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建国与他的“收藏帝国”

2015-11-12郭润祥

清风 2015年7期
关键词:建国古董藏家

文/图_本刊首席记者 郭润祥

崔建国与他的“收藏帝国”

文/图_本刊首席记者 郭润祥

崔建国收藏的青铜大方鼎

青铜器、古佛像、古瓷、古玉、古钱币、壁画……也许是这些古董太陈旧,把光抢走了,即使是大白天,几盏日光灯开着,数盏射灯罩着,房里仍显得光线不足。

这是崔建国陈列“宝贝”的地方,说是陈列室,其实更像是仓库。没有家具。满屋的古董虽说有些拥挤,却摆放有序,洁净整齐,堆层叠架之间,几千件古瓷、数千件古玉、几万枚珍稀古钱币,几百尊各种材质的佛造像,几百幅古壁画,数百件精美的青铜器……只留下一道窄窄的“走廊”。崔建国说,这些只是他藏品的一部分。

2015年5月初的一天,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某小区里,本刊记者见到了他。他的客厅里古董不少。硕大的春秋错金银青铜犀牛、近一人高的唐代水晶镶宝石观音造像,或是一枚不起眼的古钱币,摆放都有讲究。

在他的陈列室里,我们在古董隔成的“走廊”中穿行,崔建国时不时珍爱地抚摸着他的宝贝。跟记者介绍这些古董时,他的语气显得有些虔诚,他不会说“买来的”,而是说“请来的”。

崔建国有两个身份:河南省恒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古玩收藏家。第一个身份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往往会让人产生不当的联想,比如官商勾结、为富不仁,比如只知有钱,不知有德、有义的“土豪”。然而,崔建国不仅生财有道,而且志向高远,意趣高雅,别具一种豪杰胸襟文人心,努力造房卖房之余,将大叠的钞票砸向收藏,通过为国“收藏古董”这种特殊方式回馈社会,并不像有些房产商那样,整天与腐败官员勾肩搭背、纸醉金迷。三十多年后,崔建国身后一个令人震撼的“收藏帝国”渐次呈现。听他聊天,语气中自然流露出对中华灿烂文明和文化的敬畏,袒露出为保护中华文明宝藏责无旁贷的心声,为弘扬中华文明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意识。崔建国对各类藏品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细微之处的了解,常常使人忘记他的职业,而把他当成一位学者或教授。

近几年,也许是已届天命,崔建国突生紧迫感,他四处奔走,想为他的“宝贝”找个可靠的归宿,却一直未能如愿。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每一件藏品都会说话

在随后的几天里,记者跟他去了另外几个他珍藏宝物的地方。

除了郑州市,崔建国在河南其他城市还有房地产项目,这些房子也成了他的藏品仓库。他的藏品门类涵盖古瓷、古玉、古钱币、青铜器、壁画、佛造像、古琴、杂项八大类。万余件的数量,不知道在国内民间收藏中能不能称“最”。但论品质和收藏价值,估计国内很难有超过他的。他的藏品可以用“精”来概括,像状如故宫后母戊大小的青铜大方鼎,直径60公分的春秋谷纹白玉璧、汉白玉北魏佛造像、新石器时代和田青玉之“太阳神”,“大齐通宝”古钱币、宋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瓷器、约70公分高的元青花缠枝莲将军罐、明拓《淳化阁帖》等藏品均品相完整,其中不乏孤本、稀世之宝,有的据说国家博物馆里也难觅踪影。业内有见识的藏家说他是国内民间收藏“第一人”,看来绝非浪得虚名。

崔的几位朋友都说:老崔的藏品如果拿去拍卖,估计有千亿之巨。“重要的还有藏品所包含的文化容量,这种价值金钱难以估量。”

崔建国大学毕业后到政府机关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几次挪位后,他就职于河南省政府的某部门,业余时间做点收藏。30岁官至副处级,仕途已是不错了,但他并不惬意,机关工作让他感到乏味。不高的收入也让他的收藏有些捉襟见肘。他有了改行的想法。最终他辞职,做了房地产商。崔建国搞收藏受其父影响。崔父是河南某县的干部,业余爱好收藏,“父亲的收藏量不多,价值高的藏品也不多;但父亲的人品和对收藏的酷爱影响了我一辈子。”

