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的思考

2015-11-18沙晓彤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学时品德课

沙晓彤

一、本课的地位

本课是初三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第一节内容,这一讲是在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向学生介绍讲解我国采取的相应国策与发展战略,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实现过程。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一)开放性

第一,突破时间的界限,不仅仅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提出,上下联结,从1976年打倒“四人帮”开始,突破思想的桎梏,实现两次思想上的解放,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正的唯一标准》的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2001年加入世贸、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的提出。

第二,课堂模式上,采用小组讨论,共同思考,设计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把脉》小组讨论作为载体,以为明年两会写提案作为参照形式,认真思考讨论,将观察与思考进行组内合作探究,最后进行组间交流,以及与老师的交流。人民代表的身份与发言让学生们很有一种成就感——他们认真地思考、热情地交流、激烈地讨论,从而调动了课堂交流的氛围,充实了教学内容。

(二)综合性

第一,突破教材没有涉及经济内容的局限,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导入新课前,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入手,让学生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将经济常识与政治常识进行初步综合。

第二,尝试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小综合。整个课程以政治为主线,通过历史知识将主线内容进行衔接和深化,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一环节,通过地理课的内容将立体的格局进行展示。

(三)生成性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接触,但整体的贯穿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设计中,我力图利用历史与政治的结合,对学生的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和体系。

三、对初中政治课的思考与探究

谈到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经常会有人说“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带孩子玩,没什么内容”,高中的老师也问过“初中都教什么了?怎么什么都不会?”似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成了浅显、幼稚的代名词!从试题的命题角度,也经常面临一个要么无题可出,要么出的题就是没有知识含量的题,平时上课不参与、不思考、不配合的学生,但通过试卷却能考出高分!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内涵与形式吸引住学生?

(一)打破教材的年级限制,尝试将高中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因为没有中考限制,所以,关于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我共分作三个学时完成,第一学时,讲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第二学时,讲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三学时,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影响。

第一学时介绍东南亚金融危机,学生不理解索罗斯怎样在短短几天内使得东南亚各国的股市、汇市于几天内近于崩溃,这里涉及到在股市和汇市的操作,不但存在做多,也存在做空,高一经济与生活中讲到的投资理财方式的内容,储蓄—债券—理财—股市—期市—汇报的内容就可以介绍给学生,并且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尝试将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时间的角度、从开放的地域、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来讲,分别可以属于历史、地理、政治的范畴,但这三者统一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这一课题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综合。

(三)尝试对同一概念和理论根据学情进行不同层次的理解与接受

本课的引入,我是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导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这句话,学生可以通过经济实力是经济基础的一种外面表现形式进行理解,实际上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在高中政治课上,通过更深刻的角度会全面地向学生进行介绍,对于这一概念和理论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可以通过经济实力这一现象进行认识和理解。

教材中所講授的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但因学情所限,在初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改革的相关内容,教材中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只是讲的是改革开放中的开放这一分支,改革改的是什么?这便与前面提到的经济基础相关联,在第三课时中,恰恰可以借此让学生理清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四)尝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不同深度和层次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很开、很广,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我们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知识含量和思辨水平。以我所教的班为例,八个班,学生的差异很大,在普通班,新课导入可以由身边的变化导入,但对于思想已经达到一定深度的实验班学生来讲,这种导入太过于简单,虽然生活化,但吸引不住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根据学情,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深度进行教学设计。

(五)思考: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形式

“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度、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探究、合作、交流”。这些观点,如何在一节课中体现?学生活动的时间和形式需要什么样的标准来届定?

课堂教学归还给学生,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这个度与形式如何把握?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是否一定要体现在站起来正式地回答?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是否一定要一个时间限制?是否提到学生活动就意味着一定要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否需要一种表现的形式?对于以理论为主的一节课,如何把控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时间长度?

面对新时期的课改要求,面对学生知识储备与视野的开拓,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必须不断提升。课改对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必须要不断提升。在这堂课的准备和教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历史、地理的知识比较多,资料比较丰富,如何理出清晰的思路,需要认真的思考、整理,做公开课的压力也是动力,不但让自己感觉到专业知识储备的不足,更需要想办法查阅资料为自己充电。

公开课是机会也是挑战,抓住每个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学时品德课
学习不是“刷学时”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