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二代张世和:用车轮丈量社会深度

2015-11-12杨宇勃

清风 2015年7期
关键词:博客

文/图_本刊记者 杨宇勃

官二代张世和:用车轮丈量社会深度

文/图_本刊记者 杨宇勃

张世和

“我的单车骑行中国农村考察行动,并没有因为一些其他原因夭折。在之后连续五年的例行考察中,它赢得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这是“老虎庙”在2013年12月15日下午7时在微博中写到的一句话。

“老虎庙”是张世和在北京住所的地名,后来作为他的博客名被众人熟知。提到张世和,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要说“老虎庙”可就不一样了。出生于西安的张世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红二代”,他的父亲曾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家林业部副部长。谈起父亲时,张世和说自己与父亲最为相像的是正直倔强,追求真相,不盲从。

社会需要记录者

2004年是张世和记录生涯的起点,那一年,张世和刚好路过王府井凶杀现场,随之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幕,并拨打电话报警。“当时我向媒体反映,对方不是很上心,于是我就自己回家作图、上传到博客……”事情曝出来后,记者上门找到张世和,不过他们掌握的都是一些后续。

据张世和回忆,当时上门找他的记者表示,作为记者,他们一直是事后报道,很少会亲自碰上。在张世和看来,这句话里隐含了一个平民记录者的价值:每个人都是记录者,每个人都可以记录所见、所闻。张世和“报道”该事件之后,有媒体找他买走了几张现场的照片,随后几乎利用半版报道了此事。张世和做的这件事,被中国博客教父、博客网创始人方兴东的“中国博客大事记”记录为“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

目击现场、目击现实,张世和逐渐意识到记录的作用,“为什么自己博客里写王府井的那件事引起关注?就是因为当所有的博客还只是写自家那些小事时,我的博客开创了干预社会、记录社会的先河。”张世和说,从那时起,他在上下班的途中就会有意识地记录社会群体的一些生活。

当很多人和媒体都在评论和报道张世和公民记者身份时,他也开始把自己看作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北京增光路曾经着大火,两个打工仔——一男一女在五层楼狭窄的台阶上搂着不知所措,当时烟雾很大,地面上的人都在鼓励他们要注意安全,好好活。第二天,不少媒体报道打工仔相恋什么的。当时张世和就在附近工作,他经过调查,发现两个人压根就不认识,他们是在一个大楼工作,两个单位的,危急时刻就相互抱着求生。

“(媒体渲染的)那种情况的确很感人,一男一女在危难时刻抱在一起……但是不能这么写。”这件事让张世和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说起初的记录是一种针对个案事件的关切和同情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经过媒体、网络的塑造,张世和开始从无意记录走向了自觉发现,他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走向他认为必须关注的群体中去。真实、敢说是他对于自己记录风格的总结,也是他一贯的记录理念。

张世和的博客与中国的博客兴起几乎是同步的,2003年,他抓住了先机,主动地利用博客记录社会,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法制事件,他都会紧密关注,就这样,他被外界从幕后推向了前台。然而,几年后,等到博客已经风起云涌之时,张世和发现不少博客今天争论一个主题,过几天又争论另一个主题,一轮又一轮,不起什么作用。于是他选择了走出去。

将脚印留在需要的地方

2007年,五十多岁的张世和放弃北京的都市生活,骑着单车开启了他的“万里走单骑”。他从北京出发,途径河北、山西、内蒙、宁夏、陕西,最后再辗转回北京,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他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乡土民情。“当时到西安的时候,好多人在大雁塔广场等候我,把我抬进广场,那时候可不得了。”张世和回忆道,他几乎每天都调查、采写、拍照、做视频,主要是一些沿途的见闻、观感,对此,网友很支持他。