还是30年前在职的时候,崔建国就喜欢逛地摊。那是个考验眼力的好去处。

一次,他趁周末连夜驱车数百公里,天亮时赶到江西景德镇,正是当地古玩地摊开市。蹓跶了一圈,他瞄上了一个古董:清康熙年间骄黄釉将军罐,业内亦称“鸡油黄”(该品种现已失传)。器物品相完整,包浆圆润,非常精美。卖主开价4600元。几次还价下来,卖主咬定3600元后再不让步,此后任凭磨缠,再无分文退让。崔建国出门时带了4000元,来往路途上要花费数百元。他囊中羞涩,又舍不下这件古董,情急之下就蹲在一旁的摊位上装作欣赏古玩,眼睛的余光却始终不离这个将军罐。收藏界规矩:只要藏品被某位买家先拿在手上,即使还没有成交,旁边的买家都不得再上手。“我当时想,只要有情况,我肯定会快人一步先把罐子抢到手上。”

最终,这件宝贝被崔建国收入囊中。当着卖家的面,他把口袋里的所有钱款和证件全部掏出来,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了卖家,承诺只要去河南,一定热情接待。卖家也在注意他,也许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也没多说,豪气地一挥手:拿走吧!

“我常常想起他,总想着哪一天他会突然来到郑州。但他一直没联系过。”崔建国不无挂念地叹了一声。

崔建国还收藏有一套完整的明版《淳化阁帖》,共十卷。淳化阁帖为我国最早的丛帖,亦称“法帖之祖”,极为珍贵。该帖收录包括帝王篇、名臣篇和王羲之、王献之著名书法家在内的历代名家墨迹拓印共十卷,上至汉惠帝,下至北宋淳化年间,年代跨度千余年。拓印《淳化阁帖》倾举国之力,方成这部法帖。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大火,古木版全部焚毁,因而宋时拓本就极为珍贵,价值连城。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套石刻拓印本,清朝顺治年间又拓印了一次,虽不及前者珍贵,但世存珍稀、价值亦不菲。北宋版《淳化阁帖》世所罕见,为藏家垂涎之物。1994年,启功先生得知美国古董收藏家安思远藏有北宋拓《淳化阁帖》四、六、七、八卷,遂托人动员他将此帖带到中国展出。至2003年,经原国家文物局官员赴美洽谈,这部不全的《淳化阁帖》被安思远以450万美元转让于上海博物馆。此事被媒体争相报道。仅四卷《淳化阁帖》回归,就在国内名噪一时,足见其珍贵异常。

那么,崔建国收藏的这套完整的明版十卷《淳化阁帖》,价值该有几何?

崔建国介绍他的收藏品

藏家的快乐在于面对的是可以触摸的历史

多年以后,崔建国感叹:民间收藏这潭水太深,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藏龙卧虎。

“相比于民间收藏的量和精,故宫还称不上老大。珍贵的藏品散落于民间,最有成效的保存秘诀也在民间。”这话有点雷人。但他认为道理其实简单:民间藏家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最起码,他们购买藏品花的是自己的血汗钱,甚至搭上全部家产,既等不来官银,也靠不上官权,因而更悉心爱护。”但因种种原因,民间藏家多低调行事,不事张扬。甚至,还有不计其数蛰伏于民间的大收藏家,藏品愈是珍贵,外人愈是难以知晓。这种情形常常令局外人产生错觉:只知故宫博大而不知民间厚重。确实,若论藏品“单挑”,官方与民间确实不在同一个级别。但若论整体的“量”和“精”,民间收藏一定胜出。另外,真正的博大精深应在民间。据闻,国内光是民间博物馆就多达四百多家,这还不包括像崔建国、王健林、巴如意、马未都等重量级的收藏“大鳄”以及几千万人数的个人收藏。这一庞大的“收藏大军”一直蛰居于民间。

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有的片段还令人震惊。佛教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北魏已达鼎盛。崔建国收藏有多种材质的个佛造像,其中以北魏和唐代为多。他说:“佛像表情乍看相似,其实差别很大。北魏时期的佛像神情飘逸,俊俏清奇,有些像神;而到了唐代,表情丰满沉稳,更像是人。”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次大的“灭佛”运动,最大最惨的一次发生在唐代的武宗年间,其时全国四千多座庙宇被毁,佛像遭殃。这一时期的佛像有一个相似点:颈部多为暴力折断。崔建国认为,不排除盗贼所为,更多的则是政治风暴造成的。

