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10年回顾与展望

2015-11-05张伟娜李鸿涛李兵符永驰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

张伟娜++李鸿涛++李兵++符永驰++佟琳++张华敏

摘要:从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中医药古籍知识挖掘与利用、其他工作等3个方面对近1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工作进行全面回顾。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包括藏书环境改善、古籍修复、古籍调研、古籍缩微与数字化、古籍整理出版等,中医药古籍知识挖掘与利用包括中医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专题数据库建设、知识挖掘等,其他工作包括《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世界记忆名录》申报以及人才培养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医行业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进行展望。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利用;工作回顾;图书馆

200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改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也开启了新篇章。近10年来,在国家古籍保护政策的指导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笔者对古籍工作进行全面回顾与展望。

1 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

1.1 原生性保护

1.1.1 藏书环境改善2005年以来,本馆通过改建书库、增添设施等手段改善藏书环境。古籍书库数量由2个增加到3个,书库面积增加了近1倍。书库全部采用防虫、防潮、防尘的密闭樟木柜;并购置低温柜用于新进库古籍的杀虫与消毒,从而避免了进馆古籍中虫卵的继续繁殖。书库全部装有恒温恒湿空调和防火防盗系统,能够全面保障古籍安全,达到文化部颁布的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收藏条件国家标准。馆藏古籍的收藏保存条件较以往有了明显改观。

2006-2008年,本馆承担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利用”,通过多方位调研,构建了适合中医专业图书馆的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和规范。

1.1.2 古籍修复本馆1985年建立古籍修复室,先后修复挽救已经或濒临损毁的古籍4500余册。以往的修复工作基本上都是纯手工修复。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来本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先后购置了多种现代化修复设施及设备,如古籍修复高清工作台、古籍除尘洗涤机、古籍拷贝台、古籍恒温恒湿真空展示柜、古籍修复多功能柜、古籍压平机、古籍纸浆补书机等,使古籍修复工作由传统单一的人力手工修复,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修复方法过渡与发展,大大提高了修复质量与效率。

1.1.3 古籍调研 中医古籍资源普查是中医古籍保护的基础,本馆历来重视对古籍资源的调查研究。2005-2007年,本馆在以往两次调研基础上,扩大调研范围,凭借项目专家多年从事专科文献、古籍书目、古籍版本的丰富经验,并吸纳中医文献学、目录学最新研究成果,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历时3年之久,编纂完成《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由此查明了国内150家图书收藏单位的13455种中医古籍,基本摸清了国内现存中医古籍的家底。

2008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帮助下,本馆历时6年对所藏古籍数据进行了审核、登记和修订。2014年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出版,成为全国较早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古籍收藏单位之一。

2013-2015年,本馆依托所级自主课题“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研、核查与联合书目编纂”,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50家图书单位为基础,建立全国联合书目数据库,随着深入调查,目前己完成11个省市地区的书目数据核查,更正书目300余条,调研新增37家图书单位书目,采集书目1800余条,从广度与深度上扩大了中医古籍资源的调研范围,充实了新品种、新内容,为《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再版夯实基础。

1.2 再生性保护

1.2.1 古籍缩微与数字化 2009年本馆依托院级课题“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完成446种中医古籍缩微胶卷到数字化图像的转换,共约12万页。

2011年本馆开始组建馆藏资源数模整合系统,即利用数字技术和缩微技术结合的数模整合技术,建立起本馆数模整合系统,对馆藏中医古籍及重要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和缩微胶片的双向保存与利用。目前已完成第一批古籍数字化图像的缩微复制,共10万余页。

1.2.2 古籍整理出版3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显示,现存于世的中医古籍约万余种,其中约40%已为孤本。这些孤本医书中不乏稀世珍品,抢救、保存、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己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选择其中书品完好、有长期保存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的孤本医书进行影印出版和点校出版是十分有效的保护措施。1993-2015年,本馆分9批影印出版《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系列丛书165种,其中2005-2015年完成5批135种。2014-2015年,本馆先后分两批点校出版《中医古籍孤本丛刊》系列丛书37种。

2010年,《中医古籍孤本大全》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给予这样的评价:“本套丛书不仅是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也是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2 中医药古籍知识挖掘与利用

2.1 中医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

基于多年的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和数据库建设,目前本馆中医古籍资源数据库己收录2326种中医古籍的提要及元数据信息,1220种中医古籍的原文图像,71种中医古籍的全文文本并实现图文关联。数据库的总数据量约52万条,44G。其中全文数据量约7G,可以通过中医古籍阅览系统实现电子阅览。本数据库可以在线编辑、图文阅览,并具有简单查询、组合查询、全文搜索及后控词检索等多种功能。