翻越秦巴山到重庆,穿越青海湖,途径宁夏、内蒙,再沿着黄河经三门峡到达西安。这些年,张世和总共走了七条线路,几乎走完了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他每走一次,都会有不少网友跟随。张世和记录的内容大致有七项,如农耕区的退耕还林、游牧区的禁牧圈养、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情况、水资源污染、南水北调等,“记录更多的是乡村干部腐败,克扣国家的补偿款。”他说。

张世和曾三次经过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的毛乌素沙漠,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个村子,该村共有二三十户人家,约一百四十多口人,这是他在毛乌素沙漠的一个考察点。“因为我父亲是林业部原副部长,他和国务院原副总理王任重搞的退耕还林的技术,所以我就想看看退耕还林实施得怎么样。”

“我父亲当年就是该县的县委书记,该县就是我父亲打下来的。”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张世和发现当地的退耕还林问题不少,同时,由于该村所在地方的政府不作为,常年将城市污水往沙漠里排放,结果导致村子里的植被、牲畜以及村民生活饮用水出现严重困难。

随后,张世和便将他走访期间拍下的照片以及采写的文字整理后发到博客上,据他回忆,这件事情他前前后后写了约两百多篇文章,并且他还利用自己的关系为村民寻求法律援助。

在这个村子里,张世和结识了不少村民,至今他们都还保持联系。因为父亲在20世纪30年代解放了这个地方,并在这里担任县委书记,将汗水洒在这里,所以张世和对于这片土地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年来,张世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毛乌素沙漠,都会来到这个村子走走看看,和这里的村民谈谈心。

谈话间,记者发现,张世和的考察纯粹是私人的,是以一个普通记录者的身份进行,他没有既定的约束,只是以一个文化使者、一个博客者的眼光,来实现博客的交互意义。那时候,央视、《羊城晚报》首页特意为张世和开了一处专栏,每天报道他的行踪。

为底层发声

“一系列贪腐案件的曝光,一些地方司法不公,导致老百姓上访,所以我得把他们上访的遭遇记录下来。”采访期间,张世和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一直在坚持做记录上访者,有的地方就是因为司法不公,使得老百姓最终走上了上访的路。

作为长期在基层一线扎根的张世和,对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高压反腐措施很看好,为此他信心百倍。但同时他也坦言,他走过的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权大于法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张世和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记录,对于视频,老百姓没有技术制作或其他条件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替他们发声,我做了七八百条关于访民的视频,不少人都知道我。”

一直以来,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相伴的是,矿难在一些地方时常发生。为了了解矿难发生时其内部的真实情况,张世和曾骑单车近700里到达某市记录矿难。“矿难中的补偿费存在问题,当时官方给出每人补偿约32万,私人怕影响继续开矿,则开出每人补偿约74万。”张世和告诉记者,通过当地人反映,私人补偿最后涨到每人300万,但不是直接给死者家属,而是层层克扣,最后到死者家属那的数额还是约74万。

“当地的煤矿都是层层承包,里面分为大老板、二老板……底下的小承包者死一个人他们就没有承包费了。”所以不少小承包者很注重安全生产;但是底下的人为了多挣钱,就会不按照规章操作,所以出事故了,这样小承包者就背了很多黑锅。“这时候不排除给些钱,让矿难家属别闹了。一些媒体却往往报道承包商多么唯利是图,他们(媒体)有时候不了解真实情况。”

于是,张世和就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情况,并向外界陈述真实的情况。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笼统地怪罪一方,却将问题的根源隐藏起来。

看得出来,张世和似乎在以一种基督徒式的执着去扮演一位忠实的记录者,还原事实真相成为其终极目标。在野地里露营,在农民家后院里搭帐篷,“平时吃饭不存在问题,就是有的地方没水,像甘肃有的地方。”张世和回忆,最困难的一次走访是在兰州通往宁夏的一条国道上,当时不但没水,仅推着自行车爬坡就走了七十里,也没有吃的,无奈之下只能嚼农民的玉米秆,想喝水就把杯子里泡过的茶叶含在嘴里,实在没办法就在路边拦车,看看车里的水箱里能不能放点水出来。除此之外就是累,几乎每天都要走好长的路,一般情况下是60公里左右,“最远的一次走了110公里一天。”

