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2015-11-12曾静涵

关键词:语用功能说文解字

曾静涵

摘 要:本文对《说文解字》“食”部字进行穷尽性研究,考察“食”部字的字形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古代饮食文化及经济面貌。首先,部首“食”字的构造与字义反映出东方传统的农业文明;其次,从食物的多样性及加工过程的复杂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后,由食物及饮食礼仪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概念转喻;言语行为转喻;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70-03

一、《说文解字》“食”部字形構造分类分析

(一)形声字统计及分析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食”部共有形声字60个,正篆包括一个部首字、56个部内一般的形声字和一个省声字,另加入两个新附字。形声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起标声作用的造字方法。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②“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取譬相成”就是根据口语取一个读音形同或相近的文或字来做新造字的标声部分。段玉裁注曰:“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③这就是说形声字由一个有表音功能的声符和一个有表意功能的意符组成,意符所表示的是意义范畴,并不表示具体词义,声符只是起到标注大致读音的作用,有表音功能。但是,并不是所有字声符的声、韵、调都与本字相同。

“食”部中的59个形声字中,大多数为左形右声字,共有51个,占总数的86.44%;其余为下形上声字,共有8个,占总数的13.56%,包括一个部首“食”字,和7个以“食”为意符的字。其中,“食”的声符为“亼”,意符为“皀”,“皀”意为“谷之馨香也”,说明了“食”的本意范畴;其余的7个字意符都为“食”,表明了它们的意义范畴与食物有关。“食”部中有一个省声字:“飻,贪也。从食,殄省声。”这就是说,“飻”这个字是形声字,它的意符是“食”,它的声符实际上是“殄”,在造字时,这个声符被省简成了“ ”字。因此“飻”是一个省声字。

(二)会意字统计及分析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④许慎在《说文》中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⑤段玉裁注曰:“今人用‘义,古人用‘谊。”“‘指撝与‘指麾同,谓所指向也。比合‘人‘言之谊,可见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谊,可见必是‘武字。”⑥王筠《说文释例》也说:“会者,合也。……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⑦可见,会意字有几个构字部件,合在一起,以它们的组合关系来代表这个字的意义。

1.“食”部中的会意字有两个:①飤,粮也。从人食。“人”与“食”是“飤”的两个构字部件,“飤”的本意是给人吃粮食,“粮即食,谓使之食”,⑧张舜徽说:“飤之本义,当为饲养孩提,固声类以哺训飤。孩提不能自食,必赖他人食之,故此字从人从食。”⑨这就是说,“人”在“食”旁,两个构字部件的关系是“人”吃“食”,并且是“使动”的意思:“使之食”,二者共同构成“飤”,是“给人吃食”的意思。这是一个会意字。② ,餔也。从夕食。“ ”的意思是“餔”,而“餔”指“日加申時食也”。申时,指下午三到五点钟,“餔”指日头在申时吃的饭,即晚饭。“ ”从夕食,指“夕”“食”是它的两个构字部件,“夕”表明了时间,“食”表明了事物内容,“夕”与“食”合在一起,就是说“ ”这个字是在晚上吃食物,段玉裁注曰:“饔、 皆谓孰食,分别之,则谓朝食夕食”,也是说这个字与晚上、食物有关,是晚上吃的食物,即晚饭,称为“夕食”。这也是一个会意字。

2.会意兼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指会意字的其中一个构字部件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它既是会意字的意符,又可成为形声字的声符,因此也称为“亦声字”。当其被称作“亦声字”时,它被看做形声字,表明形声字中“声中有义”的现象;当其被称作“会意兼形声字”时,它被看做是会意字的一种,表明会意字意符既表意又表音的功能。

“食”部中,有两个会意兼形声字,具体分析如下:①饗,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饗”这个字,由“食”“乡”两个意符组成,指乡人互相饮酒的风俗,其中一个意符“乡”,既有表意功能,说明“饗”这个字的意义范畴的对象是乡人,同时它又有表音功能,与“饗”(许两切)的声、韵皆相同,只有调类不同,“饗”为上声,既表意又表音的意符“乡”是阴平字,与正篆“饗”读音相近。因此“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②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餽”由两个部件“食”“鬼”组成,本义表示祭祀,其中一个部件(同时也是它的意符)“鬼”有表意功能,表示“餽”这个字与鬼神有关,鬼神是祭祀的对象,用食物来祭祀鬼神即为“餽”,同时,“鬼”这个意符又有表音功能,“餽”俱位切,古音gui(去声),又音kui(去声),“鬼”与其读音相近,对这个字有标注读音范围的作用,有表音功能。因此,它既表音、又表意,“餽”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

