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崔氏墓壁画地仗层加固修复研究

2015-11-05刘亨发

丝绸之路 2015年2期
关键词:白灰崔氏纱布

刘亨发

【摘要】笔者曾于2010参加“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第六期——壁画修复班”,期间修复完成洛阳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M50—12号壁画。本文以此壁画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壁画修复中地仗层的修复原则、加固材料筛选、加固方法、工艺步骤等,以期寻找壁画地仗层加固修复的最佳工艺和方法。

【关键词】墓葬壁画;洛阳崔氏墓壁画;壁画修复;地仗层加固

墓葬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实物遗存,它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绘画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研等价值。2010年,笔者在“中日韩合作丝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养——壁画班”学习期间,完成了洛阳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M50—12号壁画修复工作。本文对此壁画地仗层处理修复原则、加固材料的筛选、修复加固方法及处理工艺进行研究。

一、崔氏墓壁画概况

2005年3~8月,在洛阳市洛南新区翠云路建设的前期文物钻探中发现两座大型唐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这两座大型唐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墓呈东西排列,相距150米,主人均为唐安国相王李旦孺人,东为唐氏墓,西为崔氏墓,两墓墓主人身份相同,型制基本一致,均为砖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天井、墓室四部分组成。

在两座墓的墓道、甬道两侧和墓室中均绘有壁画,但损毁严重,墓室和甬道中壁画已不见踪影,仅剩一些地下残块。两墓墓道、过洞、天井两侧所绘壁画保存较好且内容相似,从墓道开始,依次绘有青龙、白虎、人物、马、骆驼等,构成出行图。

崔氏墓壁画内容丰富,绘画技巧高超。线条多以粗线为主,流畅洒脱,粗壮有力,表现力、韵律感强,造型严谨,结构比例准确,壁画画幅巨大。在用色上,以红、黄、青、蓝为主。

崔氏墓壁画是洛阳近几年发掘的唐墓壁画中最为庞大、保存最好的壁画之一,它向我们展示唐代绘画艺术成就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唐代社会,特别是唐代上层社会的生活场景,为我们了解唐代政治、历史、绘画、服饰、葬俗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壁画地地仗层结构及制作工艺

崔氏墓壁画由支撑体、地仗层和颜料层组成。支撑体是墓道土壁,在修整好的墓道土壁上,抹一层2~5毫米厚的麦秸秆泥层并取平压实,形成粗泥层,然后再抹一层3~8 毫米厚的白灰地仗层,最后在壁画的白灰地仗层上施彩作画。由以上制作工艺可将地仗层结构体系分为白灰层和麦秆泥层两部分。

三、地仗层保存状况

由于崔氏墓位于洛南,地势低,地下水位较高;再加上此地多年来一直被用作农田,地下常年湿润,千余年的浸蚀、破坏,使壁画地仗层布满叠压、裂缝。除此之外,墓道内填土的运动挤压作用使壁画形成叠压和错位,也是形成这一病害的主要因素;地下高湿、多盐的环境,使泥灰地仗层质地疏松,稳固性差,容易脱落;多年来地下水的侵蚀和发掘后壁画表面压力的改变、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又使壁画出现了空鼓、局部脱落或大面积坍塌等严重现象。

2005年,壁画M50-12#由洛阳古墓博物馆揭取后未曾修复。壁画正面被纱布覆盖,左高149厘米,右高136.5厘米,上宽116.8厘米,下宽119.8厘米。壁画上半部分草泥层基本不存,只剩白灰层,厚约0.3~0.5厘米,最薄处仅0.2厘米;壁画下半部有草泥层,厚约0.7~1厘米,约占总面积的1/3。壁画多处缺失,中部从左到右有宽约2~3厘米的脱落叠压断裂带贯通整个壁画。地仗层有多处不规则裂缝,草泥层和白灰层之间的白灰酥粉失去了原有强度。

四、地仗层修复加固

(一)修复加固原则

壁画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对地仗加固材料及修复工艺的选择非常重要,材料应具有兼容性,与原壁画材料接近,不会对壁画造成伤害;修复工艺应该简单,且修复后具有可再处理性;材料的稳定性要良好,抗环境影响力强,并具有透气性,有一定强度,尽可能和原壁画一致;材料应耐老化性强,且安全可靠。

1.兼容性

壁画地仗所添加的新材料应与原材料相似或匹配。在选择加固材料时,需要考虑原有材料和添加材料的空隙率、力学强度、抗风化能力等特征,不能由于加固材料与原材料在某些性能上的不兼容而改变和破坏壁画;尽量避免材料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给壁画造成新的破坏;另外,加固材料要具有相当的惰性,在所处环境中能保持长久稳定。加固材料的兼容性对每一幅壁画的保护修复至关重要,适宜的材料能使壁画更长久地保存下去。