从早到晚,从起点到落脚点,每天最后的事情就是把一天的拍摄资料导出来,然后再吃饭,饭后就是关键的时候了——做视频、配文章,然后再发出去。张世和告诉记者,所有的视频他都会忠实地做出来,几乎每天都有文章、视频问世。

当然,危险也是难免的,张世和向记者陈述了一件不久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甘肃某个村子里有30多亩集体农田,被村子里的村主任和村支书勾结起来打造成豪华公墓向外界出售,村民为此长期维权却没有效果。于是他去当地走访、拍摄、做视频,“我去的时候,对方车一直在跟踪我,我一直在报道此事,最后还是村民沿途保护我,才平安回来。”

张世和在整理资料

争取做一些能留世的作品

“这是我父母……”在张世和的客厅里,他指着墙壁上的照片介绍。对于父亲,张世和不愿意过多提及,更不赞同在媒体上报道,“我父亲当年主管林业,和胡耀邦一起进的北京,在陕北的时候曾是习仲勋办公室主任。”

在他看来,之所以这些年骑着单车走南闯北,记录农村、记录社会底层,某种程度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张世和认为自己与父亲很像,看见不平的事情,喜欢站出来直言。

17岁时,张世和参加了三线建设,回来后就在陕西钢厂轧钢、炼钢、锻钢,1983年,张世和从钢厂辞职。“当时在钢厂的时候,我喜欢闲暇时间苦读书,随后发表作品。”十多年来,张世和一直从事苦力劳动,他认为自己应该在文化上做点事,毕竟喜好不能丢。

2015年,张世和打算走访过去考察期间认识的老线人,以其中见闻来作为自己的收官之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走访和过去的线人走动走动,虽然平时也有电话或者网络上的沟通,但再走一次曾经的路,近距离了解线人们如今的生活状况,也是对自己这份事业的交待。

他喜欢骑着单车进行“田野考察”,他乐于感受其中的滋味。然而,对于已经六十多岁的张世和来说,骑单车毕竟是个体力活,如今他已渐感体力不支。“随着年龄的限制,骑自行车不行了,不是说不干了,只是走出去这件事情就算结束了。”张世和说完,便将桌子上的一杯酒一饮而尽,他叹了叹声,砰地将酒杯放在饭桌上。

一直以来,张世和力图通过这种独立完成采访、摄影、摄像、互动、排版、发布和出版的全过程,来证明其“博客是个人媒体”的观点,“我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勤奋的博客写手。走出去调查民生民情,意味着中国的博客开始主动报道。”

他指着客厅旁摆放的那辆陪同自己横跨数省的自行车说:“它不单载着我,前面还插两个包,后面挂两个包,我身上再背个电脑,帐篷、水壶等都带着。很快它也要改成摩托车了,走了这么多省,除了换过三根链条,至今什么都没换过……”

2015年5月25日,甘肃兰州,记者再次见到张世和,因为不小心摔了腿,一条腿肿得让人不忍心直视。他拉着摄像用的箱子走在路上一颠一跛,为了十几秒钟镜头,他在一位村民的引导下爬上了好几百米的土山,“你不经常拍,镜头容易晃动,这个得我来……”当记者提出上山代他拍摄时,他操着浓厚的西北口音说道。

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记录,争取做一些能留下来的作品是张世和的理想。如果说之前他在试图追求田野考察,进而进行白描式记录的话,未来他打算自觉地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记录,做口述历史。“尽量把记录片做成熟一些,偶尔我也会出去走走,回顾过去。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能做这些已经很知足了。”

猜你喜欢

博客
名人博客
博客天下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千万博客浏览量的由来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理想的博客精神形态
我为博客狂
博客名里嵌产品关键字 让生意主动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