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场角度探析《玉簪记》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

2015-11-12刘巧

关键词:封建礼教试探爱恋

刘巧

摘 要:《玉簪记》中陈、潘二人的爱恋发展一直在波折中曲线上升,悲喜交加。他们爱恋的悲喜,受到文化环境中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即受到文化场的影响。总体来看,陈娇莲因战争与母亲失散,背井离乡,是一悲;得遇好心人至女贞观栖身而免于战乱,是一喜;陈出家后,得遇潘必正,两情相悦,又是一喜;然观主逼试,陈、潘二人离别,又是一悲;最后潘金榜题名,迎娶娇莲,以喜收尾。

关键词:文化场;悲;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58-02

所谓文化场,就是弥散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化了的信息,一种类似于“物”的客观存在。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也必然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玉簪记》中,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于女贞观中相识、互生爱慕,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相思、离别,最终修成正果,与陈妙常结为连理。或悲或喜,都受到了文化场中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皆由社会文化场和主人公内心文化场相互作用造成,他们的行为选择,包括结果,都带有文化场影响的痕迹。

一、社会文化场

社会文化场,即社会大环境。马斯洛认为,环境在塑造人们的性格和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受周围信息的影响,并把这些因素融入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中。①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不论是时代背景还是其他人物的态度,或者是封建礼教道德伦理,都对潘必正和陈妙常两人的悲喜爱恋产生很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

《玉簪记》第三出以“兀术南侵”交代了该剧的时代背景。正是因为处于战乱年代,女主人公陈娇莲才有了那一悲一喜。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不幸途中走失,陈娇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中为道姑,法名妙常。本是一富贵宦家小姐,如今却远离繁华,独尝空门滋味,这是一悲。同时,也正是因为陈娇莲投身女贞观,受着五戒三皈,才免于兵荒马乱之祸,这是一喜。陈娇莲的选择,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不得不遁入空门。

(二)人物的干扰或协助

(1)张于湖挑逗遭拒。戏剧中大多会设置一些次要人物来衬托主人公,促进情节发展,《玉簪记》也不例外。剧中刻画了张于湖这一人物形象,他对陈、潘二人的爱情,虽是干扰,却也是协助。张于湖借宿女贞观,结识了妙常,在听得妙常一曲瑶琴之后,又在墙上留下“一曲霓裳香雾薄,夜深偷向月中看。分明人坐天香窟,何事空门虚合欢”(第八出 谈经听月)这样的诗句。更是在“弈棋挑逗”一出里,说出“巫山有梦和谁说”、“独坐洞房谁是伴”这样露骨挑逗的话。但妙常却严词拒绝:“我意絮沾泥心炼铁,从来不爱闲风月。莫把杨枝作柳枝,多情还向章台折。”张于湖遭到拒绝,却也爽快地离去,心无芥蒂。张于湖是妙常芳心涌动的一个引子。妙常本是一青春妙龄女子,每天严守清规戒律,早已厌憎,对爱情心生向往。张于湖的出现,加剧了这种情愫,为她见到潘生后大胆追求爱情的离经叛道之举埋下伏笔。这就是说,张于湖他本人的出场以及他的言语行为,也是社会文化场的一部分,会间接地影响陈、潘二人的爱情。(2)王公子求亲骗婚。王仁这一人物形象无疑也是作为喜剧成分出现的,剧中“村郎求配”、“媒姑造计”、“定计迎姑”、“结告婚姻”等这一系列穿插都是写王仁欲求妙常而不得的情景。王仁在了解妙常的姿色后便求凝春庵王师姑去说媒,而妙常却一直推拒;王仁又以讲经为由请妙常过府,不想被妙常识破;最后实在求而不得,一气之下便将媒人王师姑告上公庭,却又得了二十大板:从头到尾都是让人啼笑皆非的。王仁的出现以及这些闹剧,也可以看作与潘生的陪衬。他的出现更加坚定了妙常对潘生的爱意。(3)观主潘法成是潘必正的姑姑,在陈、潘二人的悲喜爱情中,既是阻挠者,也是成全者,是整部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她收留陈娇莲并纳为徒弟,给了娇莲一个避难之所;她介绍侄儿潘必正给妙常认识,揭开了二人的爱恋序幕;她看出二人的端倪后,又逼侄儿赴试,使二人不得不忍痛分别,饱受相思之苦。虽然她对陈、潘二人的恋情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但当潘必正中举归来欲迎娶妙常时,她以一句“好好好!出家人原来如此”轻轻带过,还为陈、潘二人的婚事出谋献策。整个剧情波澜起伏,悲喜交织,扣人心弦。

