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国初期十七年高考研究的综述

2015-11-07张道旺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考综述

张道旺

[摘 要]当前学界关于建国初期十七年高考的研究主要从分期、建立与废除的原因、发展制约因素、政治审查、教育公平、学生来源等方面展开。总体关注相对较少,研究领域较为局限,在高考的影响因素、在地方的实际运作、产生的深渊影响等多方面值得努力探索。

[关键词]建国初;高考;综述

对高考的研究,长期都是学界的焦点,其参与讨论人数之多,涉猎领域视角之广,取得研究成果之丰富,让人惊叹。一直以来,人们更多的关注高考恢复以来的发展状况,对高考制度草创时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笔者以为,要深刻理解当前的高考制度,对其初创时期的研究甚是必要。

杨学为先生为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作了许多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高考文献》选取各年具有代表性的档案文件编排而成,内容丰富,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可以粗略了解建国后高考的发展状况,也奠定了高考研究的基础;《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八卷)第一章搜集的一些讲话、政策等对前者有一定补充。何东昌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择录了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领导人重要讲话、指示,重要会议文件、报刊资料等,对我们了解高考的发展过程中顶层设计的变化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此外,教育部办公厅主编的《教育文献法令汇编》、《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分别包括了1949-1963年关于普通教育、1949-1957年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

就管窥所及,众多的研究大多是对高考制度作长时段考察,概而言之,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在高考的发展分期方面,多看到反右派运动的影响。杨学为认为理解毛泽东的有关观点是正确理解高考史的关键,将高考的前十七年分为1949-1956年高考建立,1957-19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下高考受到批评,1959-1962年恢复经济问题下高考再次受到关注,1963-1965年重提阶级斗争下高考受到批评四个阶段。他指出,1957年时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各项规章已基本确立;反右派运动后,“阶级路线问题”开始主宰招生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该研究对高考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均有所涉及,是为高考史研究中里程碑式的成果。蒋超等的研究则将这十七年分为1949-1951年的过渡,1952-1956年奠基,1958-1960年深受教育革命影响,1961-1965年经历调整与危机四个阶段。他指出,高考全国统一招生模式在1959年终于确定下来。1958-1960年的高考在教育革命中,利用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的手段力图变革苏联模式回归革命传统的失败导致了文革的爆发,“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与政治的利益动因”。1961-1965年的高考制度是“最有理性的时期,体现了典型的制度化特征”。纵观这十七年的高考发展,主要是围绕“通过政治审查来兑现”的“高考权利主体”的斗争,而1957年的反右是关键。此外,该书还搜集了许多回忆文章,对我们理解当时的高考也有极大帮助。邓北平认为优录制度的变迁史就是高校招生制度的变迁史。他通过对报名的政治资格与录取的政治审查的考察指出,优录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54年,高校招生向工农开门,对所谓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的排斥还不明显;1955-1957年,提高报名政治条件,严格政治审查,优录制度“初具规模与格局”;1958-1965年,政治审查日趋严格,“优录制度日臻完备,但日益显现出其政治性特点”。

2.在全面学苏的浪潮中,高校招生却采取了统一招生的办法,这一特殊的现象引人深思。日本学者大■丰认为原因有四:这种招考方式对国家而言效率最高。在减少考试带来的经济负担的同时,考生几乎可以报考所有的院校,对广大工农群众敞开了大学之门。“统一国家的观念”的影响。“科举”考试传统的影响。刘海峰等指出,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既出于政治、经济建设和巩固高等教育重新布局成果的时势需要,又受到高等教育和考试自身的发展规律制约,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需要于考试自身发展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至于废除的原因,刘海峰认为,“一是受脱离了正确轨道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二是高考制度本身的弊端导致社会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决策者原本存在的对高考的认识偏差与责难更加严重,并最终导致高考被废”。

3.对于高考的发展变化,多认为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陈彬莉认为不同时期高考制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约束条件不同。新政权下大学对政治权利的依赖而失去内在自治空间,人口压力,户籍制度共同成为新时期的约束条件。刘丽敏等则认为变化的原因在于国家招生政策的变化。她们研究指出建国初十七年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国家主义特征和社会变迁的烙印;招生政策的演变轨迹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真实需要密切相关”。胡金平等亦认同,同时还看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唯成份论”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过度强调政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工业的一味强调直接造成考生在专业选择上对理工医类专业的追崇与对文史类专业的冷漠。董泽芳等以为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国家主导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同。建国初十七年“以培养革命者为目标的政治本位取向”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7年“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的价值定位;1958-1961年对“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的盲目适应;1961-1965年采取“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的价值重构。

