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摆脱平淡

2017-01-12张锦凤

记者摇篮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丰富性现场感细节

张锦凤

【摘 要】电视新闻报道要有所突破,就要打破常规、摆脱平淡。在本文中,记者结合自己的电视新闻工作实践,总结了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增加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善于抓拍细节、追求画面的丰富性和注重情感的吸引。

【关键词】现场感 细节 丰富性 情感

在电视新闻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电视新闻报道很生动,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有的电视新闻报道却很平淡?记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增加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有人说,电视新闻报道就是解说词+画面+同期声,这并不是一个很清晰的界定。如果我们这样来认识电视新闻,即编写一段解说词,穿插上画面,再加进一些同期声,就能完成一个新闻报道,那么免不了使新闻报道陷入模式化、流于平淡。虽然说电视新闻是个“易碎品”,容易转瞬即逝,但如何让电视新闻摆脱平淡、生动起来,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我们知道,新闻现场会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受众都希望看到有现场的新闻,也就是希望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很多电视新闻又不属于现场报道,没有出镜记者在现场讲述新闻事件,这时候,就要想办法增加新闻的现场感。比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中,常常有主要人物在追寻历史、讲述过去的故事,制作这类新闻时,我们一般会找来一些老照片把受众带入到一段回忆中,引入照片这时就成为增强新闻现场感的一种方式。此外,增强现场感最有效的办法是尽量地记录一些人物的现场对话。比如不少电视新闻报道,都是在开头或中间穿插一段富有典型性的人物现场对话,这其实就是运用一段现场,设置了一个“兴奋点”,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兴趣。

记者本人2013年曾做过一个丹东市在各行政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报道,这篇报道获得了辽宁新闻奖一等奖,当时记者就在采访中有意地记录了一些人物对话和现场效果声,比如村监会成员开会审核发票的对话,还有村民代表大会上村监会主任发言的现场效果声。这些农村人物的对话和语言,朴实、幽默、生动,让受众更直接地感受到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个新事物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我们常说,电视新闻要具有吸引力,吸引受众的关注、吸引受众的“眼球”,这就是需要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而“记录现场”,或者说,恰到好处地运用一段新闻现场,实际上是打破了常规报道模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报道手法,使整个报道有了波澜起伏,增加了新闻的内涵,因而也提高了报道的“吸睛”指数。

二、善于抓拍细节

电视新闻报道给人印象不深刻,常常是因为记者的采访没有抓住一些细致入微的东西。我们常说,电视新闻要抓亮点、抓特色,这个亮点和特色也就是有“新意”的部分,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内容上,即细微的部分上,需要记者既有广泛的阅历,又有敏锐的观察力,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深化新闻主题最恰当的例证。记者本人曾报道过丹东东港养猪大户何忠林家庭的幸福故事,采访中记者发现,何老汉虽然话不多,但对猪场管理得非常精心,他家的一排排猪舍都很整洁。为了能体现何老汉对养猪事业的喜爱,记者提议去小猪的猪舍看看,并率先进入小猪猪舍开机拍摄。果然,何老汉一看到小猪就乐和起来,他娴熟地击了击掌,只见刚才还懒洋洋躺着的小猪们一瞬间全都站起来了,像在听从他的指挥一样,记者较好地捕捉到了这个反映人物特点的细节。其实电视新闻的细节内容,有不少是记者在采访中偶然了解并随即决定拍摄的,这考验的是记者的现场应变能力。

记者本人2015年曾采访过获得辽宁省最美工人称号的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〇三队钻探机长郑延双,53岁的郑师傅在一线钻探已经有35年,即使在最寒冷的天气里,郑师傅也常常要和工友们在野外昼夜施工,艰苦程度可想而知。采访中,记者发现郑师傅和工友们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没有水杯,就询问郑师傅平时怎么喝水。郑师傅告诉记者,在野外钻探施工作业,常年吃住在工地,一身泥、一身灰,也就顾不得许多,他和工友们在工作的间隙,都是用铝制的老式大饭盒直接盛热水喝。记者感觉到用饭盒喝水恰恰能体现钻探工人粗犷的工作作风,于是就在拍摄中,把郑师傅喝水的片段记录下来,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部分,但是很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三、追求画面的丰富性

