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2015-11-02赵瑾江守钰钱名开

治淮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水文局省界省际

赵瑾 江守钰 钱名开

淮河流域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赵瑾 江守钰 钱名开

一、前言

水资源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水资源监测是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量化考核制度的前提,是强化监督考核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我国现有基本水文站网,总体来说只能基本满足大江大河的防洪、水利工程规划运行的需求,对水资源监测与考核要求尚缺手段,因而需要对现有的水文站网布局进行调整、数量进行增加、功能进行拓宽。为此,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并将先期开展水量分配的53条省际河流的省界水资源监测断面建设纳入《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3-2020)》之中。其中淮河流域共有7条河流,分别为淮河、洪河、史河、颍河、涡河、沂河、沭河,共规划监测断面81处,利用现有水文站32处,新建水文站49处。

目前,淮河流域基本水文站网除沭河重沟水文站外,均由地方水文机构进行运行管理,其经费也是由地方财政解决。对于81处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点,如何进行管理,运行经费如何解决,就此问题,我们对淮河流域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网管理体制进行思考与研究。

二、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网基本情况

1.现有站点情况

淮河流域7条省际河流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规划利用现有站点32处,其中淮河水系的淮河、洪河、史河、颍河、涡河5条省际河流中利用王家坝、小柳巷、盱眙等24处水文站作为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点,沂沭泗河水系的沂河、沭河2条省际河流中利用大官庄、港上、新安等8处水文站作为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点,详见表1。

表1 淮河流域7条省际河流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点情况表

2.新建站点情况

淮河流域7条省际河流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规划新设站点49处,其中,淮河水系36处,沂沭泗河水系13处。根据需要选取南界漫水坝、马家畈、叶集、清浅桥、付桥闸、三大家闸、马兰闸、旧县闸、后吕家北桥、孔园村桥等10处站点作为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点的管理站,按照驻测站的要求建设,并考虑在马家畈等28处站点建设雷达波、二线能坡法等流量自动监测系统,以提高水资源监测的技术手段。

三、水文工作管理体制现状

淮河流域水文管理工作分为流域和地方两部分。流域水文管理工作主要由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和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负责,其中前者直属淮委领导,后者直属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领导。地方水文管理工作一般由省水文局和地(市)水文局两级负责,各省水文局直属各省水利厅管辖;全流域内地(市)水文局除山东省日照市隶属地方水利局管辖外,其他均属本省水文局管辖。

1.水文管理机构体制

(1)流域水文管理机构

淮委水文局(信息中心)2008年3月升格为淮委直属副局级事业单位。现内设办公室、技术处、水情气象处、信息化处、监测处5个处(室),均为正处级;公益事业人员编制75名。

2012年,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水情通信中心更名为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水文局(信息中心),为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现内设综合科、水情科、通信科、信息化科4个科室,均为正科级;公益事业人员编制26名。

流域水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和指导流域水文情报和洪水预报工作;负责流域重点防洪区、重点河段和重要大型水库、湖泊洪水分析和预报工作;负责提供流域防汛抗旱所需的水文气象信息,参与流域防汛抗旱工作;负责省界水体、重要水域和直管江河湖库及跨流域调水的水量监测工作等。

由于流域机构水文机构水文站点少,仅有重沟水文站和直管河道上遥测站,因此水文监测和站网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四省水文机构。

(2)地方水文机构管理体制

2006年、2010年、2012年,安徽省水文局、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山东省水文局先后升格为副局级;各省管辖的地市水文机构的级别在此期间也先后升格为副处级。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仍为江苏省水利厅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其所属11个地市分局也为副处级。

地市水文机构的主要职责为:负责全省水文行业管理,负责全省水文水资源站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并指导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组织指导全省水文水资源的情报预报、监测数据整编和资料管理工作,负责全省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监视、预警以及省内重点防洪地区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库的暴雨、洪水分析预报等。

