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就是那么简单平常

2015-11-12

清风 2015年7期
关键词:王志强救助站候车

爱,就是那么简单平常

本文的题目,源自于《无声的尊重》一文的结尾:“所谓爱,并不是要惊天动地大声喧哗,告诉被爱者说,‘我们在尊重你,我们在关爱你’,有时,爱也许就是这么简单平常,但是你能感受得到。”

我是拜微信朋友所赐,读到这篇感人至深的短文的。感动之余,立即转发朋友圈,获得好几位朋友的点赞和转发。

《无声的尊重》讲了作者在德国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一个冬日的傍晚,作者与其他五六个人安静而有序地等待回家的公交车。这时,一位被导盲犬牵引的盲人男子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下,被候车队伍中站在最前面正在阅读书籍的中年男子发现,他立即收起手中的书籍,大步走到盲人身后,其他候车人亦陆续挪动紧随其后。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香烟,跟了过去。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无声中一字排开一列新的候车队伍。靠站的公交车司机刚要离开座位准备搀扶盲人,“您稍等一下……”盲人礼貌拒绝了,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己上车。正值下班高峰期,车上满是乘客。盲人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狭促的车厢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紧挨司机身后坐着一个小男孩,被他妈妈猛地拉起,让出了座位。小男孩没有一丝不悦。导盲犬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座位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个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之后盲人与司机一句诙谐的对话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满车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作者在习习寒风中感到了融融暖意:“我在意的是,所有这些举动的背后,是无声的尊重。”

读完《无声的尊重》,我沉浸在无声的感动中。但这种心情很快被无声的哀怜、无声的愤懑所替代——因为看了当天报纸的一则消息——《河南信阳“干尸男童案”18人失责受处分》。

18名失责受处分人员皆缘于男童王志强被“饿死”。4月28日,网曝13岁少年王志强在河南信阳救助站被“饿死”,尸体成“干尸”,引发舆论受虐质疑。信阳迅即由市纪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卫生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相关调查。5月27日,调查组公布的鉴定结果认为王志强患有重度营养不良(恶病质),伴褥疮形成,并合病多部位结核病变,最终致全身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王志强是2014年10月2日走失的。王志强最后半年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派出所→救助站→新天伦养老院→康新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月18日,王志强在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尽管王志强走失后相关机构做了接收、托养、治疗等一系列救助工作,但终因这很多环节工作不到位、不细心,比如没有进行指纹采集,没有及时发布寻亲公告,没有及时安排送医,治疗时没有必要的病因检查和有效治疗等等,最终导致这一悲剧性的结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素有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优秀传统。“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更是每个人所应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所谓“泛爱众”亦即“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亦即所谓“一视同仁”者也。在媒体上、在现实生活中能听到、见到很多扶贫济困的感人故事,社会也不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类典型,但王志强的悲剧仍使人觉得,现实社会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同情。假如在王志强被送救助站那时起,相关人员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会有那么多环节的疏忽和失责吗?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背离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在这一事件中,这么多的人任由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渐渐凋谢,相关人员为什么会如此冷漠无情?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弱势个体生命的关爱。只是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来自何方的关爱,总是容易被张扬、被热闹、被放大,以至于给人“管中窥豹”的错觉。这种居高临下的“关爱”,其实跟施舍并没有多大区别。

中国智慧主张为政不在多言,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诺言多了反而更易使人失望,不如踏实去干。且“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国理政自是“天下大事”,亦必从细节做起,从尊重每个个体生命做起。只有当《无声的尊重》那样平常、温暖的场景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时,我们的内心才能泛起真正的骄傲。

猜你喜欢

王志强救助站候车
无限追踪
方位:寻找候车厅
隔着坐
秘 密
短镜头
考验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黄昏恋之殇
救助站
候车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