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海里的“小巨人”

2015-11-14鸣莺

世纪人物 2015年8期
关键词:有孔虫小巨人巨人

鸣莺

有孔虫,海洋世界的小生灵。它,有一个奇特而新颖的名字一大海中的小巨人。

郑守仪,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有孔虫60年,在海洋世界遨游了一生。

如今,这些生长在海洋几千米处,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小生灵,却被郑守义‘请’出海面,与人类见了面。一一亲手雕琢,按比例放大,上百倍“还原”,栩栩如生,天然造型。其中,240余个有孔虫属种原模相继被研究开发出科学教具,科普展品,旅游纪念品,服装服饰,首饰,灯饰,棒棒糖等有孔虫系列产品徐徐游进了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宏观展示微观世界

世界第一座“中国有孔虫雕塑园”,2009年,在广东中山三乡镇落成。它由114座石雕组成,是集科学,艺术,海洋文化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2012年,世界最大的美国史密森博物馆《Smithsonian》杂志,荐举中国有孔虫雕塑园为排列第二的世界10个进化旅游热点之一。

2003年,郑守仪在该领域荣获国际最高奖——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

今年6月5日,她从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手中接过《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颁奖证书。

有孔虫,从微观海洋世界来到到宏观人类大自然,历尽半个多世纪……

怀揣对“小巨人”的敬畏和探索

时值盛夏,记者驱车驰进了青岛汇泉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物标本馆,郑守仪研究室,不足20平的房间,俨然一个小型的有孔虫展览馆:模型,展架,标本,及开发的系列‘小巨人’琳琅满目占满了房间。三面墙壁,环绕展柜,桌面展架,挂,摆,放满了‘有孔虫’,凌乱有序。它们掌心大小,奶白色,咖色,无色,形状似珍珠,葫芦,海螺,辣椒……奇形怪状,漂亮神奇。

有孔虫,是带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因壳内有“口孔”相通而得名。平均约0.1毫米大小,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史。已知从寒武纪到第四纪的化石种类有4万余种,分布于各种海洋环境的现代种类6千余种。

显微镜前,郑守仪接受了采访:

“这么巧,刚从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39中)回来。今天是我的6个‘宝贝’(石雕有孔虫)第一次进学校。它们被塑造过程中,成型如何,走没走样,我不放心,一大早,去看看。”

刚刚寒暄落座,郑老看去挺高兴,自言自语。

“你啊,不妨先去学校见识见识,看看它们的样子,对你也是一种科普学习”。

青岛老城区登州路沿街。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39中)坐落其中:重达几吨,长约百十公分,以白色大理石为躯体的六个‘小巨人’赫然醒目。它们以艺术雕塑面孔,分别卧立在规模不大,整洁有序,一进校园的花坛和台阶两旁。

校长白刚勋告诉记者,这次请来的六个‘小巨人’,有名有姓,归属正宗。其中一只,第四纪有孔虫,它的‘源’头却是来自郑老的家乡——中山三乡镇。郑院士就是从故乡钻井岩芯中采样,反复论证,确定自己的祖籍亿年前是一片汪洋洼地。

“将今论古”。有孔虫是古今海洋环境的优越指示生物。它对所处环境的深度,温度,盐度等反应灵敏,遗骸成为化石,是研究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对认识开发海洋和勘探石油等沉积矿藏,推断古沉积环境鉴定地层年代具有重要作用,故有大海里的小巨人之称。

“‘小巨人’的到来,为学校添了一道艺术景观,它们可是学校的‘吉祥物’”。毕业前夕,贸然造访,给事务繁多的校长添‘乱’。然,明了其意,乃不失热情侃侃聊起了‘小巨人’:“让微观海洋生物,有模有样,原汁原味,形象逼真的呈现给孩子们。这比单纯的课本说教效果要好很多。课余期间,孩子们随时与‘小巨人’亲密接触,作为学校科普教育的范本实物,对孩子们的智力开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也非常有必要。”

对领进‘小巨人’进校园的缘由,白校长回忆,去年暑期,郑院士到学校进行科普讲座‘大海中的小巨人’。当时,我就被这句话吸引了。认真细细地听了介绍,再到显微镜下观看,呵,大自然很是神奇。肉眼看不到的白色小沙粒,在放大几百倍的显微镜下,确是千姿百态,像我们常见海中贝壳,似生活中的蜂窝,如女孩子们佩戴的白玉……直觉告诉我,这是海洋世界赐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晶莹剔透,精美绝伦。大自然的美是人类无可言尽的。儒雅的校长深深地感慨!

