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首都特色的生态文化

2015-11-20张飞龙

中国名牌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明北京生态

张飞龙

北京市政协主席、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名誉会长赵文芝在首届生态文化·北京论坛上表示,生态文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更是发展首都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赵文芝说:“要用生态文化思想和理念引领,建设有北京特色的生态文化。”

北京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已经突破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一直以来在推动绿色增长、破解城市难题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不足10平米,人均水资源也不足1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季度缺水标准。

赵文芝表示,共有的家园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为了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宜居之都,需要在社会上弘扬生态文化,营造文明氛围,用生态文化引领美丽北京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而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用生态文化思想、理念引导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共识,同时也是生态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营造和守护这种文化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游走在老北京城区街头巷尾时,一些并不契合的现代元素或多或少会影响老北京的整体文化韵味。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任何秦砖旧瓦、文物古迹都有尊严,当人们不能善待它们时,文物古迹就无法融入社会生活。”

在生态文化的引领下,北京民俗文化得以升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每个人休息相关。据了解,首都现有的森林、湿地、绿地、水等生态资源的生态承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如何休养生息,恢复北京整个生态体系的复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吴斌表示,针对各个地方区域生态文化特点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吴斌说:“几千年来,自然界有自我恢复的能力。只有在了解了当地生态文化的前提下所制定的复苏方案才会被自然界接受,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生态文化理念不仅能引导人们提高提升生态道德、崇尚生态文化,同时还能启发人们选择低碳、绿色、循环的发展路线。国务院参事、北京市园林局原局长刘秀晨说,生态文化理念对于指导并提升园林绿化资源的资源质量、优化生态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今北京正进行着百万亩平原大造林,希望能再现昔日森林生态的壮美局面。赵文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数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7.4%,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绿化率达到46.8%,大幅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绿色空间;与此同时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综合管理下,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29.3%,境内三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也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使得“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

随着首都生态的复兴,具有首都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产业得以发展,森林文化、水文化、都市农业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元素逐渐融入了生态文化产品创造和产业发展之中,不仅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文化产品需求,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们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消费观。“这一点难能可贵。”赵文芝说,“生态文化产业对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明北京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