他的藏室里挂着一幅中国当代知名画家黄胄画的齐白石肖像,画技之精美令人叫绝。这是黄胄一幅著名的作品,叫“白石老人”。藏品是几经辗转才到了崔家。奇怪的是,下方的作者题款却被齐刷刷裁去,留下一片不协调的空白。崔认为裁去题款是原藏家不得已为之,如果不“忍痛割爱”,这幅名作恐怕在“文革”中难逃一劫。社会动乱常常殃及池鱼,最常见的是古董遭殃文物损毁。藏品无言,它们记载中华文明的辉煌,也留下了黑暗时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

“藏家的快乐,还在于你面对的是一部可以触摸的历史。”

崔建国大学学的是企业管理,读研、读博都是在就业之后完成的。酷爱收藏源于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他认为收藏了各个朝代的古董,即是收藏了中华文明史最精彩的片段,把这些片段可以组成“蒙太奇”,可以看出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脉络,也可以探究政治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的国情独特,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都会对社会现状施加深刻的影响,它们也体现在当时的器物上,比如青铜器中最厚重的鼎,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宋代名窑钧、汝、官、哥、定生产的著名瓷器,反映了宋人的安闲和极高的审美情趣。”他开了个玩笑,“官方的好恶几千年来甚至主宰着社会时尚。北魏皇室崇佛,民间就广修寺庙洞窟。唐明皇爱杨贵妃,雕塑和壁画上的女子就个个丰腴饱满。”

宋代瓷器历来为藏界珍品,尤以“钧汝官哥定”五窑为甚。在日本,有“家有钧瓷一片胜却财产万贯”之说。即使一小块钧窑瓷片都被视为宝物,如磨制成饰物镶嵌在皮带上,就身价不菲。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瓷器,他皆有收藏,皆精美绝伦。他不收藏残缺不齐的古董。他的所有藏品先后经历了五六次淘汰,留存下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属“精品中的精品”。他相信自己的藏品中没有假货混入,他认为每一件藏品都“刻”有它出生时期的独特“胎记”,这是无法仿制的。

说到赝品,崔建国认为蒙一蒙外行还可以,内行是不容易上当的。比如青铜剑的锋利关键在于铸剑时铜、锡合金的最佳比例,这在现代已不算太难,经过研究和试验,已基本上弄清了。但今人仍无法仿制。为何?如青铜器包括青铜剑上的“错金”“错银”工艺早已失传,还有镌刻其上的鸟虫篆文字,年代均早于2000多年,至今难以破解。工艺失传也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如古埃及的木乃伊,还有拉姆西斯神庙等等,都难以原样复制。“即使仿制,也是有其型无其神,徒有其表,如果都可轻易仿制,那么灿烂的古代文明也许就会魅力大减。”

崔建国痴迷于收藏,沉醉于收藏,是他痴迷于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沉醉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每一件藏品都是这种文明、文化的载体和见证。当他虔诚面对每一件藏品的时候,他的内心对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生出一种敬畏,生出一种骄傲,更产生出一种为国藏宝,让宝藏重新焕发光辉的深深历史责任感。

崔建国收藏的部分文物

“因为有缘,我才能与它们对话”

崔建国的藏品中有一个商代青铜大鼎,比著名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后母戊鼎略大,品相更完美,国内一些大藏家说应称之为中华第一大鼎。从收藏这件古董的曲折经历,可以看出崔建国性格上的专注和执着。

开始他只是随便去看看。那是二十多年前,在三门峡乡下一个农户家的马厩里,他看到了这个传言中的宝物。当草料一层层揭开,披满红斑绿锈的大鼎赫然出现在眼前时,他有一种震惊的感觉。由于出土太久,历经百余年的风化,大鼎通体已熟透。鼎上未见铭文,以他的经验推测,此鼎的年代应是商代早期至中期。藏家开出的天价让他望而却步。他知道宝物迟早会易手他人。思量再三,临走时他搁下10万元,提出一个要求:不管大鼎去了哪里,都请务必告知。

此后的20余年,大鼎数次易手,辗转几个省市,从河南“漂”到宁夏,又到甘肃,再到河南,继而山西……成交价格也翻了数番。而他的视线一直未离开过宝物的行踪。当他有了足够的资金,便很快将大鼎收归门下。

