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价值追忆的涉渡浮木

2015-11-18

雨花 2015年13期
关键词:王家犹太人人性

■ 邓 虹

人性价值追忆的涉渡浮木

■ 邓 虹

一直以来,国际国内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屠杀、迫害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关于犹太人在中国的研究并不多,把中国作为施救角色来研究并表达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当时冒险为大批犹太人签发“生命签证”的何凤山先生在去逝时,女儿写的悼词中提及这段往事,才让媒体认识了这位东方“辛德勒”。在文学甚至学术界,近代中国一直被贴上苦难的标签,仰望、祈求、跪拜世界帮助的近代中国形象,已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也一直习惯性地保持着高贵的施与者的优越心理,并一再嘲笑中华民族只知索取而从不贡献的自私,认定在探索和维护世界和平道路上中国的缺席。在西方国家的一再暗示之下,我们似乎也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救助,甚至是在自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状态下伸出的援助之手。媒体、文学、科研甚或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接受了嘲笑,莫须有地承认了自己无能为力的“自私”。但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历史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麻木得忘记去揭开面纱,还原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远东来信》实现了文学领域此类题材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花费18年心血,自费投入50万元,遍访欧亚各国,秉承东方“一粒砂中见世界”的哲学,对故事的历史进行“疏离”的处理,穿透历史的沧桑和辛酸,把目光投向了宏观历史中的个体,关注弱势群体如何“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大情大义,关注弱势群体在苦难困顿中的脉脉温情和人性光辉。小说依托历史真实对战争、和平、人性引发的思考引人深入又发人深省。作者把对人的关注从生命的本能巧妙地转向为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思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强烈的创作诉求,拓展了当代小说的空间。

《远东来信》从人物的塑造上来讲,似乎显得“高、大、全”,作者用墨如泼,塑造了一个个完美近乎“无瑕”的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中,纳粹势力联合其盟国在全世界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而王家甫、潘进堂、喜鹊、八仙等人,自己的性命犹在战争、灾害、穷困、饥饿中朝不保夕,却对犹太少年雷奥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为了保护他忍饥饿、冒风险、抛尊严乃至舍性命!这样的人物存在吗?真实吗?然而细读小说,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作品人物塑造的扭捏造作,一个个人物如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散发出一种粗砺真实的美。他们的“大义”,来自于中国人传统美德和忠义思想的层层堆积,始于平凡朴素,而终至高山仰止。王家甫对雷奥一家的救助,始于其在异国结下的深情厚谊,在德国感受到的家庭温暖使他觉得理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得知好友及女儿惨遭屠杀,他对雷奥母子的感情又多了一层“托孤”的悲壮;潘姨和喜鹊代表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她们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她们全心全意地心疼孩子,甚至别人的娃;潘进堂因为对妹夫的一句承诺而咬牙坚持,又因了解了雷奥的遭遇而义无反顾、一力承担;剃头匠老纪深恐雷奥死去,这家人就“绝了后”,最终舍命保护雷奥。这些不就是普通中国人的自然选择吗?是如此真实的感受!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普通人如苍穹繁星。孔子曰“仁”,主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程婴舍亲子救孤……中华的传统价值观像一种社会水泥,黏合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 每当“那一刻”来临时,王家甫、潘进堂们都会出现,都会成为英雄。往深了说,是东方哲学里那高于生命的义的人性认知,成就了雷奥的生命和未来。

哲学家批判基于情感之上的无根据的轻信,而《远东来信》却以不甚合逻辑的“轻信”让雷奥在别津村生存了下来。潘进堂“轻信”了妹夫王家甫及“父亲”这个对他而言有点虚无却最能击中他内心的名字,便忘却了生死,只因这“轻信”,便毫不犹豫地把雷奥当作责任乃至信仰一样扛在了肩上。在别津村这生存都困难的穷乡僻壤,一个中国“父亲”为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娃”守住了一个永远的“告别码头”,每次当疲惫不堪的潘进堂在雷奥面前,打起精神、装出笑脸,就像一根根银针,决绝地扎入读者身上的每一处痛穴。“轻信”的人还有八仙、喜鹊、老纪、桩子、任天放……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即使在最后刺刀快落下死亡将来临的那一刻,憨厚纯良的人性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1939年,孔祥熙致国民政府呈中指出:“无国籍之犹太人之情形特殊,我国素重人道,先总理亦常以人类大同主义训诲同志,吾人理应力之所能,予以协助。”随后,中国规定了犹太人入境手续,并指出:“此次被迫,犹太人多仓皇出逃,即具有中国国籍者恐在德奥等亦未便能为办理出国手续,其未将有入境护照者,如何予以变通,似应由外交部拟订办法,以便饬关遵办……”也就是说,当犹太瘟疫的梦魇笼罩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惹祸上身时,中国对犹太人发出这样一个声明:犹太人可以不用签证,直接进入中国避难。满身疮痍的中国向犹太人打开了拯救大门,成为二战中接受德奥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让几万犹太人在中国回了家。这是中华民族向生命致敬的最好佐证,向往和平、倡导和平、践行和平,中国从未缺席。

(作者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王家犹太人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王家新的诗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王家湾
自尊
也无风雨也无晴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