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市镇研究综述(2001—2013)

2015-11-07林雨薇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市镇学报江南

林雨薇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关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范围更加扩大,内容不断深入,其中江南市镇依然是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而研究其他区域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也较以前有明显增加。笔者撷取有关研究成果,将分区域对2001—2013年有关明清市镇研究的成果进行汇总和评述。

[关键词]明清;市镇;综述

我国关于城市和市场的历史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希圣、全汉升、鞠清远、吴景超等学者以《食货》杂志为阵地,开始了中国古代城市及市场的研究。但到1964年,傅衣凌发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一文,第一次完整使用了三个关键词: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严格匡定了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叙事结构和学术话语,并提供了必要的文本范式,市镇经济才正式成为学者探索的主题。(1)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关明清市镇经济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研究范围更加扩大,研究内容也较以前丰富和深入。除了江南地区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依然占多数外,北方地区,长江中上游和华南地区的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也颇见成果,并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下文将分别从各个区域对明清市镇研究成果加以总结。

从明清市镇研究开创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研究便最为热门,盖因明清时期的江南区域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勃兴,稳居明清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位。这里的“江南”即明清时期的苏、松、常、宁、杭、嘉、湖八府及后来从苏州划出的太仓直隶州。

首先,明清江南市镇整体方面的研究。任放归纳出了明清江南市镇的类型,此外还从市镇的地域分布、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规模、商业地位等角度对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2);樊树志对明清至民国时期经济最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松、杭、嘉、湖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学术前沿课题探讨。不仅系统展现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作了解析(3);范金民在《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和《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也对江南市镇经济有所研究(4);张海英进行了明清江南内部的商品市场分析,探讨了明清江南市场与全国市场的经济联系(5);陈晓燕,包伟民描述了江南农村市镇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嬗变而发生的转变,反映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格局的演变趋势(6)。

此外,学者们还从其他方面对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进行了研究。范金民阐述了各地地域商人特别是外地商人在江南市镇中的活动在江南市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⑦在市镇的管理方面,任放将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分为三部分构成。张海英探讨了作为职能部门的各类政府管理机构在江南市镇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于双远就清代江南市镇空间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而吴滔则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考察了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⑧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研究以吴滔为代表,选取清代苏州地区作为个案,将视角放在市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上,从内部而不是外部透视江南社会的方方面面,将经济、社会、文化等静止的要素化约到流动、鲜活的历史过程中去,以一种“模糊”的解释策略来避免“城乡一体”或“城乡二元”的简单理解模式。(9)樊树志和吴滔都提出了江南市镇中的民间信仰问题,其中樊树志认为江南独特的社会经济土壤,培育出来的民间信仰与奢侈风尚,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内涵与认识价值,有重新检讨的必要,而吴滔则对清代苏州地区镇庙与村庙的关系作了多层次的探讨,透过镇城隍庙和“解钱粮”习俗的出现,审视了民间信仰在农村与市镇交往中的某些图像;(10)江南地区面向乡村的社会救济机构大多集中于市镇,王卫平,黄鸿山从政府主持的救灾备荒、宗族针对族人实施的济贫与助学,以及民间社会施行的对鳏寡孤独贫病者的慈善救济三个方面,对江南地区以市镇为中心的乡村救济事业作初步梳理(11);姚培锋,陈国灿就浙北地区市镇城市化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状况的变化作客观分析,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市镇社会嬗变的总趋势(12);在明清江南市镇人口问题上,游欢孙,曹树基认为以前许多学者的有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乡村工业化”水平的描述与评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探讨(13);移民经济对市镇发展的影响方面,曹燕,隋福民认为明清时期的人口流动与苏州会馆、公所的兴起以及该区域的市镇化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而人口流动、会馆和公所与市镇化进程之间也呈现出互动的关系(14)。

除了以上从宏观和中观视角上对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的研究外,还有从微观视角中研究。微观视角,相当于个案研究的视角,即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个别市镇,以充分解析该市镇的历史变迁,正确评估其历史地位,这一类研究为数很多。例如,安涛就分析了干巷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发展动力,分析了朱泾镇明清时期的社会运行机制,考察了金山县市镇,从而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的转型(15)。

