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史记》与报告文学

2015-11-22仉天聪

剑南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和氏璧项王现场感

■仉天聪

早在1982年出版的《环华百科全书》中有关就有关于《史记》与报告文学相类似的表述:“报导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传统]颇有共同的地方,最好的例子是史记里的列传,例如游侠列传,就可看作我国报导文学的典范作品。近年来,经过某些报章杂志的大力推动,报导文学已经在我国文学里占有相当的地位了。”林帆发表在《新闻记者》2007年8月刊上的《〈史记〉与“报告文学》,持《史记》与报告文学相似的观点,文中提到:“两者的形式和格局,何其相似乃尔!打个比方,恰如一对孪生兄弟,不仅“面目”类似,‘性格’也相近。”2011年8月10日的《辽宁日报》文娱版报导,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在他与北京人艺合作的话剧《我们的荆轲》排演时接受采访表示,“《史记》更像是现在的报告文学”。

《史记》的艺术创造风格是较为突出的,这表现在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上。司马迁基本不是 《史记》中各个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然而他在写《史记》时,更多地运用了全知视角,而那些看似真实的细节化描写只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报告文学并不排斥虚构,只要人与事件主体真实,而虚构的部分不妨碍真实的部分,就是可以的,并且这样来写作能够提升文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现场性、细节化描写在《史记》相关篇目中较多,可以举例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带和氏璧代表国家到秦王处要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条件,将和氏璧交换给秦王。但秦王却恃强凌弱,欲强占和氏璧。此时蔺相如对秦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他抓住机会拿回和氏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一细节描写是较为传神的。

在《吕太后本纪》中,“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十月孝惠王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王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这个场面亦较为有现场感。而《鸿门宴》一段是《史记》中细节描写得较为成功的一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皆被很好地展示出来。如“项王、项伯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的用餐时位置描写。范增多次目视项王表现出范增急切的心理。而樊哙对项王的怒目而视,以及他对项王不满的语言也很具有现场感与真实性。沛公逃走后,张良送来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而后项羽和亚父的反应不仅形成鲜明对比,还很好地反映出了他们的性格与远见多寡:“项王则受璧,置于坐上。亚父则受玉,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样在真实事实上加入现场感与细节性的描写是与报告文学十分相似的。

另外,报告文学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现实进行更深刻的揭示,引发人们思考。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相关篇目中亦有所体现。司马迁以进步的史观著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在《陈涉世家》中提到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且,在每个篇目结束之时,司马迁都会进行一段“太史公曰”的议论,这也是与报告文学加入作者思想相类似的写作手法。

《史记》运用类似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新的史书写作手法,为当时代的史书写作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并对后世的史书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引进出版由美国自由作家雪莉·艾力斯编著、著名翻译家刁克利译较的《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一书,这本书可以作为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教材,对《史记》相关篇目的考察也可以参照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有关知识来进行,不过《史记》毕竟不是新闻类的作品,因而本文探讨的有关《史记》相关篇目与报告文学相似之处还是基于它们与报告文学完成后的效果而言的。

《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是中国古代较为符合报告文学特点的作品,《史记》相关篇目中所运用的细节化艺术手法也是较为成功的,能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并且为当时的史书撰写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研究报告文学时,亦读一读史记,可开阔视野。

猜你喜欢

和氏璧项王现场感
辗转相传
完璧归赵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浅论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要素
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摆脱平淡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