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长篇

2015-11-19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一、《活着之上》

作者:阎真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读者:费金元

毫不夸张地说,阎真教授的长篇新作《活着之上》是一部精神之书、思想之书,堪称《沧浪之水》的姐妹篇,但其思想性更深刻,人物刻画更鲜明细腻,细节描写更精准到位,艺术手法更加成熟老到,因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更强烈,引发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读者)更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更深入的人生思考。

整部小说大部分内容叙述描写的是一些现实生活之中芸芸众生所必须面对的生活琐事,可就是这些生活琐事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体现着“活着”的意义。通过仔细阅读我们能够真切体会到主人公——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坚守与争取现实的世俗利益具体行为之间两难选择的心灵痛苦,我们不能简单责怪当今知识分子不如古代甚至不如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人格伟大思想高尚,社会环境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我们身处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钱和权,这是时代的巨型话语,它们不动声色,但都坚定地展示着自身那巨轮般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怎样努力挣扎都无济于事。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描写手法是该小说最明显的艺术特色,鲜明生动地刻画了聂志远和蒙天舒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凸显了前者是一位“良心未泯”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典型的君子,学问深厚成绩显著;后者是一个做事一味投机取巧的“投机分子”,是个典型的小人,然而令世人深感悲哀的是现实生活之中总是小人得志君子吃亏。小说通过两个人前途命运的详细对比描写,揭露了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学术腐败及某些潜规则,具有很重要的社会认识价值。

读者:rock

《活着之上》注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作品不仅表现了当下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精神衰败的图景,而且展现了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抗拒和排斥,从某种程度上讲,作品展示了当下中国精神图景全面崩溃的现实。大概有作者自身的经历融入其中,所以经验的呈现不仅细腻且具有极强现实即视感,因而整部小说看上去具有强烈的纪实色彩。

然而这部小说确实存在几处值得商榷之处:1.叙述者为治中国思想史的大学教授,于是古代先贤的思想资源和历史选择顺理成章地成为现实批判的背景。这一点本无可厚非,然而作者无视历史语境的更迭,一味地以古典思想作为标准,甚少思考现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全球化语境下知识分子为什么有这些问题,或者说“古典”如何转化“现代”是作者批判基调中的盲点,从而使得批判显得更像是老夫子关于人心不古的深深怀旧。2.作者在批判人文精神衰落时,批判的矛头屡屡指向制度、市场、社会道德等外部原因,唯独遗漏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在作者描述的种种经验中,叙述者自身毕竟也是参与者,虽然包含着些许无奈。问题在于,当作者放弃自我批判时,他便成将经验处理成了身外之物,从而使部分文本更像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的血泪控诉。

读者:边走边唱(弦歌不辍)

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阎真的小说曾经给我带来过巨大的震撼。在毕业前夕,我在个人选择上面临着种种困惑,又读了《沧浪之术》和《因为女人》,一度陷入很深的焦虑。

其实这本书和《沧浪之水》的主题很像,讲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同的是把场景从官场置换到了校园。作者去描述他熟悉的场景,读起来亲切,也令我对这部书多了很多好感。和之前的作品相比,《活着之上》谦卑了许多,也很诚恳,作者不再将自己当成一个教导者,而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去叙事,想象和道德判断也少多了。语言风格一如既往,但文字很好读,甚至有点像东野圭吾。

但是好像依然缺了点什么。

最明显的是只破不立,简单地把现代与传统、理想与现实这些话题对立起来,有点埋怨和不甘,却对于制度设计问题和个人性格缺陷问题始终选择了回避。此外,作者的视域也只局限在纯文科,高校里有产业有项目的理工院系恐怕是另外一幅景象。

但是我依然给这本书打五星。因为最难能可贵的是真实。作为一个普通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说,小说里的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作者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我们看到却无力描述的场景,读起来心有戚戚。阎真教授以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现实语境中为研究体制内知识分子留下了一份实证文本。这是戏剧家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和历史学家黄仁宇(《汴京残梦》)所难以做到的。

二、《野狐岭》

作者:雪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读者:莫觉

《野狐岭》,一个新奇的视角,让故事的参与者各自讲述。非常戏剧感,或许未来可以成为很好的舞台剧。零散又聚合的故事线,很有新鲜感。故事中,俗世与出世的人物和精神相互交融,甚至在一个人物身上都能看见整个世界。这内含的差异来自于每个人的不同视角。但即使是视角,也并不是就是虚幻、纯主观的。如,各人如何看木鱼妹,如何看空中的“木鱼”。它们都深具客观基础和形而上的内涵。这个故事中,只有各个角色各自的“三观”。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空间里,读者又能找到和搭建一个自己的解读体系。但即使是这样,故事里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又是如此的显而易见。所以,不要认为作者是在和稀泥。从相似性方面说,这本书最像《西夏咒》,同样有些魔幻色彩,以及看似无法完全拼接上的故事线和逻辑。这恰恰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空间,也是对《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比喻——个人理解。从可读性和文学性上,对世间和出世间的关照,倡导正能量和容纳多维度思想等等各个方面,故事也体现了相当的平衡及趣味性。