4.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政治审查。孙华认为不断变化的政审标准“显示出作为执政集团在本阶级利益和社会公平之间的价值摆动:既要照顾本阶级利益,又要考虑社会稳定;既要保障必要的人才储备,又要控制自由的社会阶层流动”。宋长琨指出政审标准的变化意味着高考权利主体的变化。反右派运动和教育革命后,高考从“社会各阶级、阶层都拥有”的权利成为“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专利。谢群的论文对高校招生中的政治审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究政审背后的动因,实施政审的程序与方法,政审标准条文内容的变化以及使之产生变化的原因,反思招生中政审的施行所产生的影响。隋子辉的研究认为通过政治审查制度实现了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进行了教育权利的分配,表现为工农及其子女有教育优先权,限制剥削阶级子女的升学,干部子弟享有教育特权。

因政治审查而产生教育公平问题。李春玲发现“并不是家庭成份最好的人受最多的教育,而是中等家庭成份的人受教育最多”,“可能是由于政治选拔机制与教育选拔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杜瑞军亦认为政策不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为谁所享就不同。1958年以后,学生的“政治质量”成为其能否进入高校的首要前提。罗立祝则认为高考中对工农群体的优惠政策是“国家在缩小阶层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中国追求平均主义历史传统的当世再现”。但是,这些政策仍是不公平的。与众多“不公平”的论断不同,刘丽敏等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呈现出公平和精英垄断两种面相”,公平“来自于反对1949年以前的社会已经建立起来的精英生产方式,废弃其合法性,因此是革命意义上的公平”

5.关于学生来源的研究。董美英以某重点大学的学籍档案资料为基础发现:在家庭成分上,工农大学生逐渐增加;院校层次越高,剥削阶级子女被排斥越严重;工农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招生政策中政治要求与学业规定的博弈的变化而波动。在职业状况上,干部子女获得重点大学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工农子弟。梁晨等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计量统计分析、教育政策研究等多学科研究认为,在新中国精英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传统中国和西方都未能作到的“无声的革命”,学生生源出现多样化,导致社会精英来源与构成的变化,从而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原因在于基础教育的推广普及、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的设置。而从政策角度来看,建国初十七年的革命得以发生,还主要依赖于“出身照顾”的各种措施。程家福等具体研究了农民子女重点大学入学机会问题,指出“1953-1965年,农民子女占全国高校新生总数的比例在快速增长,高达六成以上”,但是在重点大学中,“干部、知识分子、工人等阶层子女比农民子女拥有更多入学机会”。

虽然业已取得丰富研究成果,但对于建国初十七年的高考研究,笔者以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大力拓展:1.影响高考变化除政治因素外,教育、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均能对其产生重大作用,需要分时间、分方面详细分析。2.各地特点不同,有必要从地方着手考察高考的地方特色。3.文本的制度与实际的制度运行之间有怎样的差别也是需要努力探索的。4.高考之于民众和国家的意义重大,探究其运行带来的诸多影响也是极有益的。此外梳理档案资料,搜集口述资料、时人回忆等不仅有益于保存史料,亦利于拓展研究,更多工作亟待我辈努力耕耘。

参考文献:

(1)杨学为总主编,陆震主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八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3)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蒋超:《中国高考史》(第一卷),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

(5)邓北平:《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优录制度史研究(1949-2009)》,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大■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黄福涛译、苏真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5-267页。

(7)刘海峰等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6-27页。

(8)刘海峰等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9)陈彬莉:《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刘丽敏、阮丹青、杨善华:《教育选拔与社会变迁——高校招生政策之世纪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胡金平、刘奇:《高校招生政策的结构性转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与启示》,《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6期。

(12)董泽芳、黄健雄:《60年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回顾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3)孙华:《我国高校招生政策100年述评》,《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1期,第62页。

(14)宋长琨:《文革前高考权利主体的演绎——1953-1965年的高考政审制度》,《中国考试》2009年第1期。

(15)谢群:《1953-1965年高校招生中的政治审查——以北京市为考察对象》,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6)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第97-118页。

(17)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8)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高考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