2.2 中医古籍专题数据库建设

2.2.1 中医古籍养生数据库 该库收录了中医养生古籍110种,并对古籍中的知识点进行信息标注,数据达45858条,并在网上发布,实现对110种养生古籍的多角度检索,并可浏览全文图片。

2.2.2 温病大成数据库 该库共收录《温病大成》中的中医古籍45种,为全文文本数据,原有条文7612条,经结构化处理拆分后生成条文共10339条。可以实现温病古籍的全文检索、条文阅读,并能实现病、证、方、药的关联检索。

2.3 中医古籍知识挖掘

中医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对中医古籍的知识挖掘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途径。本馆利用现有古籍资源,从古籍结构型数据库的数据挖掘和古籍本体构建方面,先后对温病古籍、本草古籍等进行了示范性的挖掘整理,探索了中医古籍深度利用的方法,从而为利用中医药古籍进行知识发现提供参考。

2.3.1 基于本体的温病古籍知识库构建首先通过文献调研采集温病古籍的相关文献信息,并对温病古籍进行多维度的描述,参考本体论的研究方法,描述温病古籍所蕴含的知识及内在联系,构建温病古籍本体类框架,并基于此构建温病古籍知识检索系统。主要步骤包括:提炼温病古籍中蕴含的知识点及知识结构,细化各种概念、术语和语义关系;提取包括疾病、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证候、治则治法、方剂、中药及文献信息等相关概念、术语和词汇,并进行规范;通过对概念、术语的提取,关系的分析,概念的映射等规范表达温病古籍知识,形成温病古籍的相关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检索与服务。

2.3.2 基于知识组织的本草古籍知识库构建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本草古籍,研究本草古籍的体例结构、知识特征,确定古籍中本草知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本草古籍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本草古籍原文,以药物为核心,提取名称、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等各类知识,参考相关标准和工具书,制定数据提取和编辑规范,通过数据提取梳理本草古籍的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通过对原文的解析、关联,形成以药物为核心的知识体,以原文为基础对各类知识之间的概念关系进行分析,定义知识之间的语义关系。基于本草知识的关联词表,形式化表示本草古籍知识,设计并构建本草古籍知识库。

3 开展其他工作

3.1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本馆对该计划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2008-2011年,本馆先后4次组织20余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共同进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目前全国中医行业已有近百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本馆入选43种。2008年,本馆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本馆又先后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

3.2 《世界记忆名录》申报

2010年3月,本馆组织申报的金陵版《本草纲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和《黄帝内经》(国家图书馆藏)在第四次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1年5月25日,这两部著作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IAC)第十次会议上,被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这是中国传统医药典籍首次入选该名录,对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3.3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2006-2012年,本馆单独承办或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合办,先后7次组织举办了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与利用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中医古籍保护、编目、修复、数字化、整理与利用研究等多方面,培训学员来自全国30余家单位,总计300余人次。各地学员参加培训后反映学习效果良好,不仅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而且对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2014-2015年,本馆先后两次选派3名古籍工作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基础班”,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古籍修复技能,壮大了本馆古籍修复力量。

目前,本馆从中医古籍存世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资源普查、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文献整理与知识发掘紧密结合的中医古籍抢救保护、发掘利用模式,对有效抢救濒于失传的中医古籍,发掘古医籍中具有原创优势的中医知识、丰富发展中医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10年“中医古籍抢救、发掘与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4 展望

回首10年,本馆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在全国各类图书馆,尤其是中医专业图书馆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医古籍保护、抢救、发掘与利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但是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大家满怀信心,充满期待。

第一,在古籍资源建设方面,随着中医古籍关注度的不断增加,随着民间私人收藏古籍的不断发现,藏书单位古籍编目工作的更加完善,海外中医古籍调研的不断开展,将会有新的中医古籍被发现。虽然数量不会太多,但是这对于进一步扩充中医古籍资源、加深中医古籍普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目前《中华医藏》己基本完成调研和选目工作,随着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华医籍尤其是中医古籍,将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出版,这对于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大繁荣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在古籍数字化方面,中医古籍数字化改变了古籍文献的传统利用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好古籍资源“存”与“用”的矛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古籍中蕴含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法知识进行挖掘,是中医药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古籍信息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

第四,在人才队伍方面,当前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年龄逐渐年轻化,学历也明显提高,这为古籍工作增添了不少新动力,有利于今后古籍工作的全面延续。就整个中医行业而言,已逐渐形成了老中青学者结合、多学科专家汇集的中医古籍科研团队,大家共同努力,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下,群策群力,一定能够将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