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语言的相互观照

2015-11-05连忠友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赏析文本情感

连忠友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从而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养。优秀的文本,其情感与语言定是交融的,也就是说,情感依附语言,语言寓于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实现情感与语言的相互关照,着重引导学生在品味、揣摩、学习语言的同时努力接受情感的濡染,在提高情感品质的同时增强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言;朗读;训练;写作手法;情感

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情感与语言分离的现象。教师往往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对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却视而不见。特别是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方向更侧重凸显文本情感体验,对文本朗读、字词句、修辞、写作特色等内容的关注度更低,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情感热、语用冷”的现象,语文工具性特征被严重淡化。如何才能实现情感与语言的相互观照,在提高学生情感品质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经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一、抓住文本语言美质,通过朗读感知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抓住文本的语言美质,引导学生通过多重朗读感受其冲击力,并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情感因素,进而走进文本核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做好几个维度的考量。首先,要掌握文本特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达的文本都有各自的特性,每一种文本需要匹配合适的朗读方法,教师要给出确切的引导。小学生对文本朗读感知很肤浅,不知道朗读有个性特征,大多认为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所谓的“有感情”,也是装出来的“感情”,这样的朗读就显得很虚假。学生对文本语言缺少敏感性,自然也读不出情感味道;其次,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要根据文本语言特点设计朗读节奏、语速、语调。因此,在朗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扫除文字障碍,将语言看懂,将语意理顺,为朗读做好铺垫。

例如,学习《丝绸之路》时,教师对文本开首和结尾两个段落进行朗读指导。“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这段话语言有气势,情感饱满,读起来给人以力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这段话是总结,对开首进行呼应,通过“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给人以无限遐想,要读出意犹未尽的感受。学生反复体会训练,在展示朗读时,大多能够做到语用和情感的兼顾。教师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从语言中品味情感,从情感中学习语言,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朗读容易出现“假情感”,教师要注意辨析,让学生真正掌握文本内涵,这样才能形成“真情感”,学生朗读时才会声情并茂,实现语言情感学习的有效融合。

二、抓住精美语言段落,通过品读触摸情感

教材文本大多都有非常经典的语段,这些精美的语言自然是学习重点。教师要注意把这些精美语段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触摸到语言的精髓,并在语言内质挖掘中对文本情感因素进行体察品味。

小学语文教材都比较简短,教师筛选文本精美语段也非常容易,但在展开语言赏析时,往往会受制于学生语言基础,教师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小学生语言功底薄弱是不争事实,但语言品读赏析是必然选择,不能因为学生语感基础差就放弃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对文本语言赏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设计,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语言赏析的实惠。

例如,在学习《草原》时,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常精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教师让学生先反复朗读几遍,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这段话有什么特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经过热烈讨论,给出答案: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草原的景色描绘得非常丰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草原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在草原上人们的赞美之情。学生的总结非常到位,教师给出评价:语言很美,情感更美,语言和情感实现了和谐统一,这样的美文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享受。教师让学生在赏析精美语段时,从语言和情感两个角度出发,对文意和语言进行综合考量,获得比较理想的赏析效果。

三、抓住语言训练切点,通过研读培养情感

经典的文本创作离不开作者的独具匠心的语言打造,字词、语句、语段的精美构成,精巧句式的选择,典型段式的构成,谋篇布局的手法,个性化表达应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语言训练为切入点,通过推敲、品味、比较等方式,领悟文本语言运用的精美特点,还要注重对重点句子、过渡段进行分析比对,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从而形成情感认知途径。

语文课堂训练设计有多种形式,对字词的把握、对情节的理解、对情感的感知,都能够形成训练内容,但在具体操作时,很多教师会将语言和情感训练割裂开来。如字词训练,单纯从字音、字形、字义角度出发,通过认读、书写、记忆掌握,至于在文本中的应用效果却很少顾及。这势必造成另外一种偏颇,只是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设计这样一道训练题目:阅读最后一段话回答下面问题:这一段讲两层意思,哪一层意思和开篇第一句相呼应?最后一句话的中心词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个词语?整个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课文里哪些词句和这句话有关联?这些词句都表达了什么意义?周瑜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很显然,教师设计这个阅读题目,有语用训练也有情感体验,并很好地将二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训练体系,学生会在具体体味中形成良好语言和情感认知。

四、抓住写作手法应用,通过练习升华情感

教材文本大多是作者精心雕琢的精品,蕴含丰富写作特色,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认知能力进行写作特色讲解和引导,不可用一些专业术语为难学生,要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授文本写作技巧。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写法特色,自然提升语言学习品质,对语言情感融合也会有新认知。如果能够活学活用,增加一些对应性语言训练,其学习效果会更显著。

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教师让学生先找到文本中出现的“笑”,并体会这是什么样的写作用意。学生开始寻找文本中的“笑”,最后总结:文本中总共5次写到笑:楚王的笑,他见到晏子就“冷笑一声”,这是轻视,是嘲笑,富有挑衅意味;晏子智慧应答,巧妙回旋,楚王只好故意“笑了笑”,甚至是“陪着笑”,这是尴尬的笑;楚王想侮辱齐国人,抓来小偷说是齐国人,这时他是“笑嘻嘻”“得意洋洋地笑起来”;晏子的回答让楚王颜面扫地,最后是赔不是,用“取笑”解释。教师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笑”,不仅能厘清情节发展,还能对人物情感进行认知,这个“笑”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有线索的意味,有反诘的作用,也有情感触发点的作用。一个“笑”字承载了太多内涵,这是语用训练,也是情感体验,学生从中获得的认知自然也是丰富的。

文本是以情感为建设规划、以语言为建筑材料构建的大厦,情感和语言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出现偏颇和割裂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和情感塑造成长期,语文教学要从不同维度切入,抓住文本语言的内质美,通过不同的阅读、体验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因子,培养学生语感和情感,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成长的双赢局面。

[参 考 文 献]

[1]徐继民,许春苗.以“语文”的眼光解读“语文课”[J].教育科学论坛,2009(9).

[2]陆红兵.语文教学中情感与语言的相互邀请[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1).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赏析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步辇图赏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