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地区古代篆刻艺术研究

2015-11-12赵运富

关键词:赤峰

赵运富

摘 要:数千年来,北方先民们驰骋北疆,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其中,将书法(主要是篆书)与镌刻相结合,并用印章形式表现的篆刻艺术,因其表现的汉字书法之美、刀法展现之美及金石自然之美,深受赤峰各族人民喜爱。自古,赤峰就有以石为印的传统,辽代的契丹人主要用金属制作印章,也将烧陶、巴林石等用于篆刻,而且其印章制度及印章水平与南国北宋难分伯仲。本文主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印章发展历程。

关键词:赤峰;北方民族;篆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21-04

一、赤峰地区考古发现印章的种类

北疆赤峰和中原一样有着悠久的建置历史,从九州到明清时期的京都、州郡、置,乃到卫所、百户、佐领,更迭、演变不下百次,也出现过文化辉煌时期。在赤峰地区发掘、征集、保存的古代印章,数量较多,品类齐全,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区民族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性。

(一)战国时期古玺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此三方印在风格具有战国时期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的特点。因当时已掌握冶炼铜技术,印材选用铜质。印面多为方形,印面四框规整,印文阳铸古体,印文坚排两行,每行二字,左右分列。其风格与“板都吾玺”相近,应是古文小印。铸痕较深,笔锋苍健有力,犹如刀削。这些玺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也反映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文化特性。

赤峰战国时期为军事重镇,中原重将武官进入漠北者为数不少。“板都吾玺”中的板,即版,版筑也,都,主管,与长城、关隘、城防有关,是研究战国时期北方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国古玺中之珍品。

(二)征集秦印

秦统一中国后,由于秦始皇在位时间不长,所以这时的印章艺术尚不成熟,它只是战国玺印与汉印之间过渡期。但是,秦代对玺印名称有了规定,天子用的叫“玺”,臣民用的叫“印”。“雁门郡记”印充分体现了秦印形态各异的特征,印面为“田”字格,长方形扁横钮,钮上有一横穿秦制。秦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此印只刻郡名,未刻职衔,印面比汉代军印稍大,应是地方最高行政官雁门郡守或雁门太守印。此印落在赤峰,说明山西境内的雁门郡和右北平郡、辽西郡在政治、军事上有过往来,它们同样都是北方重镇。

(三)汉印

汉代是玺印发展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与秦略不同,帝王印称玺,将军称印,普通百姓的叫做“章”。赤峰地区出土汉代名目繁多军印,还出土了汉代侯印。印材多为铜质,印面方形,体龟形,站立状,形象生动逼真。铸印继续沿用秦采用的“田”字格,行二字。印文布局疏朗,庄重大方,刻工遒健有力,印文清晰,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缪篆体入印,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汉代军印在中原地区多有发现,近年来在西北、东北边远地区也有出土,而在塞北的辽河上游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汉代军印并不多见。汉印有“印之宗汉”的美称,被现代篆刻者奉为典范。

(四)晋印

夫佘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汉朝以后被融合于内蒙东部。“晋夫余率善佰长”印中的“晋”字字形偏长,是为了突出晋王朝司马皇威。此印是夫佘民族迁置、融合的历史见证,印面方形,铜铸马钮,脖上有鬣,神态生动。印面7字。汉文篆体。印文字体纤巧俊秀,印面布局别致新颖,是一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官印。

(五)唐、宋、元印

唐、宋、元時代官印,印面增大。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却远不如古朴典雅的两汉时期。尤其到了宋代,七叠篆、九叠篆被官印广泛使用,而且印面硕大(汉印精巧别致,规格在2.5公分左右。唐宋官印在5-10公分左右),印章风格也由汉代的白文印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

唐印“讨击契丹使表印”,延续汉代清秀雅致、庄重的篆刻工艺风格。印章的发现证明当时契丹是活动在西拉木伦和老哈河流域的北方强族,自勃兴到建国前,敢于讨击契丹惟有唐代。

宋印印面总体丰满疏朗,笔划稍细,书体清逸秀丽,布局严谨,工艺精细规整,庄重美观大方。“虎翼右第二军第八指挥第四都记”印堪为上乘之作,乃宋印艺术珍品。

元代统治者不重视篆书,官印汉字为九迭篆体和八思巴文分、合并用。元印阳文汉字九迭篆体,丰满疏朗,布局严谨,书写精致,工细规整,庄重大方。八思巴文印风格为印面硕大,四框宽平。边款汉字楷体,布局极为严谨,刻工较细,庄重美观大方。“中书分户部印”是元朝中央六部重要官印,元顺帝北奔时随行官员携带落入塞北。该印布局极为严谨庄重,是八思巴文印中的珍品。

