容;最后,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式开展,内容上包括新生入馆教育、独立学分课程、定期滚动培训、院系专题培训、与专业课融合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咨询/指南式信息素养教育、网络虚拟信息素养教育,形成一种多元化、体系化的用户教育机制。

2.4 学科服务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开启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进程。随后,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增设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但直到2008年之后,学科服务才开始进入到一个成熟期[13]。

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学术资源征订与推荐;(2)学术交流与互动创新社区,如学习研讨空间、学科服务博客、创新交流平台;(3)学科导读、现场咨询、虚拟咨询、电话服务、短信服务、msn、email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全方位学科咨询;(4)走进院系,了解师生需求,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在院系设置咨询台,直接解决师生的问题;(5)多种形式、类型的信息资源获取、书目管理软件等方面的专业培训;(6)个性化学术服务,包括学术资料检索、专题建设、课题资料、成果储存、学科前沿与热点分析等。

当前的机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应该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将重点放在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首先,融入教学环境,推动教改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已走向开放、共享,逐渐成为合作型、研究型和面向问题解决的团队活动。而开放、交互、动态、问题驱动和创造驱动的高等教育需要新的信息服务。所以,学科馆员服务应该前置,变身为教师的助理,全过程支持高效的交互合作学习。如,上海交大图书馆基于“燃烧学”和“制造技术”两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服务。

其次,嵌入科研过程,发挥决策功能。全过程支持各阶段科研活动,在课题申请阶段,提供基金信息、文献调研、科技查新、寻找合作伙伴服务;在课题研究阶段,提供信息检索、研究咨询、信息跟踪、智能推荐、研究态势分析服务;在成果产出阶段,提供选择出版物、投稿帮助、文献管理服务;在成果保存与转让阶段,提供机构库、知识产权服务。如墨尔本大学图书馆的“Researcher@Library”项目,按科研流程分别提供“创意与机会”“获取基金”“管理信息”“出版与共享”“影响力测度”“保存与典藏”服务[14]。此外,考虑到现今的科技创新面对的是海量、模糊、复杂关联和动态发展的知识,科技创新的信息需求在改变,学科服务应该支持高影响力的“弱信息”和“战略性阅读”需求,重视信息的分析、关联和深度挖掘[15]。

最后,参与校园生活,助推人才培养。比如,上海交大图书馆开展的学业促进中心项目,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与指导模式,提供了基于兴趣导向的创新型、开放式的精品课程,促进了学生智慧阅读与共享学习,提升了学术科研水平。

2.5 空间再造

2009年第75届IFLA卫星会上,提出了“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主题,此后空间再造受到国内外图书馆界的普遍关注。空间再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使图书馆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打造具有多种功能的且舒适灵活的空间,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活动机会,使图书馆成为聚集人气、凝聚智慧的场所[16]。具体到高校图书馆,近些年,图书馆场所(包括空间、设施、环境等)作为资源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同,承担了多种空间职能,包括信息共享空间(IC)、学习空间(LC)、媒介空间(MC)、学术空间(SC)。各图书馆将空间、家具和设备改造的更加具有组合型、伸缩性、移动性和体验感,将图书馆变成了“变形金刚”式的模块化结构体,以适应多种空间,如交流中心、展示中心、教学支持中心的需要。这种空间再造,实质上延伸了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功能,对促进交流、激发创新及改善体验有很大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强化了图书馆在学校育人中“第二课堂”的作用。

2.6 泛在移动

近些年,移动技术发展迅猛,以太网速率从10M、100M、1000M到10G,以近10倍速率增长;3G、4G网络广泛应用,WiFi普及进家庭、覆盖到城市;移动终端井喷式增长且智能化功能快速提升。截至2013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数达67.5亿,普及率达94.1%[17]。在软硬件快速发展下,移动智能终端真正具备了融合多领域技术的能力,成为承载多领域应用的信息载体,正逐步替代照相机、现金支付、地图、远程控制设备、掌上游戏机、登机牌、门票、现金出纳机、计算器、记事本、指南针等,便携、易用的特点更使其成为全球用户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

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大大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使用时间和频度上从PC端向手机端迁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图书馆服务必须考虑新的需求。粗略统计,在进入“211计划”的112所大学中,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例超出95%,全国近千所大学开始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18]。目前移动图书馆主流应用主要包括手机网站服务、手机APP客户端以及短信服务(见表3)。

