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后德国妇女的生计

2015-11-04陈淑娴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黑市废墟妇女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扩张主义梦想在再一次破灭。德国战败之时,情绪低落的德国民众几乎都生活在废墟之中。战后德国幸存民众所要面对的困境,也是德国妇女所需面对的困境,只因妇女成为了人口中的大多数。在战后德国的经济生活中,妇女的影子可谓是无处不在,正是伴随着德国经济逐步恢复的轨迹,更能发现妇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1945年5月德国战败,许多德国城市都化为了一片废墟。科隆有66%的住宅被破坏殆尽;在杜塞尔多夫就有93%的住宅不能居住;法兰克福的18万套住宅中被毁的就有8万套。在波兹坦协定所划定的德国领土范围内,原有1600万套住宅,其中有234万套被毁,还有400多万套至少损坏了25%。当然,遭到破坏的不仅仅是私人住宅,公共建筑物,教堂,学校,办公楼,剧院,艺术馆等也全都遭到了程度不一的破坏。1945年5月3日进入到柏林的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有过这样的描述:“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物。纳粹留给柏林人民的遗产……仅是若干断壁颓垣……柏林如今仅仅是一个碎砖破瓦推挤如山的地理位置。”

街道上随处可见一堆堆的瓦砾,而埋在瓦砾堆下的死尸也散发着经月不散的恶臭。人员伤亡的惨重更是让早已满目苍夷的国家雪上加霜。战争使德国失去了1500万男性人口,他们或死于战争或沦为战俘,主要为青壮年男性。战前妇女比男子多1492000人,战后这一数字已增加到4345000人,男女比例大约为1000:1142,而在适婚年龄段(18-40岁),男女比例则有所扩大,为1000:1262。又据统计,1945年全人口中男性只占到了46%。街上和商店里排长队的尽是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身穿丧服的寡妇,她们有数百万之多。

由于战后食品和煤的极度缺乏,工业生产濒于彻底崩溃,民众生活变得极为困难,而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又大量缺失,为了走出困境,妇女们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和重建德国的重担,这就是所谓的“妇女时刻”(DieStundederFrauen)。女性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不仅要养家糊口,料理家务,在战后的废墟中重建德国的重体力活很大程度上也落到了她们的肩上。因此,也就出现了“废墟妇女”等战后德国妇女的形象,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缩影和象征。

废墟妇女。早在1945年的夏天,盟国管制委员会就下令要求所有14到65岁的男人,以及15到50岁的女人,只要他们没有小孩和需要照顾的亲属,都必须到当地的劳动局报到,以便能够为他们安排工作。一旦符合条件的民众没有按规定报到和取得登记证明,他们就无法取得食物配给证。正因为这一项强制性的规定,使得大量的“废墟妇女”出现了。初时,主要是第三帝国时代的纳粹党员及其亲属,被安排到各大城市中去清理废墟和重建破损的房子。后来,此项工作的人手大大不足,就有很大一部分或被迫或自愿的妇女被安排去清除街道上的瓦砾堆,她们仅仅用双手和铁铲来完成这两项艰巨的工作,所得薪酬却微薄得可怜。除了清除瓦砾堆,她们还得收集砖块等建筑材料,通常以人链的方式来传递,然后堆放到一个集中地,待清理干净和完成分类后就能重新利用起来,这正是德国几十年重建工作的开始。当时针对不同的人群,食物的分配被分为五个等级,家庭主妇能分配到的食物实在有限,因为当时负责分配食物的军事机构并不认为家务算什么劳动。然而从事高强度体力工作的人却能分配到最多的食物——每天100克的肉和1磅的面包,因而很多妇女们为了生存和抚养家庭,无论是工人家庭还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妇女都自愿加入到废墟妇女的行列之中。废墟妇女的人数和工作强度取决于她们所处城市的损坏程度。在一些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里,负责这项工作的妇女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清理废墟。例如损坏程度较小的慕尼黑、基尔和斯图加特是最快完成清理的。到1949年为止,慕尼黑已经清理了80%的废墟;到1952年为止,斯图加特也已经清理了88%的废墟。在曼海姆,177个人中就有48个人从事清理废墟这份工作,且都是妇女。在英占区则有7427名妇女从事相关的工作,她们有负责砌墙的,修屋顶的,镶嵌玻璃的,烧砖的等,她们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做着从前想都没想到的重活。无论日晒雨淋,废墟妇女都得坚守在工作岗位,每一天盟军能给她们提供的就只有一碗汤,所以很多时候她们都得饿着肚子工作一整天。清理废墟这份工作还伴随着相当大的危险,废墟妇女每天都得穿梭在摇摇欲坠的危楼里,伴随着隐藏在瓦砾中的没有引爆的炸弹,这一切都暗藏杀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伤亡。

