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现状及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15-11-03董炯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淮安市产学研

董炯华

摘 要:在调查淮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根据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的总体目标,提出促进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建议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1-0050-03

一、淮安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目前,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外设配套、电子元器件、电线电缆、绿色能源、仪器仪表等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大项目的引进和以商引商,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截至201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超过20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02.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0.2%上升到12.5%。实现销售收入约42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约370亿元,占全行业比重为8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占比1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市工业行业收入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10.2%上升到12.6%。2013年1—9月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9.52亿元,同比增长175.2%,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布局来看,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集群优势逐步显现。其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最为集中之地,聚集了以富士康、达方电子和南瑞导线等大企业为主体的计算机外设、电子元器件和电线电缆企业。在金湖经济开发区,围绕理士科技、赛尔电池和红光仪表等龙头企业,集聚了一批电池、仪器仪表和电线电缆企业,其中理士电池收入超过20亿元。盱眙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昌盛电气、雷盛仪表和虹翔电子为骨干的电池、仪器仪表和电视整机企业的集聚。涟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以世迈科技和苏杭科技为依托的印制电路板集群,其中世迈科技投资10亿元,已经投产,达产后有望实现30亿元的销售收入。清河新区引进澳洋顺昌和侨汇电子科技,建设光电子产业园。淮安工业园引进太平洋电子、州州电力和香港惠浦创新光电,依托大项目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二、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一)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随着淮安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着力培育和打造IT千亿元级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随着富士康集团不断在淮增资扩产、达方电子等一个个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淮安,淮安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渐显其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作为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区,淮安经济开发区瞄准全面建成国家级开发区目标,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建设“台资集聚高地、IT产业领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生产要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重点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发挥其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打开了一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天地。以软件服务为代表的“搜狐”“阿里巴巴”,以创新型软件研发为代表的“爱氏育婴”,以呼叫业务服务为代表的“锐道”“易才”,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戴欧妮”“三九养生堂”,以软件科技为主的“江苏泛亚软件”“联创科技”先后集聚淮安市软件园区;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代表的“淮工深蓝软件”,建成了苏北首家中小企业私有云应用中心,产生的积聚效应倍增。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软件园”“省级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出口加工区的封关运行等载体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载体。

(二)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转化

淮安科研机构、高校主要通过发表论文、获得奖励等级与数量、科研经费额度来衡量评价科技成就。这种评价体系会忽略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调研中发现,因缺乏技术开发资金,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样品阶段,60%以上的科研院所缺乏将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积极性。而70%以上的企业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以直接应用到生产领域,从而使得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80%以上的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判断其应用前景。

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工业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常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错位。目前淮安市电子信息类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成本偏高,风险偏大。从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情况看,淮安高校在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但淮安市高等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参与产业化的热情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还没有形成全面合作的态势。

2.淮安电子信息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方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但是目前淮安多数电子信息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技术创新的投入较高,而他们风险承受能力不高,企业比较习惯采用技术引进方式,9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改造过程中主要采用技术引进等方式。仅仅投资立即能盈利的项目,并且只投入部分资金,不参与中间的技术开发或研究环节。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选题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多,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差距,严重割裂了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企业的主体地位也逐渐降低减弱。80%以上的企业期望政府参与产学研合作相关事宜,直接推动产学研合作。

在淮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由于技术扩散效应的普遍存在,企业的技术引进成果也很容易被学习和模仿,企业学习模仿周边企业技术的成本也非常低,因此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科学发展的意识不强,自觉提高竞争力、创新力的压力不足,企业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不足。

企业在选择产学研采取主要合作方式是以项目为载体,这会导致目标短期化,多数产学研项目结合停留在技术模仿阶段。这影响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导致企业领导者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不准确,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发、技术转化以及推广活动。

3.企业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的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各部门对产学研关注程度都非常高,也采取了相应的产学研结合扶持政策,但是目前政府扶持与淮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仍然有差距。科技与市场也有部分脱节,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科技成果中很多有价值的被忽略,技术共享效果不好。对于那些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的项目,政府也没有精力进行持续性、长期的投入,风险大导致企业热情不高,导致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难以开展。