表3 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主流应用

随着二维码的广泛应用,将二维条码应用到数字资源发现平台检索、链接与浏览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微信平台的建设目前虽然远远满足不了服务机构的需求,不过,总算是向前迈出了一步;201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已推出基于wifi室内定位的图书馆导航服务“馆内通”,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在GIS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图书查询的定位、馆内漫游导引、读者位置发现和信息推送、自助订座与读者互发现和交互的增值服务。

2.7 发现服务

数字图书馆需要揭示和管理数以百计的数据库、数以万计的电子期刊、数以百万计的电子图书、数以千万乃至几个亿的学术论文,还需要汇集和关联外部资源。揭示和管理这些海量电子资源对图书馆是一个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得心应手的工具。电子资源的管理和揭示经历了导航和整合的发展阶段后,近几年,资源发现系统应运而生。对于有大量电子资源的图书馆,目前集中索引式的网络级发现服务已是必须有的产品。

发现系统(Discovery System)通过预先收割数据并建立索引,可以实现分布、异构、大量资源的集成检索,并且融入了Web2.0技术,融合了大众信息分析的功能。基于其快速、简洁、易用的特点,也被称为图书馆的Google。

发现系统的优势在于以下四点:(1)检索范围和效率大幅提高。实现了全局快速查找,80%以上的检索结果呈现<1秒;(2)检索结果的灵活呈现。根据用户需求对不同字段分配不同权重,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关度的排序;(3)多维度缩小检索范围(分面);(4)目标对象(全文)的有效获取。通过实时馆藏接口动态查询OPAC系统馆藏状态,包括馆藏实时在架、流通状态及个人空间情况。通过OpenURL接口,动态查询电子期刊收录范围,准确显示资源的获取方式;(5)与外部资源的融合(Mushup)。根据需求对外部资源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如wiki词条、封面、读者评论、豆瓣/Amazon网摘等。

虽然发现系统很好地改善了检索体验,但依然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处理全球发现的透明度;如何更好地揭示本地资源;如何完善发现与服务的同步度;如何提高发现功能的准确度和匹配度。

2.8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可以说是最能体现高校图书馆增值价值的服务,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把它看作转型与突破的关键。

2.8.1 科学数据服务

UKRD2009年调查显示:下一个三年研究数据会有360%的增加[19];2011年《Science》专刊对1700人的调查结果表明:50%的研究者将数据存放于自己的实验室,而91%的研究者所在的实验室无条件存储和维护数据[20]。可见,我们置身于一个庞大、分散、混乱的数据网络环境中。近年来,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世界各国正在建设一个全面的科学数据发现、关联、复用和利用的基础环境。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资源保存和分享的机构,已不再是用户发现信息资源的唯一入口,因此图书馆要最大限度地集成多源数据,建立多源数据间的关联,探索以数据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促进知识发现,赋予这个数据网络无穷的活力。

国外大学图书馆已率先提供了数据服务,并将其作为最具活力的增值服务。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社会科学数据服务,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Data Management、Data and statistical software与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data mapping。近5年,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明显增多,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关注和尝试。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构建的跨界科学数据集成检索,CALIS三期预研项目的高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

高校图书馆在研究数据管理和服务中,一方面可以承担协助者的角色,帮助研究人员描述其数据,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存储格式,提供与仓储和访问相关的引导和服务,保存数据以供未来研究再使用。将数据与其研究环境链接起来以提高数据的可发现和可再利用程度,为研究人员提供利用这些数据的协作工具和空间,提供人力和组织支持,帮助研究人员管理数据;另一方面,更要承担原生数据开发者的角色,将图书馆保存和积累的大量各类型原生数据,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图书馆应用系统(门禁、预约、座位管理、查新)、电子资源系统、网络访问、新媒体、调研数据、活动数据、馆员知识数据、空间定位数据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进而提升服务品质。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酷数据”,上海交大图书馆的“青春阅历”等,以鲜活灵动的方式将图书馆的原生数据展示给了广大用户。

2.8.2 支持MOOCs的在线教育服务

自2012年起,MOOCs引起了欧美高等教育的一场海啸,深刻影响了高等教育模式。在理念上,MOOCs将高等教育置于全球的公益事业范畴,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公平分享,推动了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在实践上,游戏化学习、学生互评、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传授方式,形成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生态[21]。