2.可再处理性

可再处理性指加固材料可去除,且不影响原地仗材料。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一次修复并不是最终修复。我们对壁画进行的保护修复,基于现有的认识和科学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有更好的材料与修复技术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对壁画地仗加固修复时,必须考虑到加固材料在未来修复时是否易于去除,修复过程是否可再处理。在壁画原地仗不受损伤的情况下易于去除修复时添加的新材料,并且不影响再次修复,才算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材料筛选

1.壁画背部找平材料的筛选

壁画原地仗草泥层剔除后,表面凸凹不平。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其地仗层是以碳酸钙、硫酸钙、石英、硅铝酸盐等组成。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地仗层找平层的材料。考虑到与原壁画的兼容性,我们选用了石灰膏。由于纯灰膏在强度、收缩性方面存在不足,并且硬化后的物理性能常常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灰膏基体材料在使用前通常应添加一定的附加材料以改善其使用性能。我们又在其中加入了沙子和新的胶结材料Primal B60A,对这几种材料用不同比例进行试验,选取最合适的找平加固材料:

待完全干燥后,根据原地仗的保存状况,对新加固地仗材料进行筛选,使其与原地仗具有兼容性、可逆性、可操作性,强度稍大于原地仗层。对以上试验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择了沙子、灰膏、100%Primal B60 A =2(适量、1:100%Primal B60 A(适量)为找平材料。

2.隔离层材料筛选

壁画与新支撑体粘接时,在支撑体与壁画之间需做一层隔离层。隔离层会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在壁画与支撑体之间起到粘接作用;二是遵循修复材料的可逆性原则,使再次修复或更换支撑体时不伤害壁画的原地仗层。还要考虑到隔离层材料的干燥时间,在粘接支撑体时便于操作。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通过不同材料及比例进行多次试验,来选取最合适的材料配比:

待干燥后,根据要求,我们对以上八种试块对比分析,100%AC33:沙子=1:2的试块在粘结强度 、干燥时间、流动性等方面符合要求,所以,选此配方为隔离材料。

3.生石灰的预处理

生石灰的预处理就是把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其工艺是将从石灰窑买来的生石灰放进耐温槽池中,再用水冲,过筛除去未烧熟的石灰块和杂矿,直接流入淋灰池中,沉淀放置。这个过程叫“淋石灰”,作用是让未完成转化的生石灰尽可能完全转化成熟石灰,转化的越彻底越好。这种做法得到的灰膏细腻纯净。灰膏的收缩性随着灰膏陈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吸水性则随陈伏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壁画地仗层加固所用的石灰膏最少放置六个月以上效果更好。

(三)地仗层的修复加固

作为艺术品的历史性与审美性两个方面同时呈现,实施保存或去除首先要在尊重历史性的基础上来实现。

1.草泥层的清除

由于壁画背面朝上,所以我们先从背面地仗层入手。壁画的地仗是其历史的一部分,应予以保留。但经仔细观察,发现草泥层下面白灰酥粉,失去了原有的性能,如不去除,会影响加固效果。因此,我们决定去除草泥层,清除酥粉的白灰。首先,对大面积残留的草泥层先用喷壶喷涂2A溶液(去离子水:无水乙醇=1:1),使其充分渗入;待喷涂的溶液被草泥层吸收软化后,用手术刀慢慢剔除;然后,用毛刷、吸耳球、竹签等工具将酥粉的白灰及泥土清理干净,但不能剔除太多,最少保留0.3厘米,否则会伤害壁画的颜料层。对面积大、质地硬、厚度不超过0.8厘米,并且能与新做地仗层紧密结合的碎块,予以保留;对面积小、独立的小块,在剔除时一定要一只手按稳,以避免小块移动或错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用另一只手慢慢操作,达到预期效果。

2.地仗层整体渗透加固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壁画变得酥软、粉化、脆弱,只有进行加固,才会增强强度,进行以后的处理。

其一,石灰水加固。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加固壁画地仗时,由于石灰水渗入地仗后,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形成一层钙质层,从而起到加固作用。

其二,8% Primal B60 A加固地仗。为了壁画地仗层整体增加强度,我们用8%Primal B60 A溶液渗透加固两次,使壁画整体强度有所提高。

3.地仗层的找平加固

原壁画背面草泥层去除后凹凸不平,最厚处0.7厘米,最薄处仅0.2厘米,因此,要做找平加固来增加地仗层厚度及强度。找平加固是新旧地仗间的连接,也是壁画保存时间长短的最关键问题。根据前面的试验结果,我们在M50-12号壁画中选用材料是沙子+灰膏+B60=2:1:100%Primal B60 A(适量)。