如果读者们还没读过雪漠先生的任何书,从此书开始也不错。这是一部兼顾各类读者的非凡作品。

读者:绕指柔

我相信,对于雪漠来说,《野狐岭》的写作是一个挑战,也将会是一个证明。由于它,雪漠实现了许多人的期待——将“灵魂三部曲”的灵魂叙写与“大漠三部曲”的西部写生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和”的文本;由于它,许多认为雪漠不会讲故事的人也将对他刮目相看,并由此承认:雪漠不但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勾魂摄魄,还能以故事挑战读者的智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因此,我断定,《野狐岭》将会证明:雪漠不但能写活西部、写活灵魂,雪漠也能创造一种匠心独运的形式,写出好看的故事、好看的小说。

三、《女北京》

作者:君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读者:逍遥羊

八零后女作家君婷的新书《女北京》笔下所观照着的人物,是一批跻身于社会中上阶层,供职于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党政机关等单位的年轻白领女性群体。表面上看来,这批女性各个独立,自信,独当一面,有着不输于男人的工作能力,同时又生活小资,外表时尚,不失风情迷人的女性魅力。可是,这些女人真的快乐吗?她们真的那样成功地掌控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吗?她们真的在职场和情场上,如她们所展示给人的那样春风得意吗?君婷告诉我们,答案是:negative。

《女北京》中的白领丽人们,大多在事业上有着勃勃的野心。对于她们来说,钱似乎已经不再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她们大多已经可以轻松地养活自己,然而,工作就像是令她们又爱又恨的男人,永远舍不下,却又是心中永远的痛。即使报酬优厚,她们也不甘心在一个平庸的工作岗位上日日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动作。平庸,是北京女们内心最痛恨的字眼。

由于超越平庸的渴望在恶性竞争、处处不公的工作环境中难以得到满足,北京女们又无意识地将内心深处这种自我超越的渴望赋予了她们爱情。职业的压抑和焦虑感迫使北京女们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来填补她们的伤痛,慰藉她们敏感的、一碰就痛的心,然而她们焦灼、躁动的感情又绝非那些满足于柴米油盐,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男人可以弥补。

也许是因为整个社会优胜劣汰的格局,人们的感情和婚姻生活中处处弥漫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北京女们所嫁的老公大多是事业有成的男人,而这样的男人身边则总少不了美女的环绕,让她们随时处于失去丈夫的危机感中。而另一方面,一些北京女们不满于婚姻的平淡乏味,也总在“窥视”着那些能给自己带来饱满充实的感情体验的男人——可能是别人的老公。在感情的猎场上,总是难以分清男人和女人谁是猎手,谁是猎物。不知道婚姻中到底是谁在伤害谁,反正北京女们的婚姻,要么已经彻底破裂,要么早已名存实亡。但依然在渴望爱情。可是,在这个每个人都在被激流裹挟着身不由己的时代中,爱情将走向何方?

读者:Xiao

与其说书中姑娘们的挣扎源于一座复杂的城,倒不如说这是年龄带给她们的困。我想在她们二十出头时,焦虑无处生长,但三十岁时一切都不一样了,想要的东西和需要面对的难题比二十岁时多,竞争力却不如当年。年龄是最公平和无可抗拒的法律,越是想要逃避越是无力。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自己可能是每个奔三姑娘摆脱焦虑的良药。

书中一个个基于真实的故事直指很多姑娘共同的性格弱点,她们的故事让你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因为你很可能在她们的世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虚荣中有狼狈,攀比后是孤独。”

“你是你所有假想敌的脑残粉。”

当你走出那一个个故事时,作者一针见血的总结一定会让你难忘,而这种记忆可能会成为你未来奔三焦虑的预防药。很喜欢故事的结尾,关于父母,关于年幼时光的回忆,无论年龄如何流逝,我们至少曾经已经拥有美好。

读者:喜喜韩

来北京十几年,从未有过归属感,北京于我是个男人,无法给我足够安全感的那种。有时想靠近他,却被他拒于千里之外,有时想负气出走,他又四两拨千斤地给你一记温柔:让你留,让你欢喜让你忧。

《女北京》里每一段故事都有我和我身边奋战在帝都黄褐斑橙色预警一线的北漂或京生女青年的影子。城市,男人,呼吸,纠葛,白茫茫的世界里终剩的是寂寞而干净的一个自己。

每个人或许都能写出这样的故事,但我们无心无力,也没有氧气瓶。君婷为我们代笔了。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天真、可恨、无知、孤独和畸形。看到这些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点找到出路的决心,要不要再这样迷途不知返,以为生活的主题曲都是时间煮雨,结果煮的是自己。

(摘自豆瓣网,相关人员均已发信,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从写实到反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发展状况与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