(六)辽(契丹)金(女真)印

契丹印章有汉字篆文和契丹文两种,尤以契丹文印更具民族学研究价值。契丹文官印有两种,一种仿唐、宋以来盛行的汉字九迭篆体,结构繁杂,一笔中少至五、六迭,多至十余迭,辨认较难;另一种是仿照汉字小篆书体,结构简单。加上契丹碑刻中习用的颜、柳体,契丹印字体有四种以上。在书法艺术方面,契丹官印文字多为篆刻,行文自如,运笔洒脱,笔力刚健,有汉、唐风骨,堪称民族文字书法艺术佳作。契丹官印作阔边九叠状,而印钮有鹰钮、狮钮、兔钮等。边刻一汉字楷体“上”字,钮上正中刻一“上”,与前述双钩“上“当为契丹大字中的“上”字印文,以4、4格局分列,布局整齐,大方、严谨。四框规整,印文布局疏朗,书写大小不拘。 作鸟兽形篆体,形制别致,为目前已知的契丹文印所不见。

“杓瓜印”为长方形,出地点为辽代京都,系辽国征讨密印,以其形似杓瓜得名。从印面形式看,似鹰站立。据考证,此印应同时作为辽代鹰路上使臣向女真征调海不青时的专用通行印,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为契丹(辽国)所独有。

金朝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仿效汉字篆刻用于官印。金代军印在赤峰地区出土数量较多,名目繁多。印章行文大小随意、四框宽平方整,印文笔划粗壮有力,高低错落有致,构型丰满;刻工精致,美观大方。

“八作使印”边框线与印文笔划粗细相等,书写刚劲有力,犹如刀削;布局疏朗,印面俊秀,有古玺遗风,在金代印章中勘称上品。

(七)明清印

明清两代之际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明代中叶到晚清约500年间,流派众多,艺术名家如云。

明代出土印章突出物点是书体多为九迭篆体,字体大小、布局、占地、空隙完全相同;刀法洒脱自如,笔划清秀、俊逸,章法秀丽典雅,铸造工整,庄重大方。明代印章“代天巡按”1994年从巴林左旗征集,铜质,方形,边长7.2厘米,重约1300克,印面阳文篆书,4字,以2:2格局分列二行,平均布局。边框宽平,印面文字空间疏朗,笔力刚健,粗细随意。其书体小篆尽显古文遗风,极为雅致,不失为印章书法艺术珍品。

蒙古各部归顺清朝实行划土封疆盟旗制,因此印章为满、汉、蒙及满、汉文和满、蒙文五种书写篆刻文字形式。出土印章满、汉文各占印面一半,满、蒙文各占印面一半,布局严谨,刻工精细。“荣宪公主之印”1966年于巴林右旗白音尔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材质水晶,阳刻汉字九迭篆体。从用料的选择,到外观的式样,从印面的布局到书体的运用,乃至雕工刻凿、钮式题款,无一不倾注着制印用章人的心血,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乃中国近代篆刻文化的代表。

二、古代篆刻对赤峰地区文化的影响

赤峰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内涵高雅、地域特点鲜明、影响深远,古印章就是這一文化的闪光点。赤峰地区发掘、征集、保存的古代印章数量较多,品类齐全,民族特点鲜明。赤峰是巴林石之乡,拥有印城必备条件的印材资源。早在辽代,契丹人就用巴林石制作印章,成为彩石治印最早的地区,在中国印章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赤峰拥有一支印人大军,篆刻家及篆刻爱好者遍布城乡,其中不乏名师大家。赤峰新城区龙行谷中轴线、蒙古源流雕塑园、玉龙大街人行道铺装、青史放歌景观墙等已做了“印章用于城市建设”的有益尝试,提升了新城区的文化品味。厚重的篆刻文化以及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使赤峰成为篆刻文化热土,成功举办的“内蒙古篆刻走进赤峰暨赤峰首届篆刻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不仅打造了“中国印城·赤峰”这一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了赤峰城市知名度,也为赤峰篆刻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打造“中国印城”品牌形象,打造中国印材城、中国印章城、中国印史城、中国印人城、中国印学城,是时代赋予赤峰人的历史使命,对提高城市品位,展示赤峰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地区竞争力的强势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赤峰
赤峰学院学生书法作品
赤峰学院教师书法作品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赤峰地区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策略分析
我国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
——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赤峰中骥新能源建设年产24万吨液氨等项目
行摄赤峰 解读红山文化 探寻玉龙渊源
赤峰地区2015年度生长季气候对生态要素的影响
内蒙古赤峰地区上二叠统砂(页)岩型铜(金)矿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