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市镇的研究相较同时期江南市镇要少得多,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河南三个地区。

关于明清山西市镇的研究,从整体角度出发,王社教揭示了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发展的整体规模、体系和结构,分析了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指出了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与明清山西地区总人口的发展、山西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6)。山西市镇的研究大都与晋商活动研究紧密相联,梁四宝,武芳梅对山西市镇的兴起和繁盛及其与晋商活动的内在联系作了探讨;刘建生,武芳梅认为市镇作为传统市场的组成部分,为晋商商品经营提供了活动舞台和交易场所,而晋商的经营活动沟通了生产和消费,使山西市镇经济更加繁盛;李丽娜则重点考察因晋商的兴起而促使的山西城镇的变迁;陶宏伟结合不同地域的晋商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轨迹,对山西商业市镇作了考察研究17。此外,还有一些较小区域内市镇的研究,例如张青瑶王社教对清中期太原盆地镇的研究,将该地区内以镇命名的聚落分为(关)军镇、驿镇、商镇、驿镇商镇、关镇商镇、关镇驿镇等六种类型,并逐个分析镇的类型与镇的历史演变、基层派出机构、地理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18)。

从整体角度对明清陕西市镇进行研究,张萍用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发展及地域特征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商业发展与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中间的互动与制约机制;李刚,康欣平对明清时期陕北地区在商品经济推动所形成的一大批较有特点的市镇进行了探究;郑中伟从客观史实出发,对清代陕西市镇经济状况进行了区域性的分析研究,包括清代陕西市镇经济勃兴的原因及其表现,清代陕西市镇发展状况以及对发展今天陕西市镇经济提出的建议(19)。微观角度的个案分析有史红帅对明清西安城郊市镇分布与形态的研究等(20)。

明清时期河南地区市镇,除了整体和个案研究外,主要是商路对城镇发展的影响。整体方面,王丽杰指出明清时期在河南水陆交通沿线兴起一批中等市镇和大市镇,成为河南与外地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指出河南市镇发展的局限性;邓玉娜探讨了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即处于波浪式前进,呈持续发展态势,基于距县里程分析了河南乡村集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刘宇介绍了明清河南市镇经济的特点及影响(21)。个案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许檀,他对清代商业重镇周口进行了个案研究,并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考察了北舞渡镇、赊旗镇、朱仙镇和荆子关等重镇(22)。关于商路对城镇发展的影响问题,张民服,张鹏伟认为清代中原地区水陆交通发达,南北、东西交通的要道、商路多经过河南,造成了开封、洛阳等大城市以及交通沿线的中小城镇的迅速发展;骆平安,李芳菊对途经河南的几条重要的商贸要道的分布及明清时期河南的商业名镇的形成进行了综合分析(23)。

明清长江中上游地区市镇经济研究,张学君,张莉红通过历史地理文献考察了长江上游市镇的初期格局和发展规模以及进入兴盛期以后,市镇在流通领域发挥的重要经济作用、社会功能24。关于湖南地区,颜晓红论述了明中叶以后及清康熙以来,湖南地区涌现出的大批工商业较繁盛的城镇和市墟以及这些城镇市墟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的密切联系;曹端波论述了清代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及其原因(25)。湖北地区,闫富东论证了清代湖北市镇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指出了市场体系的形成对于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商品化进程和农村农副业发展的正面作用和其他的负面影响(26)。个案研究上,邓双荣分析了明清时期作为一个“纯”商业市镇的汉口的特征、成因以及其对商业文化的影响;林承园论述了清至民国时期徽商与汉口市镇的发展,认为徽商推动了汉口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对汉口公共领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汉口城镇的安定与繁荣(27)。

