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舞剧作《铜雀伎》与宋以前妇女的贞操观研究

2015-11-12杜慧冯碧华

关键词:儒家

杜慧 冯碧华

摘 要: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典舞优秀剧作《铜雀伎》所体现的当时社会的贞操观,进而探究中国古代宋代之前的女性贞操观问题。自古以来,贞操观都被人们看做是件重要的事,它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的阶段。从先秦时期开始产生的最朴素的贞操观,到春秋中后期的儒家礼仪的出现,贞操观不止仅仅局限于“从一而终”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对妇女的贞节观念进行了完善。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关键词:《铜雀伎》;贞节观念;儒家;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80-02

一、中国古代贞操观概述

作为一种性观念,贞操观从松到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不同朝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贞操观的具体体现也大为不同。从发展上看,贞操观产生于先秦时期。西周时期就要求女子自觉坚守贞操。《周易》:“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就是说,这对夫人来说从一而终是吉祥的,对丈夫来说却不好,丈夫要开拓、创业。此后各个时代均有一定发展。但在宋代以前,并不十分严苛。程朱理学兴起,贞操观又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贞操观念的要求和含义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部分:首先是婚前守贞,这就要求女子婚前必须是处女。其次是婚后守贞,这就主要是禁止已婚妇女与其他男子私通。寡妇被要求给丈夫守节,要求是非常严苛的。最后一方面是较为特殊的殉葬制度。此外,贞操观念还有很多其他的内涵。从本质上看,贞操观是男子对女子的禁锢与性专制,是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突出体现。男人除了娶一位名正言顺的妻子还可以拥有众多的妾,这一制度也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部分。《礼记》中也规定:“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种只针对女性的贞操观无疑是不平等的。

(一)先秦及秦时期的贞操观

先秦时期,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很自由的,远非后来儒家道德规范那么严格。当时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婚姻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和当代青年相似,他们可以自由恋爱,甚至可以在婚姻之前发生性关系。这种性的自由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那时的封建礼教还未完全形成,男女如雎鸠等动物一样遵从他们的本能,爱情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部分。先秦的婚姻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出现和国家制度的发展给自由婚恋施加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社会刚起步,这方面的限制并不十分严格。秦朝还有这样的规定:(1)无论是婚姻关系的成立还是解除,都必须到官府登记才有效;不经官府登记备案,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如果丈夫私自休妻,则构成“弃妻不书”罪,要受罚。(2)丈夫不得任意伤害妻子,否则属违法,要被处以耐刑。这一时期夫妻相对平等,夫权受到一定限制。

(二)两汉时期的贞操观

由于战乱的摧残,汉代一统一便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实行“黄老之治”,使经济得到复苏,然而社会的贫富分化也趋于严重。这就为汉朝上层统治者肆意享乐,忽略贞操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同时,底层生活的艰难和东汉中央王朝的衰微以及社会的动荡也不利于礼教的发展,整个社会并无精力去严苛地限制女性。社会呈现了一种较为自由的态势,这一时期女性在贞操方面还是有一定自由的。当时上层社会对男女关系没有太多的束缚,以至于有《烈女传》这样的专门著作来警醒当时的宫廷。然而大势所趋之下,规范的声音还是太微弱了。

(三)魏晋南北朝的贞操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各种社会制度都缺乏有效的规制。贞操观念也多沿袭汉朝,较为松散甚至更为混乱。在婚嫁制度方面,上层社会的娶嫁也大都是延续两汉时期的礼节,唯一不同是晋朝开始有公主不下嫁婿家的趋势。这个时候最为突出的是,女人的贞节观念淡薄,而且丝毫不避讳婚外性关系。战乱频发也是这个时期男女关系开放的一个原因。自汉末以来,战争一直持续,因而人口锐减,这驱使全社会主张高生育,一般民众的贞操观更淡泊了。。因此,无论统治阶层还是有名望的学者,都对贞节观念提出严治之策,提倡诏旌门闾。魏晋南北朝的的贞操观念其实并不明确,直到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开始发挥影响,贞操观才开始趋严。

(四)唐代贞操观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力最强盛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唐朝与世界许多国家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其文化也具有了兼容并包的特点,显得极为开放大方,体现在贞操观上就是性主题的暴露。无論是从汉朝还是从唐之前的南北朝的情况看,唐朝时的贞操观都不甚严苛。首先,室女在选择自己的夫君时,享有一定的自主性。再有,唐朝女性的再嫁是普遍的,社会对此并未过多限制。另外,皇室较为混乱。武则天先是作为李世民的妃子后又嫁于李治为后。由以上可见,唐代的贞操观念是较为自由和开放的。除此以外,唐朝之前战争造成人口锐减,使唐朝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唐太宗就颁发过有鼓励生育诏令。再有就是李唐深受胡风影响,在婚姻上也较为开放和开明。可见,唐朝开放的贞操观念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五)宋代贞操观