从2004年开始,流域内部分地市水文局先后加挂“市水文局”的牌子,改变了地市水文机构与所在地市政府没有直属行政关系的现状。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内的河南和山东省的全部地市、安徽省的六安市与滁州市、江苏省的宿迁市与淮安市共18个地市水文局实现“双重管理”。

2.站网管理工作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淮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工作由淮委负责,各省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水利厅负责,其直属水文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1)水文站网的建设管理

淮河流域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建设根据水文站网规划,按照国家水利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由淮委或四省水利厅组织实施。其中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的设立,由淮委或者四省水利厅报水利部水文局批准;其他水文测站的设立,由四省水利厅批准,报水利部水文局备案。淮河流域国家重要水文测站和淮委管理的一般水文测站的裁撤、改级和迁移,由淮委或者四省水利厅报水利部水文局批准。

省际河流水文测站的裁撤、改级和迁移,由对该站有管理权限的单位报淮委批准,并报水利部水文局备案。其他一般水文测站的裁撤、改级和迁移,由省级水文机构报省水利厅批准,并报水利部水文局备案。

(2)水文站网的运行管理

淮河流域基本水文站网运行管理工作主要由流域四省水文机构负责。淮委主要负责流域直管水文站的运行管理和流域水文测站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2003年5月,为更好地促进水文站网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服务,经水利部水文局批准,淮委与四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实行14个水文测站的共建共管。共建共管水文站,由淮委和各省实行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水文信息共享。

四、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网管理体制建议

淮河流域7条省际分水河流81处水资源监测断面,点多面广,涉及5省19个地市。省界断面水资源测站大都比较偏僻,很多站点是土泥小路或堤顶,交通状况差,而且一般都是雨水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监测,频次多、工作量大。淮河流域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是今后两省之间水资源管理责任和量化考核制度的主要依据,必须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公正性。因此结合目前流域内各级水文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关系,对于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网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现有水文站的运行管理体制

淮河流域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站网利用现有水文站共32处,建议采用共建共管体制,但根据它们的隶属关系,继续由地方水文机构负责的运行管理。

利用现有水文站的省界水资源监测站,资产仍隶属于流域各省水文机构,以地方水文局管理为主;站点中新建的自动测流系统,资产隶属淮委水文局,委托地方水文局负责运行管理。

现有水文站的运行管理经费,由淮委与省级水文机构分别向中央和地方财政申请落实,监测资料实现共享。

2.新建水文站的运行管理体制

淮河流域省际河流省界水资源监测新建49处水文站,结合流域现有水文站网的管理体制,综合各级水文机构意见,根据地(市)水文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其解决管理经费渠道等,提出三种运行管理体制建议。

方案一:共建共管体制。由淮委与省水利厅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资产隶属淮委水文局,日常运行管理以地方水文机构为主;运行管理经费,由淮委和地方水文机构分别向中央和地方财政申请落实,但以淮委水文局申请为主;监测资料实现共享。

方案二:淮委直管、购买服务体制。上级领导部门能够落实全部运行维护经费,淮委水文局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编制,通过向有资质、有能力的技术支撑公司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对新建水文站的管理;资产隶属淮委水文局,监测资料实现共享。

方案三:淮委直管体制。上级领导部门能够落实全部运行维护经费,解决新建水文站管理所需的全部人员编制,淮委水文局直接进行运行维护管理;资产隶属淮委水文局,监测资料实现共享。

另外,由于淮委水文局此前没有从事过水文站运行管理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管理经验;另一方面,2011年开展的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建设,流域四省水文、水位、雨量站点增加很多,但未对管理工作配备技术人员、安排运行经费,地方水文机构在保证新建水文站点的运行与维护方面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基于国家法规的不确定性、各地政策的差异性以及各水文机构的特殊性,新建水文站的运行管理体制及运行维护经费安排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233001)

猜你喜欢

水文局省界省际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取消省界收费站智慧运维思考
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省界收费站转入联调联试阶段
一种基于ETC通行卡的取消省界收费站方案探讨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水下地形开测
基于数据共享省界MTC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