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2015-11-03袁玉芳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能力

袁玉芳

(内江市第十小学,四川 内江 641000)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生作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他的一句至理名言击中了传统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培养的方向。余秋雨先生也是这样说的:“所幸我们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下一代从小就开始学会自我创新的习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精英见解,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完全一致。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三年,为了改变以往作文“精批细改”的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笔者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做过一些尝试,在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作文教学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学生在自改作文中主动性,激发其写作兴趣

当年在凉山,笔者所任教的第一届学生(1996年毕业生),当时学校条件较差,但年轻时的我总是精力充沛,常常不管教学工作多忙,都要面对“作文山”,每天“挖山不止”,力求达到“精批细改”。但多数学生只看等级和评语,而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看到“满堂红”就更加望“文”生畏,哪里还有兴趣修改和写好下一次作文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醒了我:作文教学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才能共同提高写作水平[1]。于是,我便着手进行了学生自批自改的大胆尝试,批改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不足之处,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比登山还难,难以“登堂入室”。当然,其中少不了我的示范修改,“评”“改”结合。经过训练,班上学生养成了写好作文查一查、改一改的良好习惯,也会按照我给他们的评语进行简单的修改,写作兴趣被激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试着去修改文章:第一,读读是否上口,语句是否通顺;第二,文章内容是否合乎情理,立意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第三,进行必要删、增、改、修改后再读全文,不当处再改;第四,文章的语言运用、格式、书写、标点是否正确。

三、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而作文后引导学生自改,能使作文教学出现一个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主动作文的生动局面。为此,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改意识,激发自改兴趣,让他们在自改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

学生的自改能力培养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自改的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改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证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极强,如果这一特点发挥出来,就能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我针对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抓住典型进行评讲。我经常向学生灌输“文不厌改”的道理和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说他先后改了十几次才决定用“绿”字的。与此同时,我挑选了两篇文章作范文,一篇是一名彝族学生写的《离别母校》,这是他怀着对母校的感激、眷恋之情,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反复酝酿、修改而得,此文后来被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评为一等奖。另一篇是程度较差的一名藏族学生写的《一次难忘的语文课》,文章写得空洞,有一种无病呻吟之举,而且遣词造句有不少问题。后来经老师指点和自改,小组进行评议后再写,这篇文章变成了一篇优秀范文。另外,我还在课堂上讲评学生们修改前后的习作,讲他们奋发向上的事例,从而使学生们树立一种“我能行”的信心。

其次,从批改作文的批语中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2008级学生是我任教的第三届学生,这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我从三年级起便为作文评改激趣,注意挖掘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对好的段落、好的句子、好的词语以及立意布局的优点加以赞赏,尤其对学困生更是“沙里淘金”,劣中寻优,用批语予以褒扬。如“这句话真有意思。”“你好能干!”“这里可谓妙笔生花。”“未来的小作家,加油啊!”等激励语言,学生看了后则会喜上眉梢,笑在心里,便会暗下功夫争取下一次把作文写得更好。

另外,我还在班上成立了作文互改小组,先让同桌结队,再安排4~6名学生结合成一组,推选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任组长。我则教给学生们修改标点错别字及病句的符号,组长负责写批语,然后组与组之间全面检查,批改是否正确。由于这项活动是学生自己做主,所以他们在愉快的写作环境中学习作文、学习改文,也体会到了一种快乐。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其创新能力

首先,在阅读中进行作文并且修改,激发创新欲望。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又争强好胜,根据这一特点便可利用身边的人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常拿本班、本校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阅读,思考评价文章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等等。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被激活,必然会产生一种渴望创新、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我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旧文新作”,在阅读《翠鸟》一文时,我让学生仿照此文命题写作,告诉他们文章最忌千家衣(南宋诗人陆游语),要求打破常规。以《翠鸟》为例,看看全文是怎样抓住翠鸟的外形、动作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完后,我又针对性地选了好、中、差几个学生朗读习作,大家评议、修改,结果学生们都写出了理想的文章。

其次,抓住自改互改相结合,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有了创作欲望,不等于就有了创新的能力,它只是创新的原始动力,要使学生有创新的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读与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读为写提供了知识的积累和表达的方法。因此,我充分利用课堂的阅读教学来训练学生发散性、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二是在课文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如《凡卡》一文,在课文结尾处激发学生想象: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见解,把作者言尽意犹的意思进行猜测,并把想象写下来。

不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均认为自己的习作往往是最棒的,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也修改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问题就会比较敏感,培养学生自改创新的能力就要从易到难。教师挑选学生中有代表性、错误较典型的文章,然后在小组内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个人观阅其余的几篇,并协商修改意见,然后互相交流启发。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自评自改。先评习作感较差的典型习作,让学生以别的同学的优点和缺点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习作,分析和找出自己习作的长处和短处,再进行修改。通过抓自改和互评相结合进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自改能力、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

现在,我的学生们不再把作文看作是负担,而且自改作文能力也一天天提高,他们更加爱作文了,并在其中享受到了快乐。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4-189.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