宋代初期的贞操观念还是比较宽容的。如范仲淹在“义庄”《田约》中,准许给予寡妇再嫁的费用,而男子再娶反而不给,他也从未指责过妇女再嫁。他母亲就曾再嫁,他毫不以此为耻。可见,宋初的贞操要求基本沿袭了唐代。但随着儒学的发展,从周敦颐到二程(程颢和程颐)再到朱熹,理学逐步形成。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妇女的贞节观念也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开始变得严酷。此时对妇女的限制形成了体系化的要求。与以前历代王朝比,宋代是对妇女束缚最多、对于妇女贞节态度极为严厉的朝代。夫死守节已成为妇女应尽的义务,并且,这种观念深为妇女所认同和崇尚,已成为社会习俗男女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除婚姻之外的交媾和爱情都是有违道德的。忠臣不事二主等政治观念投射到家庭,就是好女不事二夫,女子从一而终,保持绝对的贞节。

二、古典舞剧《铜雀伎》的贞操观

《铜雀伎》以汉末曹操修筑铜雀台选伎纳乐为历史背景,用舞蹈化的语言讲述了社会底层舞伎郑飞蓬和卫斯奴美好而又凄凉的爱情故事。舞伎郑飞蓬与鼓手卫斯奴从小相爱,但光彩照人的飞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两代的霸占并倍受将官的欺凌,后来当郑飞蓬得知卫斯奴受到酷刑时,肝肠欲断,遂罢舞卸装,唯求一死以明心志。结果被贬为营伎,受到众多官兵的狂暴欺凌。飞蓬因反抗将要被处死,已被挖去双目的卫斯奴击鼓相送,这时飞蓬强抑悲咽,将早年就已剪下的青丝,作为终生不渝、深深相爱的信物,赠给卫斯奴,遂被押赴刑场。

《铜雀伎》不仅在舞蹈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是让人获益良多。这部舞剧不单单讲了二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风貌。从贞操观这一角度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其一,男性层面,飞蓬先后侍奉了曹操、曹丕、大将军和众军校并且得到了卫斯奴自始至终的爱。这样看来,当时男子对女性贞操并不十分看重。其二,女性层面,飞蓬被曹操所喜后,失了身,但她却并不以此为耻,可见女性这一时期对自身的贞洁也没有十分看重。总体来看,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宽松的社会贞操观念是一致的。

三、古典舞剧《铜雀伎》中的贞操观与魏晋风俗文化

(一)服装变化体现的贞操观

一个时代的流行服饰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化。《铜雀伎》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飘逸的喇叭大袖和体现女性身體之美的半臂短曲裾。与后世对女性身体限制性较强的服饰相比,此时服饰彰显了社会对女性较为开放的观念。当时女性较为注重配饰等方面的装扮:其一,帔子的流行使妇女服式更显得多姿多彩,它类似于现在女性披肩的运用;其二,戴假发是该时期妇女最喜爱的头部盛饰。这些无疑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宽容态度,显然,对女性贞操的要求也不太高。

(二)社会文化体现贞操观

“魏晋名士自风流”,魏晋之时文化以玄学为主,名士之风大为盛行。这一文化要求自然豁达,及时行乐享乐。《铜雀伎》中乐伎之风盛行及互赠歌舞伎便生动体现了这一文化特点。这种尊崇天性的文化自然对性少了些非议与要求,对于妇女的贞操观更不会要求太多。

(三)社会制度体现贞操观

社会制度无疑是对现实环境的最好体现。《铜雀伎》大致反映了当时的歌舞伎制度,表现了对妇女贞操观的不甚在意。当然也与人口制度有关,为增加人口,自然要鼓励婚配和生育,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贞操和性。在婚姻制度方面,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是士族妇女,除了照顾一家大小衣食外,还担当起主持家政的任务,即女性某方面具有一些家主的权利。综合来看,女性没有受到严苛地贞操要求。

(四)妇女地位的变化对贞操观的影响

贞操观和妇女地位密切相关。在魏晋南北朝,较高的妇女地位也使对女性限制较少,贞操方面要求较少。当时不仅在家庭中,夫妻间有了较为平等的话语权。而且妇女逐渐走出内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同时期也出现了较多杰出女性人物,她们有着与男人同样的政治智慧和见识,其中不乏像北魏冯太后那样有杰出政治才能的女性。可见,当时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捍卫人权等方面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古代贞节观念是十分保守的。虽说宋之前对贞操要求不甚严格,但比之现代,仍是十分受限的。贞操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对中国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选婿窗[A].开元天宝遗事(卷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8.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论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儒家之“仁”对道德健康内涵的影响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