(三)小篆、重文统计

《说文解字》“食”部共有正篆62个,如,“ 、餾、飪、 ”等。另外,又有重文18个。重文,即异体字。《说文》把附在正篆后面的古文、籀文等各种异体字统称为重文。其中包括古文、籀文。古文指战国时代流传在秦国以外六国的文字,这种字体不像籀文那样繁杂,也不像金文那样工整。一般被称作“六国古文”。⑩此外,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文”即因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又称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秦国的文字,又称为“秦国大篆”。另外,还有或体字7个。或体为正篆的又一种写法,也是一种异体字。

(四)新附字

宋代徐铉等人奉召校订《说文》时,将一些《说文》所未收而经典相承或时俗通用的字分别附于各部正文之末,并注明“文xx新附”,就是所谓的“新附字”。11“食”部有两个新附字:餕、餻。

二、从部首“食”字看传统东方农业文明

《说文解字》“食”部字包括正文、新附字共64个。“食”为《说文解字》“食”字部的部首,《诗经·小雅·绵蛮》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12将饮食与教诲放到同等的地位。《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3饮食被列为“大欲”,足见古人对于饮食的重视。小小的一个“食”字更能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

《说文》:“食,一米也。……或说:亼皀也。”钱桂森《段注钞案》曰:“一字疑当做壹。”《礼记·玉藻》曰:“壹食之人。”注云:“壹犹聚也。此处盖为聚米为食。”14这就是说“食”字是将米聚集起来做为食物的意思。另一说“食”为“亼皀也”,皀为“馨香之米”,段注:“亼,集也。集众米而食也。”张舜徽《说文解字今释》注:“亼皀,集合馨香之米。”都旨在说明食与米的关联:将一粒一粒的馨香之米集合起来,就成为了“食”——食的本义与粮食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古便有俗语云,民以食为天,在百姓的眼中,食物和神圣的上天一样不可或缺。《周礼·膳夫》则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如粟、麦、稻等,汉人自古就以食用谷物为主,稻子又是最主要的食品,馨香的稻与麦集合而成,便是“食”。食与米的联系,直接反映了中国古代深厚的谷物文化,进而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农业文明。

三、从饮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食物的多样性

“食”字部中反映了不同种类、不同材料、不同性状的食物,可见古代的饮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主食丰富,而且区分明显,用面粉做的是饼,用米粉做的是餈,干稠、水分较少的干饭叫做“ ”;将菜肉汤汁浇在饭上,水分相对较多的叫做“饡”;用不同谷物做出的杂饭,叫做“ ”。即使是粥,也有稠和稀之分,《礼记·檀弓上》曰:“饘粥之食。”孔颖达疏曰:“厚曰饘,稀曰粥。”15就是说,比较稠的粥,叫做饘,比较稀的、水分较多的才叫做粥。除了主食,古人也有用于解馋的零嘴小吃。《说文》:“ ,嘰也。”即是指饭后的零食茶点等小吃。这些小吃也是很丰富的,有叫做“饴”的甜品,相当于我们今天吃的糖;也有用面食做成的酥脆食品“ ”,《说文》解释曰:“熬稻粻 也。”朱骏声解释为“黏米煮熟为粻 ,又干煎之曰 ”,即将黏米煮熟,然后煎脆,现今的一种条状酥脆油炸食品“ 子”,就类似于“ ”。另外,将以上两种食品混合,即将饴糖涂在 上,则制成了“ ”,这应该是一种又甜又脆的食品。除了这些,徐铉还加入了“餻”,《说文》:“餻,餌屬。”《玉篇·食部》:“餻,餻糜,餻饼也。”餻是饵饼、糕饼之类的点心。”16

零食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不再只以吃饱为目的,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吃好”上,既要吃得丰富多样,又要吃得有营养,这一切当然要在“吃饱”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说明了古人的生活水平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文明程度在提升。此外,从“饴”字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制糖技术的发展。《说文》:“飴,米糱煎也。”《段注》:“米部曰:‘糱,芽米也。火部曰:‘煎,熬也。以芽米熬之为饴,今俗用大麦。”也就是说,饴是用米芽熬成的糖浆,先秦时代的糖则是用麦芽、谷牙熬成的糖膏。“米糱”就是今天的制糖原料谷芽,是麦芽糖的雏形。17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掌握这些技术。