产学研结合是隶属于不同部门个体单位之间的合作,它涉及多个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关系复杂。主体不同、其利益目标就会存在差异性,要约束各方的主体的行为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而目前淮安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鼓励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措施也不够具体。

4.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较大

由下表可知,中小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推动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联合研究,建立联合研发团队、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联合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在加强合作和交流,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这也说明了淮安政府在市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企业等产学研合作主体还处于合作的从属地位,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寻求产学研合作的意识。

三、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一)提供网络化信息服务

信息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一个首要因素。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政府一方面征集企业需求,一方面联系科研院所、高校,向他们发布企业的需求。再把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宣传,然后再召开的科技洽谈会,促进双方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务实有效,但前期政府科技局、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息量较小,效率较低。产学研各方信任是合作创新的前提。加强技术交流、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建设共享、开放、网络化、日常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是当前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当务之急。建议淮安以科技管理部门为主导建设互通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计算机网络巨大功能,让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真正做到信息、技术、成果的深入交流,促进产学研各方信息畅通增进信任、合作与共识。

(二)建立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心

长期以来,淮安本地高校院所资源相对较少,但学校在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方面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本地高校院所具有较强的为地方科技、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他们发挥各类学科和地域优势,以及对本地产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发挥自身电子信息专业优势,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攻关,与本地多家企业有实质性合作,主动提供技术、资金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改进生产技术。如帮助淮安金鑫传动机械厂、淮安苏达电气公司、淮安东方科技等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有些产品现已投放市场,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富士康共建机电系,利用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成为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加油站。无条件、全方位服务企业,在本地高校已形成共识。放眼全省,江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一大批国内先进的科研设施,积聚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技人才,是一座丰厚科技宝藏。东南大学日前与洪泽县共建国家技术转移分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园区行”产学研对接活动。淮安市科技部门牵头与南京理工大学签署了共建“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淮安分中心”协议,中心建成后将实现南理工优势学科与区域优势产业的深层次结合,通过校企联合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为优势产业的发展注入原动力。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技术转移的桥梁一中介机构,尚在发展的初期,其一方面对企业的产品和发展不了解,另一方面对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不熟悉,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职能处于缺失状态,当务之急是依托高等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门建立技术中介队伍和技术转移中心,以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成果到企业转化,尽快形成生产力。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高等院校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应面向市场,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建立责权利明确、人才配套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可采用多种技术转移方式,如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入股、知识产权转让等,这样,一方面利于对高等院校的技术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利于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建立与产业融合的高端创新平台

淮安经济迎来了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期。淮安有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省乃至国内较多的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对淮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大都依托单一的科研院所或高校建设,效能也较单一,且会重复建设大量资源,不利于优势整合与资源共享。

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大型产业联盟,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企业与跨学科、跨院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合作,促进产、学、研多方创新资源的快速反应、协同合作、信息互动,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共享,抑制技术产业集群的外溢,增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竞争力和集群创新能力,改善技术创新环境,从而为企业集群形成技术创新战略,有利于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

(四)鼓励科技人员创业

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最大优点就是避免了科研院所、企业与高校在技术转移中隐性技术的影响,能够使技术具有连续性和灵活性,并快速地形成生产力。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在技术转移中还可以解决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例如有效避免利益分配不当导致技术转移合作失败等问题。科技人员创业的初期重点在于培育项目,在淮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础上培育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形成创新效应和规模效应后,这对促进淮安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作用。

鼓励科技人员创业,重整创业者单位考核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政府牵头解决优惠措施和营造政策氛围,学校、科研院所要解决的是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中。

(五)推行三维联动服务

以服务企业创新为目的、以学校为主导的“三维联动”,其一是从高校或者科研院所选派科研技术骨干,分派到区、县科技部门挂职或借调,了解产业发展导向、主导产业和科技政策,尤其深入调研重点企业,掌握企业潜在和现实的科技需求;其二是组织一批多学科融合、经验丰富的教授,分析青年科技技术骨干反馈的企业需求,及时对接,寻求合作,组织科技团队申报、承担相关课题;其三是学校科技部门做好产学研合作的人员安排、资源调配、总体协调和监督等工作。通过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对接企业,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和区域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松顶.江苏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孙文.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国外主要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7):63-65.

[3] 申学武.高校产学研联合模式中存在问题及最优化模式构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110-111.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产业淮安市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