(三)封建礼教和宗教戒律

封建礼教一向是对传奇中男女主人公影响最大的,一句道德礼教往往能打破很多人的美满爱情。比起很多明传奇,《玉簪记》遭到很多诟病。二人虽系自由恋爱,但却是指腹为亲,以玉簪为聘,这样他们的爱情便被纳入封建礼教的合法轨道中,减弱了反封建的思想深度;两人成亲后,也没有来自父母方面的阻碍;观主潘法成虽给陈、潘二人的爱情带来了阻力,但在最后还是接受了两人在一起的现实。这些一直是人们觉得《玉簪记》中男女主人公爱情反封建反礼教比较欠缺的地方。但实际上,《玉簪记》中对两人爱情最大的礼教约束是两人的身份。陈、潘二人要斗争反对的,不单单是封建礼教,更多的是宗教戒律。②一方面,妙常是个道姑。妙常作为道姑,本应该是六空皆净无情无欲,但她却动了凡心并与必正在道观私下做了夫妻,于禮于理,这都是不对的。因此,二人的结合实际上已经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戒律上的了。也就是说,两人的爱情,必然会受到潜在的封建礼教、宗教戒律的唾弃。由于妙常道姑的身份,封建礼教压根就不允许他们在一起,这才是他们爱情最悲哀的一面。另一方面,陈、潘二人均出自宦门。平民百姓不知礼法而暗结秦晋之好尚可理解,但家规森严受过良好伦理道德熏陶的官宦子女做出这等出格之事,实在是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莫大讽刺。联系《玉簪记》成书的时代背景,再加上对陈、潘二人身份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陈、潘二人的恋爱与结合,是对宗教清规戒律的一个反抗。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一个反抗,他们“以情反理”,③力图摆脱伦理桎梏。所以,陈、潘二人的爱情受封建礼教约束不仅不逊色于其他明传奇,更是高出一筹。封建礼教是对陈、潘二人爱恋影响最大的外在文化场元素。

二、主人公内心文化场——由相互试探到两情相许

男女主人公从相识、试探、相爱、分离到团圆的悲欢离合过程,除了受到社会文化场的影响之外,更受他们内心文化场的影响。他们的爱恋悲喜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二人造成的。

(一)相互试探

陈、潘二人初见时,便已春心萌动,但二人却竭力掩饰自己的感情。一方面,他们的内心还在挣扎,封建礼教还在煎熬着他们;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要进一步考验对方对自己的感情。在此,妙常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相互试探,既展现了二人爱恋的喜,又展现了爱恋的悲。妙常在遇到张于湖和王仁时都表现得如天外仙子一般冰清玉洁,不理尘世,但在遇到潘必正后却主动请潘清叙茗茶,表现得有些轻浮。“弦里传情”一出,妙常面对潘的琴挑、屡出狂言,佯装发怒,拿观主来施压:“我就对你姑娘说来,看你如何分解。”但之后潘生下跪,她又于心不忍,潘生走时,她还关照人家“花阴深处,仔细行走”,可潘生想以借灯为由再次搭话时,她又急忙关门。看到潘生离去后,她的满怀情绪才表露出来:“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儿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令。”整个试探过程一波三折,处处洋溢着浪漫的喜剧情调,却又蕴含着浓浓的悲哀。与此同时,潘必正对妙常也是满怀爱意,却因不清楚妙常的心意而不断试探。他以一曲《雉朝飞》试探,不想没有成功;听到妙常的关心后又以借灯试探,却仍是碰壁;他因相思成疾而卧病在床时,再次试探妙常的心意,却仍然毫无结果。直到在“词姤私情”中潘必正看到妙常对自己的心意之后,才长舒了一口气,结束了试探的悲喜,二人私下幽会结合。在女贞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在陈、潘二人真情难以抑制却又顾虑重重。这些给陈、潘二人的爱恋增添了些许喜剧成分。

(二)两情相许

经历一番试探,得以两情相许,但二人还是喜中有悲。一两人可以谈情说爱,是喜;两人的心理变化以及日常的行为不断引发猜疑、相思离别,又是悲。最明显的,便在于“旅邸相思”、“姑阻佳期”和“秋江哭别”这三出。潘必正试探未果,害了相思病,不为思乡,不为报国,“只为那三四更花晨月夕,惹下了十二时的孤眠难挨”(第十七出 旅邸相思),泪满腮,心伤怀,悲戚戚苦不堪言。二人私下幽会,“人约黄昏后”,不巧潘必正碰上观主,不得不随她打坐念书误了时辰.妙常“黄昏独自,等得月转西楼”(第二十一出 姑阻佳期),还以为潘生也不过是个薄情之人,不免暗自悲伤。经过必正的解释和发誓之后,二人才又重归于好。之后,观主潘法成看出二人端倪,逼必正赴试,妙常秋江哭别,更是达到了一个悲剧的高峰。陈、潘二人刚刚尝到爱恋的甜蜜却不得不分别,这是一悲;妙常担心必正走后会忘记旧情而另寻新欢,这是一悲。必正愁妙常“形单影只,衾寒枕寒”(第二十三出 秋江哭别),这是一悲;必正求妙常坐船同去,妙常欲应却担心人嚷开误了大事,不得不忍痛就此拜别,这又是一悲;两人心中千言万语,却又一时难尽,更是悲。虽已两情相许,但两人内心文化场的不断波动却时时呈现出悲与喜,而这悲与喜也正是对深层文化场因素的外在表现。

《玉簪记》总体上是一部喜剧,当爱情主题与喜剧形式结合时,主人公双方的悲欢离合就变得轻松活泼。纵观 《玉簪记》全剧,主人公的爱恋便是处处洋溢着浪漫的喜剧情调,但其中又不乏悲伤。而这悲与喜,正表现出了文化场对主人公爱恋的影响;文化场对主人公爱恋的影响,也正是通过悲与喜来深层次揭示。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于是便呈现出这样一出感人至深的劇情。

注 释:

①(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2003.

②③郭迎晖.高濂及其《玉簪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2.

参考文献:

〔1〕张敏.单纯与醇厚之间——高濂《玉簪记》管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17(1).

〔2〕黄路瑶.中晚明人性解放思潮下的《玉簪记》新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试探爱恋
静守百年:试探西贝意象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试探着向硅谷伸出触角
西游新记9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