(二)加工过程的复杂

1.“ ”与“餾”——加工食物的复杂工序。《说文》:“ ,潃饭也。”《玉篇》曰:“ ,半蒸饭。”18张舜徽《约注》云:“湖湘间人作饭,先以米下水煮之,俟其半熟,漉出蒸之曰 。”19湖南一带,人们蒸饭之前,先要下水将米用沸水烫一下,然后再能放入灶中蒸熟,这一过程叫做“餾”。《说文》曰:“饭气蒸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中说:“下水涫之曰 ,再蒸之曰餾。”20这就是说煮饭的时候有两道工序,先“ ”,然后才能“餾”,“餾”是蒸的一种。这说明食物只有经过了“餾”这道工序,才能达到全熟。

2.“饪”与“ ”的火候。说到食物的生熟度,就不能不提到熟食。《说文》:“ ,孰食也。”直接提出了“熟食”这个概念。“ ”是熟食,从制作手法上来看,与“ ”对应的就是“飪”。《说文》:“飪,大孰也。”指在烹饪食物的时候,将食物煮得烂熟。张舜徽《约注》曰:“煮肉为飪。”21进一步将“飪”的作用范围缩小。《论语·乡党》:“失飪不食。”22何晏注释认为失飪为“失生熟之节也”。就是说,煮食物的时候,火候必须刚刚好,不能半生不熟,也不能过火,这样才符合礼仪的要求,不然君子是不食的。

熟食的出现,表明人类彻底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对火候生的精准把握,食物烹饪手法的多样,表明饮食文化在随着社会文明在一步步发展。

四、古代饮食风俗及礼仪

首先,古人吃饭的时间不同,名称也就不同,在“食”字部中有所体现。《说文》:“ ,晝食也。”王筠《句读》:“吾乡谓午饭曰 饭。”23《段注》:“今俗谓日西为晌午,顷刻为半晌,犹 之遗语也。”就是说,“ ”指的是午饭。吃晚饭的时候,就叫做“ ”,《说文》:“ ,餔也。”《三苍》曰:“餔,夕食也。”即是说“餔”指晚上吃的饭。《说文》:“餔,日加申时食也。”申时指下午三点到五点,也是吃晚饭的时间。“ ”的字形“从夕食”,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构字部件“夕”“食”共同组合而成,也说明了它是在晚间吃的食物。“食”字在殷墟卜辞里,就是记录吃饭的,宫廷即用膳食定食,可见吃饭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卜辞中的“小食”,后来就叫做“飧”,(也写作“ ”),又叫“餔”,下午四五点钟吃。另外,“食”部中还有部分字能够体现民间的待客风俗。《说文》:“饗,鄉人飲酒也。”指乡里人宾主相向、相对着喝酒。《玉篇·食部》:“饗,设盛礼以饭宾客。”24可见,“饗”字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乡人共食、共乐的和谐图景。款待客人时,古人有一种特殊的风俗,《说文》:“飵,楚人相謁食麥曰飵。”“ ,相謁食麥也。”“ ,秦人謂相謁而食麥曰 。”“ , 也。”这些都是说古时一种款待客人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地区,这一风俗的能指不同,但所指相同。徐锴《系传》:“飵,人相谒相见后,设麦饭以为常礼,如今人相见饮茶也。”25在“食”字部中,也有部分文字体现古人祭祀风俗。“ ,小餟也。”“小餟”即是指小型祭祀,直接说明了其与祭祀的联系。这些祭祀中,有以食物祭祀的:“餽,吳人謂祭曰餽。”“餽”的字形“從食从鬼”,从构造上即可看出是“以食物事鬼神”的意思。此外,祭祀中必然少不了酒水,“餟”即是一种以酒祭祀的礼仪:“餟,祭酹也。”是说将酒水洒在地上来祭祀。这种祭祀方式比较普遍,直至今天还有很多地方在使用。

《说文解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元素,从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则可见一斑。此外,“食”部字只能从一个很小的方面阐释《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古代饮食文化,如“月”部、“鱼”部等也都不同角度解释了古代饮食文化。

注 释:

①④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2002.

②⑤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③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⑦王筠.说文释例[M].中华书局,1987.

⑧1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岳麓书社,1997.

⑨⑩1921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1王宁.《说文》学名词简释[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中华书局,2002..

1315孔颖达.礼记正义[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

161824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M].齐鲁书社,2004.

17胡笳.基础实验化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98.

2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3王筠.句读[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5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中华书局,1986.

参考文献:

〔1〕周婉红,郭波.简析《说文解字》中部分饮食词文字的背景[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1).

〔2〕肖文辉.《说文解字》饮食词研究[C].西南大学,200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说文解字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归化与异化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