我们都是从儿童走过来的,知道孩子的启蒙阶段,对世界观的形成有多重要,有时外物的感官视觉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学校作为中国海洋培训基地,把“有孔虫”请进学校,这是我们校领导们的共识。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这个地球。

外围采访,让我对“小巨人”刮目相看。再次见到郑老,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可是我国第一座海洋有孔虫雕塑进校园的中学”。

有孔虫,从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美学价值都对人类有贡献。

据史料记载:“世界屋脊”珠穆拉马蜂是从海底里“生长”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依据之一,就是在那里找到了有空化石。像珍珠港事件,意大利刑事案件等,有孔虫的海域位置都验证了宝贵的线索……

这位出生在菲律宾海外归国华侨,沉浸回忆,用不太流畅的中文语句,表述着自己一生研究的有孔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北岛和南海部分岛屿,从潮间再到水深几千米的上千个测站所采集的样品中,对有孔虫的分布,种类及其与基地相关海域的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

对当年的工作,郑守义记忆犹新:“泥样烘干,称重,冲洗,标本浮选,再分类鉴定,形态描述,绘制形态图等。再对采自不同海域及其部分岛礁上的不同种类的标本一一计数。

她还针对不同种类的有孔虫,分别采取‘石蜡刀切’‘砂纸干磨’‘滴水针刺’等方法,揭示其内部结构,是分类的根据更充分。由此,澄清了学术界的一些疑惑,也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识。

曾是世界有孔虫研究权威的英国学者BRADY,1884年根据一种胶结有孔虫的外部形态,将它归入壳内无隔板的纺织虫属(TEXTULARLA),对此,一直无人怀疑,而郑守义1978年对采自西沙群岛的同类有孔虫进行切面观察,发现其室腔具有垂直隔板,遂建立新属“隔编织虫属”(SEPTOTEXTULARIA)。

几十年来,她多次应邀赴法国,瑞士,德国,日本,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演讲。迄今已发表320余万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详尽鉴定,描记中国海有孔虫15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现生有孔虫种类1/4,包括1个新科,1个新亚科24个新属和290个新种。专著《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荣获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1年《中国动物志》有孔虫第一卷《胶结有孔虫》出版,320万字,绘制有形图8000余幅。

开创和发展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让世人见证海洋魅力。

“‘美’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贝,我一个人看是不是太可惜了?”坐在显微镜下,她时常这样想。可,有孔虫太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见识。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十分困难。由此,她萌生了‘还原’它们的想法。

凭借对有孔虫了如指掌的优势,她画出不下一万幅有孔虫形态图,不仅画了外部形态,还绘制了内部切面形态,用过滑石,陶慈泥,石膏……最终,锁定石膏,对照形态图,按比例放大,一刀一刀雕刻。简单的两三天,形态纹理复杂的需要刻画四、五天,甚至更多天。几年下来,250个有孔虫原始模型‘孕育’诞生。

首批模型一出来,奥地利,韩国,印度有关机构相继购买收藏。世界罕见的挂有120枚有孔虫展架,开始比量投放国内外市场。中国科技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上海同济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纷纷订购。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有孔虫模型和系列产品,以其二者完美结合,在2005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览会上,被评为“科学与艺术优秀作品奖”。

让人类分享海洋生物的美妙。让‘小巨人’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2014年5月8日。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孔虫馆荣誉馆长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守仪感谢函。其中这样写道:

……我们获得了挂有120个精美有孔虫模型的展架。我们也收到了你的有孔虫模型册,便携式显微镜及其他材料。你将艺术与科学独一无二的融合在一起。在所有微古生物学家中,只有你成功将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呈现到大家眼前。你制作的这些精确的模型,即使研究者能够了解有孔虫的复杂形态学,也为学生科学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公众能够领略到肉眼不可见的未知世界,并被这个世界的美深深震撼,为之兴奋。你的模型和雕塑园将丰富子孙后代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它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史密森学会古生物部友好交流的恒久象征。

2014年7月2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所长的来函,其中几句:……你的捐赠品令人惊叹,一定会抓住公众的眼球,促使我们的科学家开始思考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影响……

“年轻时,我就常常做飞的梦,梦见自己从家窗口跃出,带着‘小巨人’满世界的飞”。今年85岁的老人,沉浸往事,遨游在自己梦幻海洋里:学术演讲、科普讲座、模型展示,院校、机关、学校、企业。累而快乐。

年轻时认准的事,真的让人荣耀一辈子。老人指着装满厚厚一摞奖状、证书灰色铁盒子,满脸的自豪。梳理老人一生,是机缘,天意?老人与海有缘。或许,这是苍天赋予老人来世的担当——大海里的“小巨人”?

以此为题,老人欣然应许,一脸的灿烂。 责任编辑/张元奕

猜你喜欢

有孔虫小巨人巨人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渤海湾西部区域近50年沉积物柱中有孔虫化石群特征
国内
阿瑟·佩恩和他的《小巨人》
钙质壳有孔虫溶蚀率和体表结构的影响
直立的石巨人
“小巨人”巨晓林
三埃工控:计量“小巨人”
泰国北部三叠系Lampang群doi Long组的有孔虫组合与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