华南地区明清市镇的研究集中在云南和广西地区,兼有闽台地区市镇的研究成果。云南地区研究较多,牛鸿斌主编的《云南集镇》收录集镇1047条,内容包括集镇的异称、得名原因、始置时间、隶属关系、沿革、今地方位、人口数字、工商业简况、土特产、风俗民情、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和修志情况等(28);周蓓探讨了资本主义入侵对云南府市镇经济的影响(29);罗春梅,和晓蓉分析了清代云南边疆市镇的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程度(30)。云南市镇研究中,盐业对于市镇发展的影响问题很重要,赵小平认为在一些云南的盐矿产区兴起的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大批前来从事采矿的外省移民的涌入是其成因的两大主导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此类市镇的布局和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到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方面;徐建平文正祥认为盐业的发展,推动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主要矿产区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而这一切都与清政府在云南推行的盐业法律制度息息相关(31)。广西地区明清时期的市镇研究中,陈 认为明清时期,邻省经济性移民的大量涌入和广西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使得一批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城市与口岸的出现,以及具有明显区域性经济和文化的城镇商业网络的形成。(32)关于闽台地区的明清市镇研究,则有张在普,林浩的《福建古市镇:闽台古乡间商品市场》,此书对福建历代墟街市镇分布的地点一一详加考证;台湾地区的有唐次妹的《清代台湾城镇研究》。(33)

尽管有关明清市镇研究的成果颇丰,但不可否认,现阶段的明清市镇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诸如缺少地区与地区之间市镇的经济联系研究,关于市镇研究出现严重的地域不均衡问题,研究方法匮乏等,这要求学者们要继续努力,使明清市镇的研究更加深入。

注释:

(1)参考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J].历史研究.2001(05)

(2)参照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4);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范金民.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04)

(8)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1);于双远.清代江南市镇空间管理模式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张海英.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J].学术月刊.2008(07);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6(05)

(9)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与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吴滔.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J].中国农史.2005(02)

(10)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民间信仰与奢侈风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吴滔.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J].中国农史.2004(02)

(11)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03(04)

(12)姚培锋,陈国灿.简析明清时期浙北地区市镇城市化现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03)

(13)游欢孙,曹树基.清中叶以来的江南市镇人口——以吴江县为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3)

(14)曹燕,隋福民.明清时期移民经济对会馆、公所兴起及区域市镇化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7(04)

(15)安涛,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金山县市镇为中心的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6)王社教,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17)梁四宝,武芳梅.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崛起与区域经济发展[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刘建生,武芳梅.明清时期山西市镇与晋商活动简析[J].税收与企业.2003(03);李丽娜.晋商的兴起与山西城镇的变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陶宏伟.明清山西商业市镇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18)张青瑶,王社教.清代中后期太原盆地镇的类型及形成因素[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04)

(19)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M].中华书局,2005;李刚,康欣平.明清陕北市镇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郑中伟.清代陕西市镇研究[D].西北大学,2001

(20)史红帅.明清西安城郊市镇分布与形态的初步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1)王丽杰.论明清时期的河南市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版,2005(06);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01);刘宇.明清河南市镇经济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22)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3(01);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4(01);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4(02);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06);许檀.清代河南西部的商业重镇荆子关——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3)张民服,张鹏伟.清代中原商路与城镇的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7);骆平安,李芳菊.明清时期古商道在河南的分布与中小市镇的形成—探询明清时期河南的古商道、商业通道、商业重镇[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24)张学君,张莉红.长江上游市镇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6(05)

(25)颜晓红.明清时期湖南的城镇和市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03);曹端波.清代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及其原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6)闫富东.清代湖北市镇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4)

(27)邓双荣.明清时期的汉口——“纯”商业市镇[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01);林承园.清至民国时期徽商与汉口市镇的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8)牛鸿斌主编.云南集镇[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9)周蓓.清代云南府市镇经济研究[D].云南大学,2011

(30)罗春梅,和晓蓉.浅析清代云南边疆市镇的发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31)赵小平.试论云南盐矿生产、移民与工商市镇形成、发展的关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徐建平,文正祥.清代云南盐业法律制度与工商市镇的形成和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

(32)陈炜.明清时期广西城镇商业网络研究论纲[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农圣.一个广西圩镇的兴起发展与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33)张在普,林浩.福建古市镇:闽台古乡间商品市场[M].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8;唐次妹.清代台湾城镇研究[M].九州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市镇学报江南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化妆的感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市场网络
黄瑜航??《年年有余》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