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北廊桥田地桥的历史文化

2015-11-07林丽金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

[摘 要]田地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东西走向,单孔木拱廊屋桥,桥身长42米,单孔跨距约40米,桥面呈弧形铺以青砖,桥面上方履青瓦,斜脊起翘。该桥横架于崇山峻岭之间,跨度大,地势险,造型美,令人望而叫绝,对研究木拱廊桥的建造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田地桥;桥梁史;桥梁文化

古田县位于宁德市西南部,北纬26°16′-26°53′,东经118°32′-119°24′,地处鹫峰山脉南端,多山地,多溪流,闽江在境内长3.4万米。由于地处福建东部南北交界,是古代闽中、闽南往闽东北的必经之地,故官道多,驿站多,桥梁多,境内现存有21座古廊桥,其中木拱廊桥5座,即田地桥、蜈蚣桥、亭下桥、徐州桥、树荫桥。田地桥在诸古廊桥中最具特色,整座桥长42米,单孔跨距约40米。该桥横架于崇山峻岭之间,跨度大,地势险,造型美,令人望而叫绝,是研究闽东北木拱廊桥建造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一、田地桥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一)田地桥简介

田地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田地村南约300米处,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东西走向,单孔木拱廊屋桥,占地面积250平方米。桥身长42米,宽5.85米,单孔跨距约40米,桥离水面高度约15.2米。桥屋16间64柱,立柱边上设长条椅座供人歇息,桥中间设有神龛,供乡民祭拜,座外柱间为一米多高的栏板,栏板外再加挡风板,挡风板比栏板高1米多,以避风雨。桥面呈弧形铺以青砖,桥两头以向下石阶与河两端连接,东端61阶,西端111阶。桥面上方履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的中央起重屋,为歇山顶,斜脊起翘,檐口设封檐板,以御风雨。其跨度之大,离水之高,成为闽东北廊桥之最,是古田人民智慧的杰作,展示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和艺术。

(二)田地桥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田地桥地处鹤塘镇田地村南约300米处,田地村地势由北向南呈梯级降落,境内相对落差达1025米,最高海拔1305米,最低海拔仅为280米。年平均气温17.3度,积温5675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雨量充沛。田地桥横跨鳌江源,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壁立,树木茂盛,山谷峡涧径流量为5亿立方米,水量稳定充沛。受山区地貌的影响,河谷狭窄,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桥下溪石错落,形态各异。近年,下游建设水力发电站,筑坝拦水,廊桥上下成峡谷平湖,湖水青碧,桥影倒立,别是一番景象。特殊的地理条件,为田地桥二百多年风雨不圮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田地桥又称“公心桥”,建于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由田地乡坤黄锦和为首募捐兴建,当时得到锦和之父黄仕昭的大力支持,黄仕昭本人捐银一百两。乡人为志彰其父义举,在桥东独立为其竖一石碑嘉勉。田地桥作为南北通道咽喉,自修建以来一直连续使用,期间时有小修补,民国二十四年(1935),黄宋友等人再次募捐重修,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该桥题名“公心桥”。大桥修葺竣工时,首请大东名绅李士庵剪彩并题桥门额,东桥门额为“同践天衢”,西桥门额为“共登云路”。新中国建立后曾有几次因交通建设需要,规划要拆迁田地桥,当地政府和村民想方设法,着力予以保护,最后,在其下游50米处建水泥公路桥,与田地桥平行媲美,古桥终于得以保存。田地桥于200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升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升格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其他古廊桥一起,已被引入国家申报世遗的预备名单。

二、田地桥历史文化

田地桥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历史印记,即田地桥建筑历史的传承性、桥匠师承的一致性和独特的造桥仪式。

(一)田地桥的造桥工匠

桥是桥工匠建造的,桥峻工后常常会把造桥工匠及建桥时间、董事、缘首、捐款人的姓名等墨书于桥屋内梁上,造桥工匠主要有木匠、石泥匠,有主绳、副绳,有董事、缘首,田地桥的造桥工匠主绳为周宁县秀坑村的张鹤昶,副绳为屏南县寿山乡的郑洋村、倪大火、张明生,桥台造成后主绳师傅用竹杆和角尺测量出主要构件的长度,再用墨签在相应木构件上标出记号,交由副绳切割建造。造桥的核心技术只掌握在主绳手里,他是整座桥的总指挥、设计师。造桥工匠们运用严谨的工艺和不凡的智慧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飞桥无柱的编梁式木拱廊桥—田地桥。

(二)田地桥的建桥桥约

建桥的银子一般都是从四方百姓筹集来的,为了公开财务,董事、缘首等与造桥工匠都要签订建桥合同,也就是“桥约”。田地桥的桥约为毛边宣纸,长54.5厘米,宽25.3厘米,用毛笔竖式书写。桥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工匠的主绳为周宁县秀坑乡的张鹤昶。二是提出了桥的长、宽、高,桥面上立的柱子以及桥内建板壁和神龛。三是材料的供给,桥苗运送何木若干。四是总造价多少,如何兑付。五是起架、建竖、过月的开支数额。六是双方如有一方违约罚款情况等。而后书写签约时间、签约人姓名、见证人等,均要由书写人签字画押,以示慎重。田地桥的立桥约时间为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岁菊月。立桥约的董事为黄承坚、黄邦武、黄大皓、黄于煌、黄孝我、黄兆严、黄兆气、黄兆诗、黄有贞、黄孝阮、黄于武等11人,均在桥约上画押或盖印。

