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

2015-10-28辛梦瑶XINMengyao

世界建筑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千鸟株式会社建筑设计

辛梦瑶/XIN Mengyao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

Interview with Kengo Kuma and Yoshinori Chidori of Nihon Sekkei Inc.

辛梦瑶/XIN Mengyao

1 “解读都市未来论坛2015暨学生竞赛发布”现场/"Decipher the Future of the Metropolis" Lecture + Exhibition + Student Competition2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外景/Exterior view of 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3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细部/Detail of 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2,3摄影/Photos:加纳永一/Eiichi Kano)

10月14日下午,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解读都市未来论坛 2015暨学生竞赛发布”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旨在共同探讨未来都市的形象。学生竞赛以“打破未来”(Futurizing Breaks)为主题,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任评委会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任评委会执行主席。评委会委员有隈研吾,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建国,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沈迪,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执行董事兼中国区总代表茅晓东。在论坛举办之际,《世界建筑》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关于论坛和学生竞赛的举办

辛梦瑶:此次日本设计在中国举办学生竞赛,请问有怎样的初衷?

千鸟义典:日本设计作为成立于1967年的日本大

型综合性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开展设计业务已有近10年的历史。2014年,我们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在这里举办过建筑学讲座。今年是第二次,我们打算进一步发展此项活动,制定一些新的计划。这次竞赛针对的是年轻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年轻人现在在想些什么,接下来在社会上可以有怎样的探索,因此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发挥才干的空间,于是策划并举办了这次活动。辛梦瑶:未来有持续开展该竞赛的计划吗?如果有,会邀请中日两国学生共同参加吗?

千鸟义典:这次竞赛是第一届,如果最终得以成功举办,今后我们会尝试继续举办这个竞赛。其实,这次我们原本也考虑了是否要让日本学生参加,但毕竟是第一届,于是就先只邀请中国学生参加了。辛梦瑶:此次竞赛的题目为“打破未来”,两位作为共同出题人,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题目?

千鸟义典:人们现在不常在大楼或者广场这种实际存在的场所里交流,而是变得越来越爱使用SNS等社交工具进行交谈,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空间是否该逐渐发生变化。在此次竞赛中我们将其

转化为设计主题,关注年轻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隈研吾:年轻人具有的新鲜的社交方式和对公共空间的利用是怎样的,类似SNS那样的事物是如何改变人的意识的,我对这些很好奇。通过这次竞赛,我可以从年轻参赛者的作品中获得对这些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

辛梦瑶:日本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中国推广学生竞赛,您认为这对中国的建筑教育或建筑环境有怎样的意义?

千鸟义典:并不只是日本的公司,据我所知,目前欧美也有许多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举办类似的学生竞赛。这些来自全球的建筑设计公司选择在中国甚至更多国家举办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们也希望能为此做一些贡献。虽然我们也想尝试在日本举办竞赛,不过日本现有的竞赛很多,所以我们希望能将视野放宽,到中国以及更多国家实现这件事。

隈研吾:今后的时代里,学校中的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公司的合作会不断加强。在日本虽然有许多制造商举办的类似竞赛,然而像日本设计这样的设计公司举办的竞赛并不多见,我认为这是很有趣的。

关于隈研吾的设计

辛梦瑶:您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民艺馆最近建成,

它和您以往做的博物馆项目有什么不同?您最喜欢这个建筑的哪个部分?

隈研吾:之前我参与过的项目的基地大部分都是平坦的,而这次是在一个倾斜的地段,有很多绿色植被。于是我有机会进行一些挑战,比如让自然倾斜的地段保持它原本的样子流入美术馆内部,把美术馆的地板也都设计成倾斜的。对于这些,中国美术学院表示非常理解。而且我一直想在独特的地形中进行创作,这次终于获得了机会并且建成,我感到非常满足。

辛梦瑶:王澍先生曾规划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他对瓦片、木材等建筑材料的运用和您有相似的地方,

您如何评价您和王澍先生在传统材料使用上的异同?

隈研吾:王澍先生设计的象山校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算是非常优秀的校园。他在建筑材料的利用上很出色,建筑空间不完全进行分隔,室内外相通的地方也很多,我认为是非常有趣的校园。虽然这次我是在王澍先生创作的杰出校园里进行设计,

但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我和王澍先生不太一样。

我希望在利用自然材料时,有更轻、更模糊的感觉。

比如,王澍先生虽然和我使用同一种瓦,但我们对瓦的连接方式就不同。

辛梦瑶:人们常常用“优美”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您的建筑作品。对于建筑美,有人将其贯彻到建筑结构中进行创作,有人在形式上对其不遗余力地探索。

您对此怎么看?

