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5-11-05王莉莉李弘毅

丝绸之路 2015年6期
关键词:甘肃文化产业文化

张 慧 王莉莉 李弘毅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甘肃兰州730070)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张 慧 王莉莉 李弘毅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甘肃兰州730070)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文化开发建设能将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促进沿线市州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甘肃文化强省的建设,促进甘肃社会经济转型。如何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发展甘肃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选择战略路径,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甘肃文化产业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针对甘肃文化产业现状、资源优势,提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文化产业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产生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产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全新导向思维和战略决策。甘肃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没有发展工业经济的区位、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长期以来的农业经济受水资源和严酷生态环境的制约已经举步维艰,社会经济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在国家大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甘肃实现经济结构转变,离不开文化引领的深层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生产和创新能力,为经济注入文化内涵,全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文化强省,增强综合竞争力,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尽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具有优势。首先,从客观因素分析,甘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条件,是很多发达省市无法比拟的。其次,从主观动因来分析,甘肃人民并不甘心落后,他们有极大的发展热情和建设积极性。最后,从发展需求和趋势来分析,甘肃省要想较快发展,必须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而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甘肃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环境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S)

1.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甘肃有着历史悠久而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伏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五。甘肃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8万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座,省级19座;馆藏各类文物40多万件。甘肃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有57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淀丰厚的文化资源是一座宝库,使甘肃在发展资源密集型文化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也能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文化产业增长加速

2012年,甘肃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增速26.0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1.4%,文化产业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①截至2013年6月末,文化产业占全省GDP比重为1.73%,各市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7.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9%。全省文化产业签约项目253个,已经落地项目173个,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为1154.3亿元,较2012年全年增加了532.48亿元。文化产业的资产总额、增长速度、从业人数以及机构数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得到了增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明确,发展形势喜人。

3.文化园区(基地)建设推进顺利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十三个板块中的一个,积极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工作。截至2013年,甘南羚城藏族文化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甘肃华源文化产业集团、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②这些园区(基地)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涵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物仿制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兰州、庆阳、金昌、嘉峪关、酒泉、天水等地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二)内部劣势分析(W)

1.文化生态环境欠佳,文化投、融资难度大

经济欠发达的省情严重制约了甘肃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文化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比较弱。2009年,甘肃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5.51亿元,较上年增长12.2%,占GDP的1.34%;2010年,实现50亿元,占GDP的1.29%;2011年,达到62.03亿元,占GDP的1.24%。2012年达到阶段最高点,实现产业增值78.17亿元,但也只占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4%。③这与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所占比重需不低于5%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前有标兵,后无追兵”,甘肃文化发展形势比较严峻。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甘肃,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文化资源优势长期不能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太慢;文化创意产业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要不能很好地对接,缺乏文化产业高端、专门人才。在文化产业投入上,由于全省整体经济水平不佳,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有限。在文化融资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缺失,很多文化产业难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无法做大做强,使得文化产业的回报率不佳,文化产业的融资难度大。

2.文化实体少、规模小、发展缓慢

从现实看,甘肃省文化实体少,规模普遍偏小,缺少诸如读者集团这样具备创造能力和强大竞争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文化产业主体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主要覆盖范围是旅游业、娱乐行业、文化用品出售等方面,产业集中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缓慢。虽然甘肃省对文化企业有一定政策和资金扶持,规定“对有一定经营场所,投资10万元以上,自2012年1月1日起连续经营达到3年,年平均用工8人以上的个体文化经营户,由当地政府一次性给予3万元补贴”。④但部分地区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补贴不到位,使得扶持政策大打折扣。由于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多是企业自己出资,许多企业投资资金紧张,不能大范围发展文化产业,所以致使甘肃省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继续向前发展。

(三)外部环境机会(O)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指出,甘肃现在面临一个政策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和“难得机遇期”。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甘肃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后,文化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并且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色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11条具体意见。⑤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4年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促进文化建设。这些政策机遇为甘肃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

(四)外部环境威胁(T)

目前,全国许多省市区几乎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之一,纷纷提出具体目标,制定出详细计划。但很多省区的文化又具有较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必将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另外,发达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有相对优势和良好的基础,随着这些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它们对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更强。这些无疑将对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正如王三运书记所说,甘肃正处在“负重爬坡期”。

二、甘肃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1.敦煌文化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是历史上四大文明的交汇中心。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打开了敦煌文化的视窗,并由此衍生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2.简牍文化

据目前发现的资料看,甘肃出土简牍总数约6万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时代上起战国,下至西夏,有秦、汉、晋、唐、西夏五个时代的文献;内容有古书、公文、社会文书、经卷、书信等。数量多,保存好,时代长,史料新,内容丰富,出土地明确,构成了独特的简牍文化研究体系。

3.长城文化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均以甘肃为起点,甘肃境内的长城总长超过3000公里,素有“长城天然博物馆”之称。沿线遗存、遗址十分丰富,保存较好,其中汉长城保存最完整。敦煌的玉门关和阳关扼丝路古道之咽喉,高台骆驼城和瓜州锁阳城分别为国内保存规模较大和较为完整的汉唐古城,嘉峪关更是堪称“天下第一雄关”。除战争防御功能外,甘肃境内的长城还保障了当时甘肃先进生产力的推进,保护了境内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境内民族的融合。可以说,长城文化是甘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

