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对于建设重庆“山水城市”的功用

2015-11-12程得中

关键词:水文化功用重庆

程得中

摘 要:重庆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水文化底蕴,这些构成建设“山水城市”的优越条件。水文化在重庆“山水城市”规划中作用很大,景观、生态、休憩和文化四大功用都蕴含着水文化。景观的功用是将城市与山水、绿地、自然系统融为一体,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象;生态功用是利用自然山水的组团绿化隔离带作用,营造城市的生态之美;休憩功用是指通过打造滨水空间以满足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文化传承功用是指发挥水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功能,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重庆;水文化;山水城市;功用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66-02

文化名人余秋雨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重庆城市之根是水,文化之根是水文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将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1]

一、山水城市的提出

钱学森先生于1990年首先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理论:“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2]后来他又对这一理论进行过多次阐释,认为山水城市是植根于中国传统自然观和哲学观的未来城市理念。“山水城市”理论一经提出,引起了学界的巨大反响,鲍世行、王铎、王诗鸿等相继进行了相关探讨,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内涵,从此“山水城市”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道路逐步明晰起来,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概括而言,山水城市是将城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底蕴结合在一起,取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种“道法自然”的崇高意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理念。这一理念针对当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的山水资源和水文化底蕴

重庆是两江之子,自古就有“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的美誉。“巴山蜀水”为重庆古城营造出基本的城市结构,当代重庆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成为典型的山水城市。重庆境内的山有枇杷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水有长江、嘉陵江,可谓“山环水绕”。长江、嘉陵江等江河是巴渝文明的摇篮。重庆古代因江水(长江古称)流经被称作江州,因渝水(嘉陵江别称)绕城被称为渝州,现代亦源于水而桥多雾重被冠之“桥都”、“雾都”,是一座真正意义上因水而兴、源水而发的城市。“水”在重庆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水运的优势使重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即成为西南疆域的军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代更逐步成为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的重要商埠。据记载,重庆历史上曾三次成为国都,两次直辖。1997年重庆直辖市地位的确立,与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的建设也有着重大关系。重庆的3000年悠久历史,现在及未来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巨大潜力,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与水的深厚渊源。

巴渝古镇大多依水而建,如松溉古镇、涞滩古镇、路孔古镇、中山古镇等。长江上有大量水文题刻,如被誉为“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的涪陵白鹤梁、灵山石、江津莲花石、巴县迎春石、丰都龙床石和云阳龙脊石。古桥有万州普济桥、涪陵碑记桥、龙门桥、江津利济桥、合川岩溪桥、五星桥、南川太平镇廊桥、荣昌大荣桥、云阳述先桥、秀山溪口天生桥、客寨桥、铜梁金瓯桥等。石窟造像及摩崖石刻有大足石刻、奉节瞿塘峡粉壁摩崖石刻、忠县临岩摩崖造像等。临水而居的吊脚楼、江边悬棺,展示了巴渝人民与水共生的传统。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被誉为音乐“活化石”。重庆很多饮食习俗也因水而生,如享誉全球的火锅就是一种典型的“水码头文化”,是水码头工人智慧的结晶。

三、水文在重庆“山水城市”规划中的功用

水文化在城市形成初期多表现为对自然山水的原始敬畏,之后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演化为一种主观审美和体验。这一过程中,人类对山水的态度由征服和改造逐渐变为顺应和协调,其终极目标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要达到这一境界,首要前提就是发掘山水文化的内涵。重庆有着悠久的水文化历史传统和底蕴,在建设重庆“山水城市”规划中必须有效发挥其价值。

(一)水文化的景观功用

水文化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其自然属性使其具有可视性,其人文元素使其具有愉悦身心的功用,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就是将山脉和水体作为分界线,把山水之间的联系作为廊道,把人工城市作为基质,将三者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将城市与山水、绿地、自然系统融为一体,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景象。在城市规划中,一般会设计一些水域景观,它是依托一定水域建设的用于居民休闲娱乐的空间。水域景观要具有亲水性,即设置一些人水接近的设施,如亲水平台、广场,这就使得居民对水有切实的可观、可感性。在水域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观赏位置和角度,同时注意和整体景观的和谐。另外,城市立体轮廓线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城市立体轮廊线可分八大层面:江面线—岸线—滨江道路临江线—建筑近景轮廊线—后退建筑轮廓线—近山轮廓线—远山轮廓线—空际线。八大层面与重庆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法密切相关,同时也决定了其建筑必须结合地形进行布局,使其具备层次和立体感。

(二)水文化的生态功用

重庆虽然山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生态系统脆弱、易发地质灾害的不利条件。因此,组团绿化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特別强调组团绿化隔离带的保护:“专门开展非建设用地规划,对都市区生态环境容量进行综合分析,划定非建设空间,划出组团绿化隔离带,并以强制性条款固化下来,确保各片区由自然山体和河流分隔,组团及功能区之间由公园绿地、郊野公园、生态农业区、林地、大型市政设施等隔离,避免相互粘连发展。”[3]此外,城市规划应注意河道公园、滨水野生带、水上娱乐、戏水垂钓、河岸野营等水边空间,这样才能达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效果,使市民能够充分享受城市水美。城市水边景观建设应走“人工—天成”之路,这样既可降低建设维护成本,又可突出重庆独特的自然水文化特色。增加水流多样性,恢复自然型河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退田还湖,恢复河流与洼地、湖沼的沟通,保护湿地,恢复不同水深和流速的深潭、浅滩、沙洲等,增加水流的多样性,为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提供捕食、栖息的场所。

(三)水文化的休憩功用

山水城市,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满足人对于自然山水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不仅是一个栖息地,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城市滨水空间包括滨水公园、广场、亲水建筑、设施及艺术小品,自然要素密集,自然过程丰富[4]。这些地方往往是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地区,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化品位。滨水空间往往集亲水、观景、娱乐、购物、交往多种功能于一体。将水和历史遗存、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点的品位,从而可有效推动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在重庆滨江地带城市规划中,设计者运用嘉陵江休闲水岸、种植型的绿化水岸和中心区绿化水岸三种不同类型绿色的滨水系统,形成了滨水风景线,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该项目沿嘉陵江边栽种柳树、黄桷树等植物,用石头铺设人性小径,这些堤岸断面可供居民平时休憩。同时根据不同用途打造多种水岸线,有种植绿化植物为主的绿化岸线,购物为主的商业水岸,满足了人们休闲、旅游、购物多种需求[5]。

(四)水文化的文化传承功用

水文化能够突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规划》提出:“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构建以文保单位、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古迹区)、整体山水城市环境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体系,继承和展示传统历史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抢救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6]重庆市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山、水、林、泉、峡、洞等自然景观往往与寺庙、宫、观、塔、桥、寨、门、古街、古镇等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兼具审美和历史文化价值。以磁器口古镇为例,该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自宋代以来就是重庆重要水陆码头,建国后作为码头的作用逐渐消失。为保存历史遗存,有关部门决定将这里打造为民俗文化街区景点。规划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方面,把中心区石板街打造成巴渝风格建筑街;抗战文化方面,打造抗战时期历史风格的陪都文化街;红色文化方面,打造红岩魂广场。将石板街、陪都文化街和红岩魂广场连为一体,使得总游览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

当然,鉴于水文化遗址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保护,如严格控制人工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对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对景区内的商业活动要求其符合历史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6〕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Z],2005.

〔2〕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1088.

〔3〕蔣勇,刘利,何波.面向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以重庆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7,(6).

〔4〕许珂.浅析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的开发[J].规划师,2002,(4).

〔5〕辛金.基于生态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水文化功用重庆
重庆客APP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