具体工艺如下:先用毛刷蘸10%Primal B60 A涂刷在原地仗上,再用灰铲将调配好的砂浆进行填补。最好分两次填补,首先,用修复刀填补凹陷部位和最薄处,尽量与原地仗压实贴紧。这样一次填补完成后,会出现一个初步的平面。然后,再用砂浆进行二次填补,并用泥刀将其抹平整。完成找平后的壁画整体厚度约为1厘米。待沙浆还未完全凝固时,用木浆海绵蘸水打磨,将未平整的部位整体打磨平,并使表面略微粗糙,为下一部粘贴纱布做准备。整个壁画打磨平整后,放置阴凉通风处干燥。不宜干燥太快,这样容易使新加固的地仗出现裂缝。为了防止干燥太快,我们先在上面铺两层宣纸,然后在宣纸上面盖一层塑料薄膜,来控制干燥时间,一般需要3~5天。

4.地仗层的整体补强加固——粘贴纱布层

为了防止壁画受到意外损伤,要对壁画进行整体补强加固。在找平层面上粘贴优质纱布一层,为了防止纱布受潮收缩,使用前用水浸泡。为了将收缩率降低,重复浸泡、晾干3~4次。粘帖纱布材料配比为100%Primal B60 A:白灰膏=1:1。

粘贴纱布的操作方法为先用6*20厘米的纱布条粘贴壁画四周边缘处,增加边缘的强度,再用20*15cm的长方形纱布块从四周边缘向中央延伸粘贴。粘贴时,纱布之间相互叠压2~3厘米。操作时,用毛刷蘸粘接材料涂刷在新加固的地仗层相应大小区域范围,然后将纱布铺在粘贴部位,再用毛刷蘸粘接材料涂刷在纱布上。刷子应有规律地往下压贴,不应前后左右刷贴,刷贴会使纱布线条伸直拉长。尽管纱布粘贴前做过缩水处理,但是还会出现微小的收缩,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手法。全部粘贴完毕后,用木棍等工具搭建塑料棚,慢慢阴干。

5.粘贴支撑体

支撑体是为了使壁画强度达到展出和搬运的要求,为库房保管提供方便。制作支撑体时必须考虑它的科学性、耐久性、可逆性和可行性。我们选用了机械性能好、重量轻、不易变形、抗折压、耐腐蚀、制作方便、外形美观的铝质蜂窝板。

我们用隔离层材料粘接支撑体,因为支撑体不是文物,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壁画的支撑体材料会不断涌出,可以随着发展进行更新和更换。因此,我们在地仗层和支撑体之间做了一层过渡层。这层过渡层的主要作用有三点:第一,在地仗层和支撑体之间从机械性能(如强度、硬度)和力学传递方面起到缓释过渡作用;第二,为了在更换支撑体时提供可破坏的空间和途径;第三,对地仗层起到加强和保护作用。

支撑体的粘贴工艺如下:用切割机切割比壁画略大的铝制蜂窝板;为了粘结牢固,用打磨机将铝制蜂窝板任何一面打磨粗糙,使粘接强度提高5~6倍;接着定位:先用透明塑料平铺在壁画背面,用油性笔划出壁画边缘线,然后将塑料铺在打磨过的铝制蜂窝板面上,对好位置,画出蜂窝板的四角边缘线,再将透明塑料放在壁画下面,对好壁画边缘线;用刷子将100%AC33均匀涂刷在壁画新地仗层和打磨过的蜂窝板上;将配制好的隔离层材料匀抹在壁画地仗上,一般厚度约4~6毫米;然后将蜂窝板放在壁画背面抹好的砂浆上面;壁画与支撑体固定好后翻转,放在工作台上,需多人配合,事先定好翻向;用沙袋压贴壁画,使壁画与蜂窝板充分粘贴,应先从壁画中央部位朝边缘摆放,这样可以使壁画压平,而且壁画里面不留空气,然后待壁画干燥后处理壁画正面。

五、结语

通过对洛阳崔氏墓M50—12号壁画地仗层的修复,深刻体会到地仗层保护修复是壁画修复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因为壁画地仗层是壁画支撑表面为绘画做准备的结构层,下连接支撑体,上支撑颜料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仗层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壁画能否长期保存的,许多壁画的损坏都是由于地仗层损坏而引起的。

地仗层保护修复过程中添加的新材料一定要与原材料相匹配,不能由于新加固材料与原材料不相容而破坏壁画。填充材料因具有一定的惰性,对壁画起到稳定作用。加固的新材料还要具有可再处理性,为以后再次修复留有余地。在填充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重量轻、稳定性好、无毒副作用的材料。

猜你喜欢

白灰崔氏纱布
“灰”舞人生
白灰面是什么?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最美野长城”变身“白灰墙”
Bio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Betelvine (Piper betle L.): A review on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画与话
防水的纱布
是雾,不是纱布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