这个时代一面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和满目苍夷的城市,另一面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复原和德国的重建,而废墟妇女,就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家庭的维持,经济的恢复,致使废墟妇女不得不白天清理残砖断垣,晚上洗衣做饭,战后的这段日子里,废墟妇女唯有身兼数职,才能生存下去。当时,盟军管制委员会不断宣传德国的悲惨现状都是纳粹分子一手造成的,为了加深民众这方面的印象,委员会故意安排纳粹党员及其亲属去清理废墟。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废墟妇女还得忍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奚落,背负“纳粹的裙角”这样的骂名。但很快,在部分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废墟妇女的形象遭到了扭转——她们在被炸毁的德国城市,承受着惊人的苦难,只为了重建德国。1946年发行的一本小册子曾经这样写道:“不知疲倦的妇女,无论日晒雨淋都在废墟中工作,再没有一幅画面比这更让人印象深刻,更形象生动,更感人至深地刻画出政治所带来的灾难性恶果。那些曾对她们作出的吹嘘的承诺,一概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废墟和堆积成山的石头,她们必须用双手仔细清理干净,只为了生活能够继续下去。她们并没有隐藏对命运的失望,无论将会发生什么,她们只希望能够把这段艰难的时光置于身后。”直到50年代,艰难的日子终于有所好转,随着被囚禁的男人的回归,妇女们或是做回家庭妇女,或是继续坚持自己的职业生涯。废墟妇女的贡献不仅仅只是战后德国的废墟清理,更多的是她们重建了德国的城市,奠定了“经济奇迹”的基础。她们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不再认为体力劳动等工作职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君特·格拉斯曾在一首名为“狼的大衣”(DerWolfsmantel)的诗里赞美了废墟妇女,其中一个诗节是这样写的:“柏林城市如此之大,飞尘扬起,后又归于平静。伟大的废墟女人将被封为圣人永载史册。”

黑市妇女。在经济已经跌落到生存层次的环境中,不仅卡路里有严格的限制,提供不了起码的热量,而且常常还买不到。物物交换、囤积居奇以及在黑市上交换食品和服务等现象成为了配给制不可避免的补充。被禁止的黑市市场买卖日益兴隆,很快在所有的大城市里都建立了起来,通常是在主要的火车站附近。当时最为重要的几个大型黑市就位于柏林、汉堡、汉诺威、杜塞尔多夫和法兰克福。盟军委员会一度尝试禁止和打压黑市——参与者需缴纳500马克的罚款和有可能遭到两年的监禁,但成果却是甚微。最后盟军委员会对黑市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官员和士兵能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有着存在的必要性。官方禁止的黑市交易给那些冒着犯罪危险开办黑市市场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黑市市场也稍稍改善了居民的供应不足。

为了获得食物,当时德国的妇女们每天都得在食品店或者政府机构门前排上8个小时以上的队,等待购买定量卡上规定的面包和其他定量供应的物品。不过经常会一无所获,她们只能两手空空返回栖身之地,因为定量卡上规定的食物很多时候都不能满足供应。普通的德国人都知道,如果只消耗每天配给的食品,将迅速饿死,他们每天还必须附加消耗大约500卡,这不是来自配给的食品,而是来自自己的小菜园或者来自美国援助欧洲汇款合作组织的包裹,来自以物易物或者在黑市上向占领军或农民购买。为了生存和填饱肚子,妇女们不得不卖掉从战争中抢救出来的东西,如珠宝、银器、瓷器、家具、衣物、家庭用具、工具等。这些东西在黑市上都有价值,因为从剩下不多的几个仍在营业的商店里是买不到这些东西的。就这样,妇女们会到黑市上,用家里仅存的值钱物品来交换奶油和面包。此外,妇女们还会走上很远的路到乡下,背着箱子或口袋、衣箱和各种包裹,努力劝说农妇们与她们交换食物,她们会用自己比较好的衣服和保存良好的家具来交换几个土豆和一些熏肉。到乡下觅食,或从事倒买倒卖的生意,比干一份有固定报酬的全职工作更有赚头,而当时的一份全职工作所耗的精力之大和所得的报酬之低,使人根本不可能还有余力干别的事。