MOOCs不仅在影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用户群、复杂的在线学习环境等,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那么在MOOCs时代,图书馆到底能做什么呢?根据国外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的MOOCs服务实践,结合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支持MOOCs在线教育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提供阅读清单、整合各平台的开放教育资源。如墨尔本大学图书馆在E-Learning strategy 2012+项目中,由1个馆员负责7个学科,将一手资料集成至课程,为课程提供阅读列表和开放获取版本;(2)处理版权问题。以杜克大学图书馆为例,它对MOOCs的版权支持包括:为教师寻求课程资源的获取许可、许可谈判以及资源的合理使用;(3)开设MOOCs。将图书馆线下教学经验迁移到MOOCs,直接开设MOOCs,嵌入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推进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进程;(4)知识关联模型。对大量线上微课程进行元数据描述,以元数据为核心进行再组织,实现教学资源的横向组织、跨专业的整合。

2.8.3 支持决策的情报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分析工具的获取与使用便利的优势,开展支持决策的情报服务,作为知识服务的一个新增长点。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实力分析》《上海交通大学专利分析》《支持数学学科进入ESI的人员分析》《高端人才引进后的成果及影响力分析》等多个报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在2014年先后发布了《西电优势学科ESI/SCI论文期刊分布分析报告》和《西电优势学科科研绩效计量分析评价报告》。这些情报服务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思路,更高层次的服务,同时也彰显了图书馆的显示度。

2.8.4 支持协同创新的知识环境构建服务

墨尔本大学通过Melbourne Research Windows和Find an Expert两个系统构建了支持协同创新的知识环境。

Melbourne Research Windows系统整合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研究人员(含研究成果)文档、来自于ISI和Scopus两大数据库中墨大研究人员出版物及其引用情况数据、基金资助情况数据、合作研究情况数据、指导研究生数据等,以可视化的方式,可清晰地在线查看研究人员个体对院系的贡献和对某种学术期刊的贡献,某个院系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情况以及某个研究人员、某一学科和某一院系的基金资助情况。

Find an Expert是基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开源软件VIVO构建的在校内或国际上寻找合适的跨学科科研合作者的系统。该系统可以让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者姓名、研究领域、研究项目、研究基金、研究数据集等,查找在某一方向最为合适的合作研究者。

3 结语

当前,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个大变局,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不断颠覆和超越,信息资源从产生到组织方式的“革命”,信息装置从专业性到普适性的“变革”,将给图书馆带来更大的一波冲击。阮冈纳赞讲过“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在新的技术环境和信息模式下,图书馆需要跳出传统的工作模式,重新思考和定位,寻求突破和转型,形成新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未来发生的变化,现在甚至无法预料。对于图书馆来说,关键要解放思想,关注新技术发展、关注用户的信息环境、关注用户使用的信息工具,与时俱进地创新服务,跟上时代的发展。

〔1〕 Johnson L,Adams Becker S,Cummins M,Estrada V,et.NMC Horizon Report.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Austin Texas: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3:7-8

〔2〕 NMC Horizon Report—2014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http://cdn.n mc.org/media/2014-nmc-horizon-report-he-EN-SC.pdf.[2014-11-10]

〔3〕 Library services in the digital age[EB/OL].http://libraries.pewinternet.org/2013/01/22/library-services/.[2014-11-10]

〔4〕 黄燕华.近5年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差异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06):31-35

〔5〕 刘素清. 电子资源管理催生图书馆新架构[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2):18-23

〔6〕 贾佳.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7〕 何青芳,姚俊兰. “第二届(2014)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 图书馆杂志,2014(08):110-112

〔8〕 张欢. 天津普通高校图书馆网站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9〕 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大赛暨研讨会[EB/OL].http://conference.l ib.sjtu.edu.cn/rscp/check.asp.[2014-11-11]

〔10〕 信息素养[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資訊素養.[2014-11-11]

〔11〕 陈剑秋. 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97-298

〔12〕 闵红武. 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04):63-67

〔13〕 郑峰.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2(17):41-44

〔14〕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er@Library[EB/OL].http://library.unimelb.edu.au/research.[2014-11-13]

〔15〕 张晓林.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05):4-12

〔16〕 李红培,鄢小燕. 国内外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进展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6):16-20

〔17〕 移动通信:改变的不只是ICT[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4- 02/25/c_133141632.htm[2014-11-14]

〔18〕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11-12

〔19〕 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与服务思考[EB/OL].http://www.docin.com/p-6077052 88.html&key=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2014-11-15]

〔20〕 Special Online Collection: Dealing with Data [EB/OL].http://www.science mag.org/site/special/data/.[2014-11-16]

〔21〕 彭立伟. MOOCs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机遇与挑战[J]. 图书与情报,2014(03):79-86

Transform and Break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Lin Qiang Shang Bo Liu Jia Guan Fang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academic libraries from technic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study on service practice of academic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Academic library;Service;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trend

G258.6

A

林强,1986年生,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服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资源回收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