4.石窟文化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西方宗教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给甘肃留下了众多的石窟文化资源。如敦煌莫高窟、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其中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已作为文化交流成果遗存于2013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甘肃五处申遗点中的两处。

5.五凉文化

以凉州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五个王朝,前后统治时间长达130年,保存了中原先进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继承传统儒学,培养了大批人才;积极吸收西域文明,推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五凉文化”对历朝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也深刻影响了周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红色文化

甘肃会宁是标志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同时见证了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史。现有的15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甘肃会宁作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重心战略大转移的标志而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甘肃文化资源种类齐全而且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下,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成就巨大,形势喜人。甘肃已初步形成了以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行业为主的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将文化资源与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化整合,形成较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据统计,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74亿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实现增加值36.13亿元,比2006年增长12.5%,2008年增加值超过40亿元。⑥到2010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08亿元,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C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26%。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增速为26.02%,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4%。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发展到5299个,从业人员达到18175人。具有文化产业结构的企业3887家,相关从业人员9.65万人,总资产259.51亿元。

2.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差距很大

从2010年的情况看,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而甘肃省只有52.08亿元,仅占全国的0.5%;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而甘肃省仅占1.26%。⑦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超过10%的北京、上海等地难以相比,而且低于同处西北的陕西(2.82%)和宁夏(1.95%),居全国后列。资料显示,如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3%,表明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从横向比较来看,甘肃文化产业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三、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受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甘肃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甘肃应高度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区域合作,携手创建“全国华夏文明创新示范区”。丝绸之路线性文化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带之一,在中国穿过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六省区,连通中原与西北五省区。沿线的六省区地域差异明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方式各异,各省区需要互相协调,建立文化开发利用联动机制。甘肃应实现区域联动、合作发展战略。不仅强调携手相关城市组团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形成集群,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而且强调与国外地区联动发展,积极对接相邻发达国家地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先进产业、技术、人才的转移,主动联合发达地区共享文化市场。以蒙古、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为重点文化目标市场,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对外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输出与文化“走出去”。

(二)产业集聚发展战略

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项目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结合旅游和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企业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⑧通过培育区域性文化产业带,创建更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优化资源利用和战略布局。统筹甘肃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政府在建设文化产业园前应对园区进行准确定位,体现园区特色,明确园区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经营,体现产业集聚效应。让不同城市的文化产业园专业化发展,做好规划,避免与周边城市低品质、同质化竞争。建设相对集中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区域文化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甘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题,既要彰显每个园区的区域特色,形成带动效应,也要彰显华夏生态文明主题。构建以敦煌为中心,辐射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的河西走廊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敦煌文化、天马文化、飞天文化为主打产品,结合演艺、特色饮食文化等资源优势,构建世界文化旅游高地。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文化产业示范区,以黄河为纽带,大力发展黄河文化、都市休闲文化,构建面向全国的黄河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构建以天水、平凉、庆阳为中心的农耕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红色文化、养生文化为主打产品,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演艺文化,构建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构建以甘南为代表的陇东南山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核,以临夏少数民族文化和陇南的山水文化为两级,打造先进的文化生态示范产业园区。

(三)创意与科技引领战略

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无限活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手段。与我国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较,创意文化匮乏和科技含量较低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之一。对此,甘肃应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支持现代科技成果向传统文化产业的转移和应用,抓住三网融合,云计算等发展机遇,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流媒体、动漫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研发,支持科技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培育和认定文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改造,促进文化企业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走“政产学研”纵横联合的创新发展道路。

(四)文化品牌实施战略

文化品牌是城市核心文化竞争力,敦煌莫高窟和《读者》是目前甘肃文化产品中的两个世界级品牌,其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得到很好体现。但甘肃还有兰州牛肉面、有雷台汉墓出土的被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和华夏文明史极度丰富的大地湾遗址,所有这些独一无二且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的内涵均未得到充分挖掘。牛肉面作为兰州特色美食,小、弱、散是其典型特征,其经营者也大多以其作为谋生手段而不是经营手段,个人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决定了品牌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政府要加大扶持和引导的力度。对于马踏飞燕、大地湾遗址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政府的重视和导向性决策是品牌能否叫响的关键。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不仅要有效挖掘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始祖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红色文化,而且要大力推广具有民族历史特色的歌曲、民族歌舞、民族声乐等文艺演出精品,推广民族手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图书、影像制品。另外,塑造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品牌还要以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博会展、文艺演出、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工艺美术为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引导市场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企业。

[注释]

①《甘肃省文化产业大会在兰州召开》,http://gsrb.gansudaily.com. cn/system/2013/02/01/013655542.shtml。

②《我省三企业被命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http://epaper.gansudaily.com.cn/gsrb/html/2013-01/04/content_235563.htm。

②解梅:《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前沿》,2013年第13期。

④陈小丽:《基于全国比较视域中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探析》,《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第3期。

⑤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编:《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⑥《管钰年在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http: //www.ccitimes.com/show.php?contentid=19866。

⑦王星渊:《媒介融合背景下落后地区的文化艺术产业困境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媒介融合及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为例》,《开发研究》,2013年第5期。

⑧邱高会:《集聚视角下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6期。

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44-04

猜你喜欢

甘肃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