(三)田地桥的造桥仪式

田地桥的造桥过程从动工到结束,经过以下几个程序:择日起工:筹建桥董事与缘首在选择且约请了造桥工匠后,确定了田地桥的具体位置,并请地理先生测定桥台的坐向方位,再请择日先生选取架马墩、上梁等黄道吉日置办喜梁,喜梁要选择三株或两株的杉木,并要取其杉木树尾保留七盘树叉悬挂于喜梁当中。祭河动工:择好造桥的动工日期,祭河时,备办斋供一筵,然后请神、读疏文、送神。上梁喝彩:日子已定、时辰已到,鸣炮开发上好三节苗,在安放三节苗的平苗中间一根大梁时举行了祭梁仪式。取币赏众:上梁时,主墨木匠挑选灵活且不惧艰险之木匠,上梁取回铜币,木匠取回铜币交给主墨木匠,主墨木匠将铜币赏给诸位造桥木匠及助工者。踏桥开走:桥做好可行走,选择村民三代同堂,并夫妻双全,有名望且家庭较富裕的男姓长者(俗称“好命人”)当众题缘开走。上喜梁福礼:桥面板基本完成后,就在桥上举行上喜梁仪式。完桥福礼:整座桥建造好时,董事、缘首备一桌酒席答谢诸位工匠。全面展示了田地桥造工匠的劳作情况,帮助后人了解传统的造桥文化,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田地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田地桥建起来之前,这里已经有简易木桥,但是,由于这里山高水险,时有人畜掉水溺亡事件,古人认为这是水怪所致。因此,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产生桥信仰和民间传说。

(一)田地桥的走桥习俗

田地桥曾经也有在端午节走桥的民俗,包括上香烧纸、供祭桥神与桥头庙神灵、走桥、祈祷、念经、投粽祭屈、亲属招待等多项内容。这种习俗不仅包含了对屈原的怀念,也包含民众对神灵的现实性的祈福禳灾需求以及鬼魂观念对人们现实生活影响的反映—死后如何顺利过阴间之奈何桥等。目前,这一种历经千余年在传承中变异的楚民俗遗存,正逐渐步步走向消失、消亡。

(二)古田县的临水夫人是中国唯一的陆上妇女儿童女神

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救产、保胎、送子,妇女儿童有什么灾难都会去求她。所以,当地乡民和过往行人在廊桥内设神龛,供奉临水夫人,以祈求出入平安,神像面对上游淌来的溪水,在当地村民眼里寓意着神灵能够镇住洪水,来保佑廊桥平安,也寄托村民对全家幸福安康和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的精神安慰。现在,田地桥只有农民耕田路过,往日熙攘的人群已经一车代步,但是,当地村民信仰依然,桥上还是香火不断。那是善男信女们的精神寄托,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向往,代表着一种乡土感情,廊桥的特殊建筑及当地乡民古朴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特的廊桥文化。

(三)田地桥的传说

传说古代田地桥下有鳝鱼精作怪,不时有人畜跌入被吃掉,尤以未婚女子为甚。原来,鳝鱼精在想吃人的前一天晚上,就爬上桥打滚,将身上的粘液粘在桥面上,行人过往,脚下打滑,摔入河中,即被鳝鱼精吃掉,人们对此毫无办法,只好认命。有一年发大水,把鹤塘镇西边位于田地村上游的灵龟村的拓主玄帝君木雕像冲到田地村,这玄帝君到了田地村就不走了。田地村民一看是神像,就将其捞起,供奉于自己村的神庙中,晚上,村民听到桥附近水浪喧天,原来是玄帝君施法斩鳝鱼精。第二天,人看到一条水桶大鳝鱼漂于水面向下游流去。从此,人们经过此桥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险情了,人们为了紀念玄帝君,将其奉为拓主。后来,灵龟村来索要,玄帝君托梦给来人,说白天回灵龟村主事,晚上回田地村主事。村民们说,这是拓主怕河里再有妖精来作怪。这个生动的故事传说,充分表现了田地桥的险要和对村民生产生活以及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也为研究田地桥注入了丰富的人文信息。

四、田地桥现存的历史印记

田地桥属于南北交通的咽喉,历代均注意保护,至使廊桥至今完好如初。由于是木质廊桥,易于墨汁书写,桥内不经风雨,有不容易褪色,所以,留下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主要墨迹有:

廊桥屋顶正梁上分别有:“嘉庆十一年丙寅岁阳月”、“中华民国二十年岁次乙亥阳月”这里明确记载了建桥和桥梁大修的时间。桥两边护栏木板上有:“人民解放军坚决肃清土匪特务”、“沟通城乡贸易,开展生产”等标语和“解放军制”落款,这些字均为仿宋体美术字。这些原始的标语口号,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初期,我党的政策和当时的形式。据当地史料记载,1950年至1953年,为肃清土匪,截断土匪交通线,田地桥头驻扎了一个连的解放军兵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标语。这幅标语是用白灰刷上去的行书字体,每个字约有0.8米见方。可以断定,这是驻军刷写的,但绝不是同一人所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田地村的“护林公约”。这张公约是当时用纸质湖上去的。虽然大多剥蚀,但还是能很清晰地看到总共有八条的主要内容。以上的这些内容属于田地桥所独有的文化人文信息,是田地桥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每一座廊桥都有其独特的外形和内在的个性。田地桥历经200多年的风雨,保存如初,更是有着其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勤劳的先民们智慧非凡建造了它,人民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保护着它,廊桥方得以一代一代地完好保存下来,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保护廊桥的前提下,再合理地开发利用廊桥资源,挖掘它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浙南古廊桥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思考》,2008,(1)

[2]龚迪发.《闽浙木拱廊桥调查报告》,2009,(11)

[3]张光英.《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的文脉研究》,2010,(6)

[4]李雪梅.《风雨廊桥》,2011,(2)

作者简介:林丽金,女,汉族,1968年7月出生,学历本科,共产党员。古田县博物馆馆长,中级馆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