隈研吾:如果说我的建筑作品具有某些特征的话,

4 隈研吾(右)与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接受采访/ Kengo Kuma (right) and Yoshinori Chidori,the President ofNihon Sekkei inc. at the interview(1,4图片版权/Copyright:株式会社日本设计/Nihon Sekkei inc.)

我想首先要从材料(material)这个问题切入。你刚才提到从结构和形式两个视角来探求建筑美,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材料视角的建筑美,比如中国建筑中的青砖,它本身就是很美的事物,中国的瓦也很美。材料的美既不是结构上的,也不是形式上的,这是我想要追求的世界,或许这也是20世纪的现代建筑所欠缺的吧。

辛梦瑶:您认为真正的建筑美如何诞生?

隈研吾:建筑可以看作是人类作为生物在地球上用各种材料建造的巢穴,就像动物寻找材料并建造巢穴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也许试图回想起自己曾作为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历史吧。

辛梦瑶:您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许多地方进行过设计,您也曾说过中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及文化背景,可以获得不同的灵感而进行适合当地文脉的创作。然而当今中国城市的建设现状可以说是千城一面,作为一个外国建筑师,您是怎么去发掘中国不同地方独有的特质的?

隈研吾:如果光看新建成的建筑的照片,会觉得那些建筑确实都挺像,但实际在街上走走的话,会发现每个城市的街道都是不同的,水和建筑所在的土地的关系也各不一样,等等。实际去现场看的话感觉会完全不同。所以说不能只是看照片,而是要到城市中实际去体验和观察,找到这个城市最本质的特征,如果能把它反映在自己的建筑中就更好了。比如设计前我一定会亲自去基地查看的,因为照片往往会遗漏最重要的东西。

辛梦瑶: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虽有相通的地方,但中国文化中对于“大”的喜爱与日本几乎截然相反,中国人更愿意做引人注目的东西,这与您的负建筑理论相去甚远。面对中国的业主,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建筑观与业主的喜好?

5 东京都丰岛区区政府大楼综合体/Toshima Ecomuse Town(建筑设计/Architects:株式会社日本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Nihon Sekkei,inc. + Kengo Kuma & Associates;摄影/Photos: 川澄·小林研二摄影事务所/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隈研吾:中国人可以把那种小模型或者特别小的东西做得很精致,比如在故宫就有很多小型的装饰物,构成了一个很神奇的世界。因此不单单是大的事物,中国人会把想象力集中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上去,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各自在许多方面都相互混杂和融合,我希望自己能够尽力去挖掘这些相似的特征。

在面对中国的客户时,我虽然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不会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或者愿望,我只是试着给他们看更多有趣的可能性,如果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把设计想法付诸于建造,那就算成功了吧。比如这次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的项目,在给许江院长等人讲解我的设计方案时,他们都认为我的设计很有趣。许江院长笔下的向日葵是那种非常非常小的花,所以我就觉得他应该会对我的设计有所共鸣,结果确实和许江院长一起非常愉快地完成了建造。

辛梦瑶:您曾通过与工匠一起工作,学习到如何利用自然的材料。如今您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同时,自己也是大学里的老师。据我所知,您的研究室里也有中国留学生。请问您认为什么是最理想的建筑教育方式?

隈研吾:我认为老师和学生一起实际地做一些东西,会是相当理想的状态。相比于通过语言去传授理论,与学生一起进行实践和创作应该更重要。现在我在东京大学和学生们一起设计和建造一些小展馆,在制作这些小展馆的时候偶尔也会有匠人加入进来,老师、学生和匠人彼此合作和交流,这种方式就很好。王澍先生的教学方式也有类似的地方,只是不同之处在于,他大多数时候是徒手画一些东西,而我们虽然也会用手,但更多时候是用电脑进行创作,比如结构和形态的设计都会用电脑来完成。

6 长崎县美术馆/Nagasaki Museum(建筑设计/Architects: 株式会社日本设计+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Nihon Sekkei,inc. + Kengo Kuma & Associates;摄影/Photos: SS九州/SS Kyushu)

猜你喜欢

千鸟株式会社建筑设计
川之江造机株式会社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千鸟树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燕千鸟的生存之道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韩国泡沫臭氧水系统说明
千鸟世界
荏原优吉莱特株式会社更名为JCU株式会社