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台谏制度下的士人

2015-11-04赵佰悦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北宋士人

赵佰悦

[摘 要]北宋士人多集学者、文士、官僚身份于一体,他们在北宋文官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北宋以“台谏合流”为新特征的台谏制度,在其选任要求、职能规范等方面都对士人的意识、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构建下,他们品性秉直、开启了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兼具自我正义化心理,形成了复杂的品性心态。

[关键词]北宋;台谏制度;士人;品性心态

1.北宋士人群体概述

宋代士人与前代不同,随着隋唐时期的士族集团的衰落,来自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开始步入政坛。他们是在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成熟的条件下,以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为内核所形成的精英群落,被称为“前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北宋士人多是集学者、文士、官僚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往往同时兼备知识渊博、思维活跃、创作卓越、责任感强等特点。并且,赵宋王朝从太祖时起实行重用文官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这极大地激发了北宋士人的政治热情。

2.北宋台谏制度革新概述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御史台和谏院的作用举足轻重。北宋之前,台、谏呈分流之势,“因御史而置两台,专以纠臣僚之邪佞;因大夫而有谏者,专以审人主之愆谬”。二者的分职难免造成监察权的分散,从而不能有效的防范错失、纠察乱行。

所以,在进一步遏制宰执权力目的促使下,天禧元年宋真宗颁诏,设言事御史;仁宗及神宗时期,台谏制度在任选、建制、职能等方面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由此形成了御史台与谏院的合并,二者职能开始趋同,谓之“台谏合流”。这成为监察体系中的亮点,台谏官也成为士人发挥其政治理想的重要之职,因而台谏之风在北宋一代蔚然成风。所以,元人称“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在台谏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北宋士人的气节品质、政治心态和人格精神。

3.北宋台谏制度对士人的影响

在政治运作中,宋代台谏职能远超前代。台谏官综合了御史、谏臣之职,如监察百官、奏劾宰相、诤谏皇帝、参与朝政及文武百官的管理工作。明确而详尽的职责,增强了台谏官的强烈责任感。宋朝强调礼遇士人,诤察所受的条件较宽松,形成了无须“文死谏”的局面。因此,恪尽职守、秉正直言成为士人的品性特质。

台谏风气最为勃发的是仁宗、英宗、哲宗三朝。台谏官员弹劾百官、纠察弊政、主张严惩。如若朝廷不从,则关门居家,求罢言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仁宗朝殿中侍御史赵■,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英宗朝谏官傅尧俞,当英宗示意他出面弹劾蔡襄时,他毅然拒绝:“臣身为谏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王安石变法期间,希望傅尧俞能助他一臂之力,他拒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在担任谏官的四年里,傅尧俞上疏一百六十余章,多触及忌讳弊政。刘安世为哲宗元祐年间的左谏议大夫,在朝堂之上弹劾无所惧,时号“殿上虎”,刚正之气令人感慨。北宋时期,诸如孔道辅、余靖、韩琦、蔡襄、唐介等人,他们将不畏强权的特性内化为宋朝士人基本的品性修养。

从史实出发,不可否认的是从北宋中后期开始出身寒门的士子们为了谋求稳定的政治前途,一旦其治道理想与现实发生抵触,他们的直气精神就会渐渐衰落,涌起的却是浮躁与偏私。

学识渊博、思维活跃的士人与儒家道德伦理相结合,在制度的构建下成为了宋代统治集团的支柱。在政治道路拓宽的同时,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开始处于萌发的阶段。士人视自己为主体,将自身定位于安邦定国的重要承担者,渴望“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打破士贱君肆的局面。这无疑是士人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

台谏制度的发展从侧面印证了天子不是神,而是人。既为人,就会犯错,就应由熟读“圣贤之道”的士大夫来协助君主治理国家,士人有责任、有能力与天子共治。范仲淹道:“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赵■有言:“今起志在忧国,用心无他。”这其中隐含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即帝王必须通过士大夫来治理国家,才有望达到天下大治。范仲淹以“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的人格理想直接地表达了这一点,所以学者余英时感叹道:“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已浮现宋代的儒家社群之中”。

虽然,台谏制度不是宋代此起彼伏的党争的祸源,但是台谏在纷繁复杂的党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各党派往往利用台谏官的有利官位进行互相攻讦,促使士人形成了“自我正义化”心态,即同我者是,异我者非的认知。

“自我正义化心态”的片面化致使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不同的官员分化成了不同的党派,争论喋喋不休,好务虚名的强烈自尊成为政治之累,造成了统治集团严重的内耗。欧阳修在担任谏官期间作《朋党论》,直言“禁绝善人为朋”必将“乱亡其国”,驳斥保守派的“朋党”言论予回击,坚决为自己及同僚正名。这种思维意识贯穿宋代政治文化,并对历史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神宗王安石变法期间,新党士人任台谏官,积极推动了新政的实施;后期则是保守派控制了御史台,台谏官成为了改革的阻力,新政被废置,枉费心力;在北宋后期的蜀、洛、朔三党的斗争中,正是洛党朱光庭利用了左司谏的有力官位对苏轼所撰写的策题中的字眼儿大做文章而加深了三派之间的斗争。范纯仁曾感叹道:“同我者谓之正人,异我者疑为邪党……以致真伪难知,贤愚倒置,国家之患,率由此也。”可见,这种非正常心态使官员之间相互倾轧,贤愚难分,而枉然了国家正事。

4.结语

北宋士人在以台谏制度为代表的多种政治文化制度的塑造下呈现出复杂、独特的人格特征。随着靖康之难北宋政权的崩溃,士人的精神气节、心态意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浮躁的功成名就品性显现、高洁的品质也被贪腐所取代、建功立业与吏隐心态并存。总之,在历史大环境的塑造中,士人与制度相辅相成,呈现出只属于北宋一代的风貌。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96年。

猜你喜欢

北宋士人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壁画资料追考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