青铜大鼎他从不轻易示人。大鼎刚运到家时,公司一位员工来帮忙清理,不小心擦伤了一小块青铜鼎的红斑绿锈,这让他心疼了好长时间。他用手指轻轻叩击,大鼎的发声低沉浊重,“这叫‘铜哑’,只有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当他与他的藏品在一起时,他好像变了个人,平素的精明干练已然不见,只有满脸的虔诚和专注,目光也显得痴迷。他常会把藏品托在手上,或青铜剑,或玉器,或古瓷器,或古钱币……对着亮光左看右看,或轻拂其上微尘。有些青铜器、玉器的凸出部分已被磨得发亮。“藏品到了我这里,再也不会流浪,更不会流落到国外。”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房子里,对着他的古董自言自语,他说这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当对话时,每个藏品都会诉说它的身世和喜怒哀乐。每个藏品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听得懂。”他喜欢用“缘分”来形容他们的相遇。

“如果没有缘分,大鼎不会等我二十多年。还有,世上比我有钱的藏家多得是,为什么我能收到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别人重金相许,这些宝贝走了之后又回到我这里就再也不走了?我们是知音。它知道我这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他在圈子里人缘甚好。凡是有上门来转让藏品的,不管是否认识,也不管成交与否,他都会热情接待,还会给来者买好回程车票,打理好住宿费。他的一些藏品就是这样被“送”上门的。

在他的藏品中还有十多把明清古琴,其中一把据说是宋琴,他轻抚琴弦,果然是“龙吟虎啸”之声。国内古琴目前十分罕见,故宫博物院也仅有46把,而崔一人竟有近20把。他认为,中国文人的琴、棋、书、画,琴是第一位的,最能反映文人的情操和学养,而真正把琴弹好的是饱经风霜的老男人,“再过三五年,我就弹弹琴吧!”言语中似有一种期待和向往。

也不能单纯把崔建国看作一个文化人。他经历过生死。早年对越反击战,他亲眼看到战友在身边倒下。有天晚上遇敌方特工摸营,同睡一个帐篷的战友被杀,死时竟悄无声息。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身上往往带有多重个性。崔建国就是这样。他碰到过蛮不讲理上门死磕的,也碰到过敲诈、威胁的,他不吃这一套,这时他会露出怒目金刚的另一面。有一次,一个汉子闯进办公室恶语威胁,他被激怒了,一脚将对方踹出门外,“你快报警,再不报警老子揍你!”房地产行业从来不相信书生意气,况且这里的江湖味实在太浓,容不得崔建国羽扇纶巾,有时他不得不扮演另一种角色。

想给“宝贝”找一个家

铁围栏、防盗门、监控器、声光报警、红外线远程报警……为了藏品的存放安全,崔建国费尽了心思,却仍不免顾此失彼。他收藏有数块昌化鸡血石原石,均里外艳红,大的四五十斤,小的一二十斤。昌化鸡血石矿源已竭,目前其价值论克计算,堪比黄金。忽一日他发现一小块鸡血石丢失了。又一天他还发现,附着在矿石上的几个天然红宝石不知被谁抠走了。他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顺手牵羊了。丢失的东西并不多,但他总有一种不安全感。

这几年,崔建国一直想建个博物馆,给他的藏品安一个“家”。建博物馆需要合适的地方,需要土地,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批。但他呈送报告,东奔西跑,却应者寥寥。香港凤凰卫视一位负责人看了他的藏品后感到十分震撼,力邀他把博物馆建在上海浦东,土地和建馆费用,他们无偿提供。但崔建国执意要把博物馆建在河南本地,就婉谢了人家的好意。后来官方有些松口:建博物馆可以,但馆内的藏品登记后要由官方统一调配。崔建国有些不高兴:我人还在呢,我的东西进了馆我就不能动了?

崔建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妻子贤达,一直支持他的收藏。他和妻子也做些社会慈善,比如建希望小学、给地震灾区捐款,都是由妻子具体操作,且不留名,不宣传,情深处感同身受,低调得云淡风轻。三个孩子分别是海归的博(硕)士毕业生,都有自己的事业。对于这笔巨大财产的归属,崔建国自有他的主意,他说以后每家分几个古董当摆设就行了,要那么多东西干啥。他是个很看重人生过程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最终占有多少,而在于你经历了多少。这些宝物最好的归属,是在博物馆里传播中华文明和文化,至于个人得失,则无足轻重。“我来了,我看到了,我经历了。”他笑了笑,“好像是哪位历史人物说的吧。”

崔建国还在做建博物馆的梦,听说他又把新的报告递上去了。“这些藏品的最后归属地不是在我这里,而是在博物馆,它们属于国家,属于中华民族。”他指了指满屋子的古董。

猜你喜欢

建国古董藏家
藏家之友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在马德里淘古董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藏家之友
“建国通宝”钱考辨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古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