倒买倒卖的对象既有实物,如香烟、饮料和巧克力,也可以是服务,包括性交易。有些实在无计可施的妇女会来到黑市的所在地,靠提供性服务来换取食物,对象多为占领军。这些多是丈夫在战争中牺牲的妇女,她们只领取到了少量的抚恤金,或是带着孩子无法工作的妇女。甚至有一些已婚妇女,为了生存,连名誉也放弃掉了。比较幸运的是那些住在农村和拥有小花园的妇女们,她们可以自己种植土豆、水果和蔬菜,再用多余的农产品在黑市上交换其他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在战争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唯有农村的妇女们在粮食上能自给自足,后来,她们剩余的粮食可以随时在黑市上以高价出售。她们无需离开自己的农庄就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因为黑市都开到了她们的家门口。还有一部分妇女是作为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在黑市上的,她们有着较高的地位,被称为“生意人”(businesslady)。通常她们拥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到了固定的交易时间,就带着香烟和食品和供应商进行交易,再把收集到的商品拿到黑市上贩卖。她们主要负责农村部分的交易,城市部分仍主要由男性负责。

职业妇女。在各占领区,军管政府鼓励民众要自力更生,因为他们并不打算承担战后德国的经济负担。要使德国尽快恢复往日的经济能力,就必须重建大工业。而要重建,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是,那些正常招募的和在俘虏营中的外国劳工都不存在了,这部分工人在1944年占到了工业人口的29%。因此,在战后初期年代,整个德国的失业率都相当低,在1949年底只有大约80万人失业,1947年中约为63万人失业,1948年中大约44万人失业。失业率分别为5.2%,3.6%和2.5%。不过就算当时就业人数强烈膨胀,但就业人数中还隐藏着非就业和就业不足的人,因而这一官方公布的数字造成了民众的错觉。实际上,1947年估计得出的结果是在正常情况下,英美占领区大约有1/3就业人员实际上没有工作。只要有职业,即使是虚假的,也是重要的,这并不为了赚钱,而是人们需要食品配给证。

尽管在英美占区中有超过600万的妇女在工作,可占就业人口的比例(28.3%)还是远远低于战前(1939年,35.2%)。另一方面,工作对许多妇女而言,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因为赚得的薪水和物价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在1947年的4月,英占区的一磅牛油在商店要价230马克,这差不多是一位熟练工人一个月的薪水。而在黑市上,采用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因此很多工人要求他们的工资应以物品来结算,因为其交换价值比马克高多了。反之,职业妇女无法抽出时间到商店门前去排队,也没有办法长途跋涉到农村去跟农妇交涉,更无法在黑市上购得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同样地,在矿坑里和工业生产线上,只要男性劳工不足,就会雇请大量的妇女。事实上,昔日在不同工作领域的男女之别,早在战争期间就消失无踪了。而妇女从事的传统工业,如纺织业、服装制造和食品加工等,开工率严重不足。因此,妇女仍然待在男性的工作岗位上,而且多半从事半熟练和非熟练的工作。许多工厂的高技术岗位空缺,他们在等待军人和战俘的归来,另一方面,难民加入到工作中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因此他们对训练女工完全不感兴趣。自1947年起,这些工厂女工就逐渐被归来的男人所取代。

历史学家们认为占领时期可以视为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零时刻”(StundeNull),从此时开始,德国民众见证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这也是德国历史的关键转捩点。妇女在占领时期所做的贡献被认为是经济奇迹中的重要一环。占领时期是德国的一个特殊的时期。妇女承担了大部分重建的任务,历史上更将这段时间称为“妇女的时代”(DieStundederFrauen)。她们在占领当局的动员和强制下,活跃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德国的重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陈淑娴,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年9月,民族:汉族,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德国史。

猜你喜欢

黑市废墟妇女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电商平台如何沦为变造车牌“黑市”
当代妇女的工作
街头的废墟
古巴经济衰退
废墟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
不要小看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