某种程度上,电视新闻的“精彩”源于电视新闻画面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并不是依靠画面的简单堆砌就能实现的。一般来说,单条电视新闻的剪辑频率应当是比较固定的,如果选择采用平稳、舒缓的剪辑节奏,就应该始终保持这个节奏而不要打破它,电视新闻画面3—6秒是一个常态,最好不要短于2秒,因为把短于2秒的画面过多地组接在一起,播放时,画面与画面的剪辑点就会产生“跳”的感觉,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给受众理解新闻信息带来影响。

我们常说有的电视新闻画面信息量小、不生动、不吸引人,仔细思考这种情况会发现,很少是因为全景、特写画面给得不够多,恰恰是我们没有拍摄好中近景别的画面。在一篇电视新闻报道中,中近景别的画面,可以理解成是全景画面的局部放大部分,它具有叙事的作用,是电视新闻中的主体性镜头语言,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很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人物,记录新闻发展的主要事实和基本过程。比如,我们拍一群游客,我们只需给出一个全景就足够,其他更细致的部分,如游客在美景中互相拍照、使用自拍杆自拍,都可以用中近景来表现。中近景画面还可以清晰地交代人物和人物的关系,呈现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展现人物上肢、特别是手部的动作过程,还可以传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神情。所以,在电视新闻的拍摄中始终要绷紧景别意识,在拍摄全景、特写画面的同时,一定要拍摄好中近景画面,让电视新闻的画面富于变化,从而更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

四、注重情感的吸引

“美感”“正能量”会带来感动,让受众对电视新闻印象深刻。比如,我们可以使用无人机来实现大全景的航拍,赋予电视新闻全新的大视角。无人机航拍的全景比手持摄像机拍摄的全景要大得多、广得多,当航拍机在城市上空飞过、在海面上掠过、在漫山遍野的花海中穿过,捕捉到的富有“美感”的画面会极大地提升新闻的品质,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2015年辽宁卫视《辽宁新闻》曾推出过一组电视新闻系列报道《花开辽宁》,主要是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展现辽宁大地美丽的花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千山的梨花、旅顺的樱花、河口的桃花……那些花开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受众的印象里,成为那年春夏美好的记忆。此外,电视新闻要摆脱平淡,还应从强化“正能量”题材报道入手,感染受众、引发受众的共鸣。辽宁卫视《辽宁新闻》栏目从2015年开始推出《家春秋》子栏目,这个子栏目一般时长在5分钟以上,到现在仍在播出,历时一年多,这在《辽宁新闻》这样一档权威性很强的时政新闻中是很少见的,可见其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些家事故事都是以情感为脉络、用舒缓的电视语言和节奏,娓娓讲述平凡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很琐碎,既有苦涩的记忆、心酸的历程、无悔的付出,也有亲情的守望、真情的告白、成功的喜悦,充满了感动、充满了温情,即便是播出多日,仍让人清晰地记得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和瞬间。我们常说,做“有温度”的新闻,“有温度”就是让人感觉温暖、有力量、有希望,这样的新闻才会带给人感动,才会真正走入受众内心去影响受众,这就需要记者更多地走进生活,近距离地感受平凡中的伟大,挖掘平凡人的精神内涵和闪光品质,熟练地运用电视语言,流畅地表达新闻思想,让转瞬即逝的新闻带给受众更回味绵长的思考。

人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平淡”却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障碍,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克服的一道门槛。平淡、枯燥、索然无味的新闻报道,难以有过目不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更难以有积极的社会引导作用。每一个新闻报道都应当是独特的、有所创新的,让电视新闻摆脱平淡,我们应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丰富性现场感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新闻采访语言信息丰富性缺失的表现分析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开放式课堂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